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的多选题有:
1. 选修3-5部分:
1.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在$\alpha$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
2.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原子核内部有复杂结构。
3. 光电效应现象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887年发现,而正确的解释为爱因斯坦所提出。
4. 各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波长,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波长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5. 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的强度影响的是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
6. 氢原子的电子由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电子的动能变小,原子总能量变小。
7. 核力是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在原子核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
8. 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这样的核反应叫做聚变反应。
2. 选修3-3部分:
1.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内部排列是否具有周期性。
2. 分子的内聚力是导致物质聚集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3. 液晶是一类物质,兼具晶体和液体的性质。
4. 液晶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导致它具有光学各向异性。
5. 饱和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6. 在一定条件下,气体分子可以无限接近于容器壁运动。
7. 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变化情况取决于分子间作用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近年来的高考物理真题以了解更多信息。
题目: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有相互作用力产生
B. 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没有相互作用力产生
C. 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D. 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这个多选题列出了力的几个关键概念,并给出了一个具体的选项。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列出了其中一个选项(C),并解释了为什么它是正确的。这个选项说明了相互作用力的一个关键性质: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希望这个例子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