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包括以下内容:
第2节 熔化和凝固(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记住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并掌握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 能利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及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难点:能利用熔化、凝固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冰块分别熔化和直接在空气中加热,让学生观察现象。
二、新课教学:
1.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过程有无确定熔化温度?
2.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达到熔点后还要继续吸热)
3. 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达到凝固点后还要继续放热)
4. 蜡和食盐分别处于固态和液态,它们的状态变化过程是否相同?这种变化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5. 固态的蜡和食盐在熔化前后,质量和密度有没有变化?
三、反馈与练习。
四、小结。
第6节 汽化和液化(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蒸发快慢的因素和影响蒸发的因素。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
2. 知道液化及液化现象,知道影响液化的因素,掌握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3. 能解释有关现象,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蒸发和沸腾的比较,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汽化和液化的方法。
难点:解释有关现象,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汽化和液化(板书)
1. 汽化:(板书)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1)蒸发:(板书)一切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影响因素:表面积、空气流动、温度。作用和意义。
(2)沸腾:(板书)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不同点:(列表比较)蒸发——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剧烈的汽化现象。应用: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生活中的应用如湿衣服变干等;生产上的应用如粮食的晾晒等。
2. 液化:(板书)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液化放热的应用如“雾”、“露”、“白气”的形成等。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1)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2)夏天,揭开冰棒纸后冰棒冒“白气”。
二、反馈与练习。(略)
三、小结。(略)
四、作业。
第7节 升华和凝华(二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特点,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重难点: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什么是物态变化?——前面我们学习了三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液化、汽化;现在我们学习两种物态变化升华和凝华。(板书)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板书)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板书)学生看书、讨论、回答下面问题:(投影)(略)举例:(略)解释现象:(略)课后作业:(略)
人教版七下物理教案例题:过滤。
【教学目标】
1. 掌握过滤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学会过滤操作的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过滤操作中的实验环节。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演示用的过滤器、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纯净水、浑浊物。
学生准备:每人一套过滤器、滤纸、烧杯、纯净水、浑浊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浑浊的水通过过滤器,将滤纸上的固体残渣取出,再对滤液进行蒸发,得到蒸馏水。
二、新课教学
1. 讲解过滤原理:溶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有的物质是可溶于水的,有的则是不溶于水的,当把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放在水中时,它就会沉淀在水中,形成悬浊液。为了使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过滤时,固体沉淀在过滤器上,水则通过过滤器,流入下面的烧杯中。
2. 讲解实验装置:过滤器由漏斗和滤纸组成,漏斗套在玻璃棒上,玻璃棒则插在盛有水的烧杯里。
3. 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把浑浊的水倒入过滤器中,水从下面流出,固体物质则留在过滤器的滤纸上。然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过滤操作: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盛水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并强调这些步骤是过滤操作的关键。接着让学生反复操作几次,直至学生熟练掌握为止。
4. 实验完毕后,要求学生清洗并整理好实验器材。
三、小结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实验安全及注意事项。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过滤一些固体物质含量较高的泥土水,并分析结果。
【板书设计】
过滤:一贴、二低、三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