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分析(一)八年级教材整体分析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新教材是新《课程标准》下编写的一套全新的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这套教材有着很大的不同八年级下册物理书,本文试图通过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探讨对它的一些初步认识。1.教材编写的意图是构建一套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目标、体现物理科学基本思想、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材结构体系。初中物理教材整体结构设计图体现出教材由物质、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构成,构成了不同层次、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回归生活和社会。 教材编写意图如下:1、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内容安排主要从热、力、声、光四种生活中容易感知的物理现象入手,逐步拓展物理知识。有以下意图:(1)从日常生活中感知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物理状态变化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多,因此本教材从热现象入手,依次介绍认识物质世界所必需的一些物质性质物理资源网,以及运动世界、声世界、光世界、熟悉和陌生的力、力与运动、压力与浮力等。这些知识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物理知识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
(2)从自然现象到人工现象:教材从声、光、热等自然现象开始,到飞机飞上天空等人工现象结束。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工现象,都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的伟大威力。(3)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把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如电磁学、能量等安排在九年级,也就是第三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总之,教材在内容选取上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意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 2.教材在每一章节安排了“问题与思考”、“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实验探究”、“思考与讨论”、“交流与讨论”、“实践活动”、“做”、“作业”等学习导航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和体会知识建立与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强调“做”科学的理念,突出学习方法的培养。3.教材适当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了条件。 例如要求学生粗略测量祖父母老花镜的度数,调查班级近视发病率,了解发病原因,提出预防近视的措施等。4.教材的编排,从宏观上讲,遵循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思路:由宏观到微观、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单到复杂。
从微观上看,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根据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能力特点,为每章设计了“大探究”(即完全探究,章目中冠以“探究”二字)和“小探究”(即“实验探究”)两种探究类型,力求通过这些探究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载体。5.教材编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来自教学一线和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的教育资源,将物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将求真求真的科学精神与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功能八年级下册物理书,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 教材基本内容概述1.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材的体系坚持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内容安排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精神。整体框架共分五章,分别是:第一章:学习物理——从认识物质开始。学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初步了解物质的一些性质和宏观物体的运动,为第二章学习物质的复杂运动奠定基础。本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主要介绍生活中与物理状态变化有关的热现象,包括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物质三态的相互转化、水的循环等热学知识。
第二部分:第二章“初步了解物质的性质”,介绍秤、量筒、天平的使用,物质的性质——密度和新材料及其应用。第三部分:第三章“简单的物质运动”,重点介绍物体的运动,主要包括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世界在运动等运动学知识。第二部分:多彩的世界——复杂的物质运动。学习比较复杂的运动,重点是如何描述物理现象,但不会过多涉及物理本质原因的分析。这部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四章“声音现象”,介绍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音乐声的特点、噪声以及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等相关知识。 第二部分:由第五章《光现象》和第六章《常用光学仪器》组成,主要介绍光的颜色、色彩的奥秘、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的成像、光的折射、透镜及其奥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与视力矫正以及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幻灯机和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视觉等。 第三部分:从现象到本质——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即从现象到本质,研究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并着重研究运动变化的原因。 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七章《运动与力》,主要介绍力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应加上弹力)、重力、摩擦力、二力平衡、运动与力的关系等力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应用。
第二部分:第8章“压强和浮力”,介绍压强、液体和气体压强、浮力以及流体压强和流量的关系及简单的应用。第四部分:人与物理——机械与能源利用。学习一些力学、热力学的基础知识,从更深层次上认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概念,体现人类对物理规律本质的认识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本部分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9章“机械与功”,介绍简单机械、功和能量的知识,主要包括杠杆和滑轮及其应用,功的初步概念、功率、机械效率等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第二部分:第10章“能量及其转化”,是九年级学习的内容,本文不再介绍。 2.各章的编排方式(即教材编写格式) (1)教材编写格式以章为单位,章下设章,章下设节。 (2)章的编排方式:每章基本由以下内容组成:情况介绍—认识现象—探索规律—知识应用。这种编排方式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学生自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程序。每章开头精心安排“引导性问题”,并附上与本章知识相关的背景图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大胆提问探究的精神。 (3)节的编排方式:每节大致安排一至两个课时,为便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知识内容,如果某一节涉及多个知识内容,一般会列出知识点标题,以突出学习重点。
各节的教学指导大多包括“问题与思考”、“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实验探究”、“交流与讨论”、“实践活动”、“做”、“作业”等,起到指向性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合作,突出学习的探究过程和合作参与过程,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各节内容还运用了大量的图片来提供知识信息,或补充相关的物理概念,图片选取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物理现象,引起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注意和兴趣,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 同时,在教材各章中还穿插安排了“小信息”“科学之窗”“你知道吗”“阅读材料”等栏目,向学生呈现延伸和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注:以上栏目中的内容,原则上不是一般教学所要求的,属于扩展内容。)3.教学指导名称与定位(1)实验探索这是“小探索”本义上的内容,主要指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进行的大规模实验,或者探索环节比较齐全的实验。(2)实验与思考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开始阶段,以学生实验(区别于“小探索”)来激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注意它与“观察与思考”的区别是,学生实验更多的是侧重于操作或者具有操作技能训练意义的内容。
(3)观察与思考: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开始阶段,通过小实验(不同于“小探索”)、教师演示实验、教材插图中展示的物理现象等,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出问题。注意它和“实验与思考”的区别在于学生实验的侧重点不同,这里的学生实验不具备操作技能训练的功能,而只是单纯地用于发现问题。 (4)提出问题与思考与“观察与思考”类似,但不同之处在于鼓励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回忆头脑中必要的物理过程,进行思考和提出问题。 (5)交流与讨论: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需要就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过程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或者在知识形成之后,学生需要就应用知识的过程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6)实践活动:非动手的实验和生产活动,如调查、信息收集等。 (7)做动手操作的小实验、小制作。 通过“做”,学生可以训练基本的操作技能(实现测量仪器的使用)、观察物理现象、推导物理规律等。即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操作和观察为主,思考量相对较小。 (8)作业:学生课后完成的知识点和活动题。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1、内容呈现多样化,特别是提倡探究式学习方法。在体现探究作为内容标准重要组成部分方面,教材有以下特点: (1)探究范围广:从《给学生的一封信》中的“小女孩用电”、“往杯子里吹硬币”实验和伽利略对单摆等时性原理探索的介绍,到第二册中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索,整本教材几乎每一章、每一个隐含规律的知识点都以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 即在每一节中,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尽可能地安排“小探究”,而在每一章中,则安排至少一个“大探究”,让人感觉到这本教材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2)探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思维过程由部分环节到完整探究。在教材第一部分中,探究内容简单,思维过程只是完整探究过程中的几个环节。例如:探究物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声音和光是怎样传播的,颜料混合的规律是否与色光混合的规律相同等。这些内容的探究一般只经过提出问题—猜测和假设—进行实验等步骤。随着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不断理解,探究内容越来越复杂,探究思维过程越来越完整。例如:在学习本书第六章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要求学生用相对完整的探究步骤去探究复杂的问题。 (3)探究主题丰富:教材中的探究内容并不局限于教材中设计的探究知识点,还体现在“你知道吗?”“试一试”、“实践活动”、“作业”等各个栏目中,出现或暗示的探究内容很多,有些内容还需要学生运用很多课外手段、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些内容已经与探究性学习有机联系在一起。例如:“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超声波的应用”、“自己动手做水杯钢琴”等。(4)创造力:教材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点和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究过程:探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学生通过设计自己的探究方案,运用自己的手脑,“发现”物理规律和现象,这是创造力的有力体现。
“你知道吗?”“试试看”、“实践活动”、“家庭作业”等栏目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发挥创造力的素材和机会。由此可见教材力求在不同的栏目和内容中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条件。这些探究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观察、实验出发,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测和假设,并制定计划、进行探究,以验证自己的猜测和假设;通过观察、实验收集数据,或通过公开的信息资源收集信息,然后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获得知识后,学会运用知识把生活、技术中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和体验了“做”科学的探究过程,而且学习了物理学及其应用的初步知识。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观、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从长远看,不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而且培养科学服务人类的意识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生的认知特点。本书每章每节的开头都力图介绍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第1章第1节物质状态:从图1-1所示的学生熟悉的场景开始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