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获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
37岁时,他晋升为正教授。
47岁时,他成为了全网拥有200多万粉丝的科普博主。
因为这份履历,戴淑熙被很多人形容为“一路作弊”。但在他看来,“作弊”二字用来形容自己“有些夸张”。
“我不认为我在‘作弊’,我的整个人生路只能用按套路来形容。”不久前,刚刚经历一波刷屏报道的戴淑熙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37岁成为教授
“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
戴淑熙,1976年出生于河南。
父亲喜欢鼓捣收音机、电视机等小家电,经常购买电子元件,自己组装一些小玩意高中物理视频,戴淑熙受父亲的影响,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时,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了兴趣班,戴淑熙很乐意参加,并跟着老师学习通过焊接电路实现声控、光控等功能——比如制作一只遇到光就会鸣叫的玩具鸟。
在他当时看来,如果他喜欢做这些事情,他就必须在大学学习物理。
1994年,他考入河南大学物理系,却发现该系并不教授如何制作这些有趣的小东西。
但很多同学和他一样,对“动手实践”热情很高,于是在学校里搭起棚子、挂起面旗,为路过的师生修理收音机等电器。
按照他原本的计划,大学毕业后,他很有可能被分配到河南某市的高中当物理老师,一边教书,一边继续自己的爱好。
但学习了几年,临近毕业后,他的想法改变了。
“我觉得物理还有很多我不懂的东西,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所以想继续深造。考上硕士后,接触到了很多以前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所以我考了博士,后来又出国做了博士后和访问学者。”
戴淑熙的日常生活照片。
戴淑熙自己也说不清自己是什么时候爱上物理的,对他来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此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5项,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年,37岁的戴淑熙被聘为河南大学教授。
他在做科研的时候,甚至还没有社交媒体账号,更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名网红。
“爱争论的戴老师”
畅销产品都是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打磨。
2014年,戴淑熙开始给本科生上课。
渐渐地高中物理视频,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节课前,他会提前10分钟到达教室,在网上找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科普短片,给学生们看。
“那些视频更有趣,配乐也更有动感。学生看的时候,可以提前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当我再次在课堂上讲授时,他们会对相关公式和实验的来龙去脉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一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戴淑熙想:如果我自己做科普短视频,是不是更有针对性呢?
2020年,戴淑熙开通了短视频账号,有人建议账号名可以叫戴医生、戴教授,但他觉得叫戴老师更亲切,最终定下了“爱吵架的戴老师”这个名字。
热爱辩论的戴老师,全网粉丝超过200万,某平台粉丝超过150万。
起初,他制作的科普视频与他在学校教授的课程紧密相关。
“我在学校主要教两门课,一门是原子物理,讲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物理学是如何从古典物理变成现代物理的;另一门是集成电路技术原理,通俗地说,就是讲芯片的制造过程。”
不管是量子力学,还是芯片制造,都是网友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很快,戴淑熙的视频就火了起来——《光刻机比原子弹还难造吗?》的短视频,观看次数超过2000万,点赞近57万;《光刻机为何不是美国主导?》的短视频,观看次数超过1000万,点赞近20万。
他的科普话题也逐渐向外延伸。
河南遭遇暴雨停水停电时,他讲到如果医院在手术过程中突然停电怎么办;北京冬奥会期间,他讲到为什么冰壶比赛有三个人负责拖地。
他是《三体》小说的粉丝,早年曾创建英文网站,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外国网友介绍《三体》。现在他用短视频的方式向国内网友讲解《三体》所涉及的科学问题,比如粒子加速器为什么耗电那么大、水滴武器在现实世界能否实现等。
他还关注中国最新的科技发展,让大家了解到我国是如何在相关领域逐步取得领先的,并带领大家想象相关技术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戴淑熙创作的芯片短视频,播放量已超过6800万次。
虽然科普内容很硬核,但戴淑熙基本不用那些让人感觉“冠冕堂皇”的字眼,他希望的是“只要学过高中物理的人,都能看懂我的科普文章和视频”。
过去,他怕自己把握不住这个平衡,所以每次写完稿子,都会先发给运营账号的人。“运营账号的人是学外语的,他能看懂稿子,我就以为快完成了。他要是听不懂,就说明我说话不够口语化,需要修改。”
经过一遍又一遍“打磨”的科普视频,获得了意料之中的好反响。
有学生说,戴老师的视频让他发现物理原来这么有趣;有网友说,他喜欢知识在大脑里闪过的感觉。
让戴淑熙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高中老师。“这位老师所在的中学条件不太好,他找到我说,自己从来没有做过视频,现在也没有条件拍视频,能不能把我的科普视频给他的学生看?我说当然没问题,你想放就放,如果你还需要什么其他的视频,我也可以帮你找。”
戴淑熙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制作的科普视频不仅有趣,而且对很多人来说也很有帮助。
普及此事
最重要的是面对它们
很多人不知道,就连分享欲望极强的戴淑熙,也曾对上镜头做科普有过顾虑。
“当时其实对大学老师做科普也有一些争议,有人觉得这不是大学老师的本职工作,大学老师应该以科研、教学为主,在网上做科普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戴树熙能理解这种想法,但他也知道,通过网络科普,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受众,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对科学产生兴趣。“经过深思熟虑,我最终决定试一试——亲自去讲这个故事!”
戴淑熙参加活动。
随着戴淑熙的名气越来越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评论区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
“比如有网友说,其他博主不会这样说话。但因为我讲的内容基本都来自我的班里,能保证内容的准确性,所以我知道网友只是先入为主的想法,我也不会真的去跟他们争论。”谈及此事时,他还是笑着说,“毕竟在网络上,有70%的网友喜欢你,就已经很好了。”
戴淑熙自认在生活中自己是个很随和的人,但在制作科普内容上却很讲究。“科普首先要保证科学性,然后再进行科普,如果失去了科学性,科普就毫无意义。”
在戴树熙看来,科普也是一门需要学习和研究的学科。他招收“学科教学(物理)”的硕士,这些硕士毕业后大多成为各个高中的物理老师。他每天都会让这些学生拍一些科普短视频。
“我的想法是,最好在高中物理老师这个身份上,再加一个身份——科学讲师。”戴淑熙解释道,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普,中学也会举办很多相关的活动,高中物理老师天然适合当科学讲师,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为青少年开展更多的科普工作也是戴淑熙将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成年人看科普片可能只是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以后可以作为话题。但青少年就像一张白纸,他们可能在看了科普片或者听了科学家的故事后爱上科学,然后决定成为一名科学家。”
想到这里,戴淑熙心里就萌生了做科普的想法。
执行制片人:吕红
制片人:张建奎
主编:徐晨静
责任编辑:苏睿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详情请添加微信“ ”,欢迎大家投稿,提供新闻线索,可发送至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