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学设计可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应用摩擦力知识的能力以及探究摩擦力知识的兴趣等。
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摩擦力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如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物体运动方向等)以及摩擦力的作用(如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包括引入摩擦力概念、讲解相关理论、进行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实际应用和防止摩擦力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措施。
4. 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评估:设计一些问题或练习题,以便了解学生对摩擦力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6.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相关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7. 实验教学: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来探究摩擦力,如用弹簧测力计拉小物体在水平桌面上运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摩擦力的大小)如何随拉力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8. 总结与回顾: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总之,摩擦力教学设计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注重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摩擦力教学设计例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实例,结合生活经验对摩擦力进行分类讨论;
(2)会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能解释实验原理。
【教学重点】
会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解释实验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 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 分类讨论:根据两个物体间是否有相对运动,可将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根据物体间是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又将滑动摩擦力分为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3. 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演示实验:把一个长方体木块放在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它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示数。改变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其他条件不变),再做一次。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结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学生分组实验:把一个长方体木块放在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它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示数;再把长方体木块侧放再做一次。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解释实验原理
上述实验中,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因为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是由于接触面上的分子相互挤压、相互黏附、相互滑动的结果。当相互挤压、相互黏附、相互滑动的分子越多(即接触面越粗糙),产生的滑动摩擦力就越大。而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使得相互间的挤压越强,分子间的引力越大,所以压力越大时产生的滑动摩擦力也越大。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补充强调实验探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五、课堂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六、布置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哪些地方应用了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