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关于摩擦力教学的部分教案示例:
1. 摩擦力(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认识什么是静摩擦力,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地测量滑动摩擦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什么是摩擦力?
2. 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 实验一: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什么是静摩擦力,并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等。
(3)实验步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
(4)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2. 实验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滑动摩擦力,并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等。
(3)实验步骤: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学生观察并记录数据。
(4)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3. 讨论与交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讨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小结与作业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了结论。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摩擦力的相关知识,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作业包括一些与摩擦力相关的题目,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摩擦力(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新课教学……三、小结……四、作业五、板书设计六、课后反思通过对第一课时的复习和巩固,本节课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并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通过作业和反思环节,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上是关于摩擦力教学的部分教案示例,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计划有所不同。
例题:
题目: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因数为μ=0.2,试求物体受到水平拉力F作用时的最大加速度。
【分析】
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F和滑动摩擦力$f$两个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即可。
【解答】
物体受到重力$G$、支持力$N$、拉力$F$和滑动摩擦力$f$的作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合力为零。
当拉力$F$最大时,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
$f_{m} = \mu F_{N} = \mu mg = 0.2 \times 5 \times 10N = 10N$
当拉力$F$最大时,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f = \mu F_{N} = 0.2 \times 5 \times 10N = 10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 f = ma$
所以:
$F = f + ma = 10 + 5 \times a$
当物体受到水平拉力$F = 15N$时,物体受到的最大加速度为:
a = 2m/s^2
【总结】
本题主要考查了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要注意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同时要注意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力是平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