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力学与电学)2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学教材分析今天我打算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人教版物理教材力学部分的看法。第一是困惑。虽然实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理念,但是教材在实验过程中还是让我感到困惑。1.在每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却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接受度。有的课知识内容太多,还安排了1到2个探索性实验,这样学生要充分体验探索过程,熟悉所有内容,因此经常时间不够,有的课分成两节课贝语网校,根本学不完。 (例如液体压力包含液体压力特性、液体压力大小、连通器三方面的内容。功包含功的定义和功的计算原理。)2.学生使用的练习册中有些题目没有配套,有些题目还没有教过,已经出现了,大家通过讲解进入名校应该有些体会。3.配套实验设备不到位,很多学校的实验室名存实亡,几乎没有设备,或者是义务教育时期的。4.“动手动脑学物理”缺乏可行性:不排除“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大部分内容是可行的,但编者似乎是站在城市的角度看问题,对农村社会现实缺乏了解。例如,教材中提到的“指针式温度计”、“助听器”、“家里的乐器”,在农村家庭和农村市场恐怕都很难买到。我觉得这对农村学生不公平。
5.部分章节篇幅不适宜:有的章节过长,有的章节过短,不利于教师对教学进度的把握。例如,八年级第一章第三节《声音的特性》共占6页,而第五节《声音的运用》却只占2页,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例如,《蒸发》、《沸腾》、《液化》在旧教材中原本有3节,在新教材中却只占1节,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时间和心理上恐怕都难以接受。6.教材中的物理内容涉及数学运算,与数学运算的教学不同步,给学生造成学习障碍。例如二年级物理的声速距离计算题,比如利用反弹测量距离,学生还没有学过距离计算公式,就要求学生进行速度计算,这对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因为物理操作都是建立在公式的使用和理解应用公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的。没有公式,就要求学生进行盲目的计算,有的学生就把速度定为x,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一个不好的示范,使学生把物理和数学混为一谈,对物理课程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顺便提一下,在下面的电学中:八年级第二学期,没有规定串联和并联后电阻的大小。八年级第二学期,没有规定电功的计算。3我在教学时没有指出,但是我在P45讲电功率的时候,P=W/t和P=UI可以推导出W=UIt。比如科学计数法、正比例、反比例等,这些都不是数学里学的,而是在物理课上出现的。
7、教材只突出“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转变,在九年级力学部分安排了15项探究活动。“探究式”学习或教学是一种应该与其他学习或教学方法并存的方法,也是新课程改变学习方法的新理念,这一新理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接受。但是,如此多的探究活动,首先使得教师课前准备教学工具耗时费力,如果每节课都需要充分准备并顺利开展,在时间上会很困难;其次,按照新课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课堂探究活动占用了较多的课时,自然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时间不足,很难完成一节课的预定教学任务。搞好探究式教学,教师普遍感到课时紧张。教师为了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中不得不回到以教师为主体的“新瓶装旧酒”的教学中,这使新教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2.教材各章分析九年级物理力学部分共五章27节,包括:第11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12章:运动与力第13章:力与机械第14章:压强与浮力第15章:功与机械能一、第11章:多彩的物质世界本章共五节,包括宇宙与微观世界、质量、密度、物质密度的测量、密度与社会生活(一)全章概述“物质”作为三大一级主题之一出现,其中质量和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教材从认识浩瀚的宇宙开始,逐步带领学生走进多彩的物质世界。
通过讲解如何运用质量与平衡,以及密度概念的引入和测量,可以让学生对物质及其性质有进一步量化的认识。 (二)教学建议 1.宇宙与微观世界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形象来感受它到底有多大。教材通过两幅模拟图帮助学生理解宇宙的组成。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意识到宇宙的浩瀚;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探索经历之漫长。建议结合本章中的一些参考资料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以资料调查研究的形式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 2.教学时,可以举出几个学生熟悉的物体,指出它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往往容易将“物质”与“物体”混淆,教学中要讲清楚。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有一定空间、具有体积和质量的物理对象。这里所说的物质,是指构成物体的材料。例如,木桌椅是由木头制成的;铝锅、铝勺是由铝制成的;铁锤、铁钉是由铁制成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物有其多,物有其少”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理解大木桌比小木椅含有更多的木头;铝锅比铝勺含有更多的铝;铁锤比铁钉含有更多的铁。有了上节提到的“物质由分子组成”和“分子由原子组成”的知识基础,让学生从“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出发,把“物体所含物质的量”称为质量,在教学中会更加顺畅自然。
质量的概念在初中很简单,只是说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量,必须明确这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教材要求学生以“想、做”的形式学会天平的使用方法,我们的目标只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天平作为基本测量技能训练的测量仪器,不能只靠看书、老师讲解就能完成,而必须边思考边实际操作,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中的操作要求进行。3、密度重点:让学生体验“物质如何鉴别”这一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建立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难点: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密度”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自己很难建立起来。整个课时可以以“识别物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实现真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力学初中物理知识,从实验结论中提炼出新的物理量——密度。1、引入设计思路:引入生活中最熟悉的饮料,引起学生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引发学生辩论,“宝贝”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引发学生思考!)2、提问设计思路:用锤子、钉子等实物告诉学生质量识别并不一定不靠谱,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有关,引导学生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3、思考与解决问题(设计思路:学生是实验探索的主人,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完成学生实验测量工具的回忆与指导)4、学生实验设计思路:尽量将实验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对于学生来说,时间比较紧张,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实验,要求学生熟悉天平、量筒的操作,同时要求小组成员的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分析数据,建立密度概念(横纵联系对比) 我认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数据的分析应该是未知的,当人们面对枯燥的数据时,一开始可能会手足无措,甚至不知所措。让学生独立面对这些数据,自己尝试探索数据中的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立概念的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艰辛和科学探究的艰难。 4、物质密度的测量及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材选取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作为研究对象,在具体教学中,也可以选取其他类型的液体和固体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它们的密度。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记录测量盐水和塑料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到的数据和得到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什么数据。让学生在自己的表格中填写所测的相关数据,并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在此提醒大家,测液体密度时,应先称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倒出适量,再测体积和质量。测固体密度时,应先测质量,再测体积。介绍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思考和做事讲解风的形成,引出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讲解温度变化引起物体体积变化,从而改变物体的密度。第十二章《运动与力》教材解析(一)全章概述本章共六节,运动、力、运动与力的关系三部分。
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但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充满矛盾。尤其是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学和物理学基础中要解决的中心课题,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科学批判能力都十分重要。本篇有以下特点:1.探究话题开放,交流空间广阔。例如在“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中,按照认识历史—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引发猜想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感知、体验、操作、观察等方式,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构建对惯性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探究能力。“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目标,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教材除了这类严谨的探究题外,还安排了大量没有明确答案的开放性探究题,为学生课外学习和同学交流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6 2.重视学生体验,贴近学生生活。我们在一切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的呈现上力求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为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前沿、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用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专题,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和经验入手,给学生准备足够的感官材料,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掌握,在掌握中运用。
例如,从运动的描述入手,为学生提供不同距离、不同速度的运动物体及与此相关的问题;参照物的引入,从学生坐汽车时所造成的假象入手,让学生体验到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的描述可能会有所不同;等等,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构建物理概念的同时,体会到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3.形式活泼生动,信息传递流畅教材引入了大量学生喜见的真实图片、数据和一些动画片形象,提供了很多物理含义丰富的问题,如浩瀚的宇宙、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宁静的田野、飞驰的火车、生动的现代体育竞赛等等,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教材提供的这些第一手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获得各种生动具体的信息,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畅通,对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有裨益。4.发展空间广阔,富有时代精神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材在提供学习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例如“思考与讨论”、“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栏目的设置,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体验和理解科学方法的同时,逐渐树立科学价值观。本章末尾的小栏目“我想知道”以提问的形式出现,非常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广阔多彩的物理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非常具有发展性。
教材中还渗透着现代科技的新成果,体现STS的思想,如宇航员太空行走、飞机空中加油、高速摄影、安全气囊等等,充满了时代精神。 (二)教学建议 1.关于运动的描述 学生理解什么是机械运动是没有问题的,至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就可以了。 例题讨论:他在动吗?老师带学生春游,车上,一学生从座位上下来走来走去。老师说:不要动,否则会摔倒。学生坐着没动。他真的没动吗?如果他不动,他怎么从学校到达目的地呢? 2.关于运动速度3关于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如果从距离、时间、速度三个物理量中的两个算出第三个物理量就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要让学生浪费时间在诸如追逐、相遇、过桥钻洞、把距离和时间等分等的题目上,也不要把速度问题和其他问题混在一起做复杂的计算。很多老师直接根据小学学过的知识给学生讲公式。我觉得可以通过百米赛跑(裁判和观众用什么来判断运动员的速度)来引入力学初中物理知识,生动直观地反映出哪些因素和运动速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