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的教学设计
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中学:王合义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压力的概念;
2.了解影响压力大小的因素;
3.能够利用压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了解增压、减压的主要方法。
流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力现象,了解压力的概念;
2、通过探讨影响压力的因素,掌握压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控制变量法;
3、通过体验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进行实验、分析数据、总结经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探索等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主要困难:
教学重点:了解决定压力大小的因素及其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压力与力的面积以及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课件、气球、针、铅笔、刀、橡皮泥、钩子、弹簧测力计、绳子、矩形木条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程(创设情境)
一只充满气的气球,用手掌和手指按压它,它不会爆裂,但用小针轻轻一碰它,它就会爆裂。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不同的现象?
2. 新课程教学
1. 压力的影响
播放幻灯片,观察图片:蝉能把口器插入树皮,骆驼能在沙漠中行走,桌上放着一杯水,用手指把图钉按在墙上。用肢体语言描述这些例子,并找出这些例子中蕴含的共同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两种力都导致物体形状改变。
改变。
提出压强的概念,老师强调压强不是重力,并提出问题:压强的作用是什么?
其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用铅笔的尖端和尾部感受压力的不同影响,并提出假设:压力的作用
效果和物体的接触面积以及施加的力的大小有关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法,学生独立
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现场指导,及时反馈。
喂食,大约需要十分钟)
鼓励几个小组上台进行演讲(以便学生展示个人风格,增强自信心),并总结结论。
2. 压力
通过数据(比率定义法)得到的压力表达单位:帕斯卡,简称Pa,
符号Pa,1牛顿每平方米,表示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强为1牛顿。
因为压力单位很小,常用的压力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例如:一张报纸
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子上,会给桌子施加 0.5 Pa 的压力。
还有20Pa等等
例题PPt(学生通过练习将公式与实际联系起来,巩固知识点)
(三)加压或减压方法
老师提问:用橡皮泥和一把小刀,怎样通过切割使橡皮泥对桌面的压强减小一半?(学生设计实验并在面前演示,通过这个实验,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如何增加和减少压强。大约需要四分钟)。
老师总结:
增加压力的方法
(1)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加压力
(2)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减小
(3)增加压力,减少受力面积
减轻压力的方法
(1)受力面积恒定,减小压力
(2)压力一定时,增加受力面积
(3)减小压力,增加受力面积
这节课我们从压力的作用中学习了压力这个物理量,并用实验探究法和比率定义法推导出压力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学生亲自验证了增加和减少压力的方法。(与主题相关)下课前请解释现象(学生解释)。老师讲解任何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力都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在现实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加压力,有时需要减少压力。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识别并解释使用了哪些方法。
3.课堂总结:
1.压力:物理学中,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称为压力。
压力的影响:
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压力: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称为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
3. 加压、减压方法
4. 课堂练习
设计关于压力、压力的影响、增压与减压的练习,巩固新知识点,并用PPt进行呈现。
5. 家庭作业
探索与生活中的压力相关的例子,给出五个或更多的例子并解释如何使用本课中的方法。
哪部分知识。
6.黑板设计
压力:物理学中,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称为压力。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压力叫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
如何增加和减少压力
教学反思
压强是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了本章的学习,也是上一章力学的延续,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力、浮力的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压强的概念及大小,压强的概念、单位及计算,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及大小,受力面积的确认和压强概念的理解。
针对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探究压强影响的相关因素。由于这部分知识需要综合应用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思考相关问题,解决相关现象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科学探究、示范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第二部分引入压强的概念。在引入压强概念时,采用比率定义法,让学生定义压强,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部分同样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增加或减少压强的方法,并通过对日常事例的分析,最终总结出增加或减少压强的方法,做到物理与生活相结合。
回顾整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教学思路清晰,首先利用气球引入新课,爆破声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压强的影响与两个因素有关,理解了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能利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和谐的局面,学生在交流、总结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简单问题,培养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不足之处是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做实验时,学生过于兴奋,有的学生过于紧张,另外,需要强调概念的教学。
这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1. 不仅要备课,还要备学生。2.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3. 强调概念。
这次教研活动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教研组成员的帮助和建议让我在教学中受益匪浅。科学教学是一个把知识联系生活的过程,也是一个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以及交流、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落实“生活—物理—社会”。
压力课堂笔记
南崴子中学 王和义
1.主题分析
1.本部门地位及职能:
“压强”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一个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的概念,但学生对它比较陌生。教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针对前面刚学过的力的初步知识,是在学完重力、摩擦力之后对另一种力的学习的过渡,它不仅贯穿了本章的学习,也是上一章力学知识的延续,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是学好本章的关键,也是本书的一个重点。
2.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中与压力有关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压力知识的好奇心和开展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的因素,形成压力的概念,在了解压力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总结出改变压力的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压力的概念;
(2)了解影响压力大小的因素;
(3) 能够利用压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了解增压、减压的主要方法。
流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力现象,了解压力的概念;
(2)通过探讨影响压力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控制变量法;
(3)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阶段,学生将培养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探索等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决定压力大小的因素及其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压力与力的面积以及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学习了前面章节中力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学生已具备的前提技能: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简单的探索性实验的过程,对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索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了探索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应注重引导学习方法。
3. 学生思维障碍
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的干扰,认为压强一定是重力引起的,给正确理解压强带来困扰。另外,学生形象思维不够,对受力面积的认识不到位。这一点在具体问题分析时应特别强调。
3.教学方法:
1.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程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自然规律。
2.学习方法:结合上述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程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1)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有关现象,通过比较提出问题。(2)学会实验探索的方法,能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3)学会独立选择仪器设备,体验探索。(4)学会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5)学会应用探索到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4.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程(创设情境)
一只充满气的气球,用手掌和手指按压它,它不会爆裂,但用小针轻轻一碰它,它就会爆裂。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不同的现象?
新课程教学
2. 压力的影响
播放图片:蝉能把口器插入树皮,骆驼能在沙漠中行走,一杯水放在桌子上,图钉用手指按在墙上。用肢体语言描述这些例子,找出这些例子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回答: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它们都使物体变形。
这时引入了压强的概念。老师强调压强不是重力,并提出了问题
问题:哪些因素与压力的影响有关?
引导学生用铅笔的尖头和尾部感受压力的不同效果,并提出假设:
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的接触面积和力的大小有关(以上四分钟左右
正确的)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法,
学生自主实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导游引导,及时反馈(耗时约十分钟)
鼓励几个小组进行展示(学生展示个人风格,增强自信心),总结
综上所述。
2. 压力
用数据得到的压力表达式(比率定义法)单位:Pas
卡,英文缩写为Pa初中物理方法有哪些,符号Pa,1牛顿每平方米代表1平方米的表面
体积上的压力为1牛顿。由于压力单位很小,其他常用的压力单位有:
Pa、kPa、MPa,例如:一张平放在桌子上的报纸,其压力为
0.5Pa,一粒西瓜子放在桌子上,桌面受到的压强为20Pa。
例题PPt(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将公式与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所学知识
要点)示例中强调了压力公式中的面积是接触面积。(以上大约需要5分钟
正确的)
(三)加压或减压方法
提问:利用橡皮泥和小刀,怎样在桌上切割橡皮泥,使橡皮泥的压力减少一半?(学生设计实验并在面前演示,通过此实验,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如何增加和减少压力。大约需要四分钟)。
老师总结:
增加压力的方法
(1)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加压力
(2)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减小
(3)增加压力,减少受力面积
减轻压力的方法
(1)受力面积恒定,减小压力
(2)压力一定时,增加受力面积
(3)减小压力,增加受力面积
这节课我们从压力的影响中学习了压力这个物理量,并用实验探究法和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压力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学生亲自验证了增加和减少压力的方法。(与主题相关)课前请讲解现象(学生讲解)。老师讲解任何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力都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而现实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加压力,有时需要减少压力。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识别和解释使用了什么方法。最后总结练习,并留下探索作业。
课堂回顾
南崴子中学物理教研组
本课程中,教师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内容为:
压力:物理学中,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称为压力。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压力叫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
如何增加和减少压力
1. 本课重点
1. 引言:以小实验引入新课,利用“针刺气球”的实验,瞬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2、探索部分:采用自主探索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随手可得的铅笔尖、笔帽,进行不同效果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让学生深刻理解。
3、实验部分:在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面,虽然教材介绍了这方面的内容,但王老师并没有拘泥于教材,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这一阶段,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整个过程课堂氛围融洽,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进行总结。最后几位同学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解题过程,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2. 改进建议
在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本节中初中物理方法有哪些,压力、压强的概念比较难,学生容易犯错,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突出。例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垂直和表面。在压力中,压力表达式中压力大小和力面积大小要巩固,并进行有效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