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耳定律实验”是初中物理教材中非常重要的验证演示实验。 其常规实验设备及实验操作如下:(1)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是否与通电时间有关。 图1和图2是实验电路和实物图。 进行测试时,按图1所示连接电路,检查无误后打开电源,按下定时器,同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 保持电流大小恒定,定期记录温度计的读数,并填写在设计的表格中。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电阻丝,当电流大小不变时,通电时间越长焦耳定律实验,煤油的温度越高。 (2)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是否与电流大小有关。 取质量和温度与上述实验的初始状态相同。 同样的煤油,仍然如上图连接电路。 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增大通过电阻丝的电流,保持通电时间与之前相同,记录玻璃瓶内煤油的温度。 将本次测得的温度与上次测得的温度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电阻丝,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越大,煤油的温度越高。 (3)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是否与电阻大小有关。 选取两根不同阻值的电阻丝,两个初始温度相同(记为t0)、质量相等(记为m0)的装有煤油的玻璃瓶,按如图电路连接实验装置,检查是否它是正确的。 然后接通电源,一定时间后,记录两个玻璃瓶中煤油的温度。 实验结果表明,当通电电流不变、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煤油的温度越高。 按照上面的步骤,我利用业余时间做了很多实验,发现实验过程中温度计上升得很慢。 在课堂上,上述步骤(1)和(2)必须完成,但步骤(3)必须完成,并且将上升的温度计降低然后升高以进行观察和比较。 一堂课很难完成这个任务。
因此,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把实验变成讲授,或者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实验配置就成了摆设。 综上所述,实验装置较为复杂,密封要求高,显示速度慢,可视性低,耗时长。 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热量与电流、热量与电阻的关系无法同时论证; 在解释电流越大产生热量越多的原理时,实验必须分两次进行。 不同的电流值产生的液体高度不能直接比较; 另外,需要等待两个烧瓶中的温度计降至原来的读数并改变电流,然后再进行第二次。 事实上,烧瓶中的煤油很容易加热但很难冷却,而且温度计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原来的显示。 二是只能进行定性研究,不能进行定量研究,示范效果较差。 三是加热时间长,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连续重复演示,不利于组织课堂教学。 10 鉴于此,我对实验做了如下改进,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1 在一块木板上,固定三个相同的锥形瓶(或烧瓶)。 每个瓶子内放入一根电阻丝(RA、RB、RC均小于10欧姆),瓶内封入一定量的空气。 瓶内的玻璃管全部与气压计相连。 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可将红墨水滴入气压计的水中,使其水平。 可以使用两节干电池作为电源。 12 通电约1分钟后,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造成气压计液面高度差,且温度越高,液面高度差越大。
实验具体操作如下: 13 (1)在电阻和电流相同的情况下,探索电流产生的热量与通电时间的关系。 如图所示:首先将A瓶接入电路。 通电前,保持液位在气压水平。 通电后,气压计液面会有高度差。 通电时间越长,液位高度差越大。 这说明,当电阻和电流相同时,电流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14 (2)当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探讨发热与电阻的关系。 如图:将A、B两瓶内的电阻丝串联,通电1分钟左右。 观察到A瓶连接的气压计的液面高度差大于B瓶连接的气压计的液面高度差。这说明当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15 (3) 当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时,探究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如图:将A、B瓶电阻丝串联,然后与C瓶电阻丝并联,通电约1分钟。 观察到C瓶连接的气压计的液位高度差大于B瓶连接的气压计的液位高度差。 这说明,在相同电阻和通电时间的情况下,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16 采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具有以下特点:同等条件下,利用气体热膨胀的实验效果比液体更明显,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避免了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麻烦,让学生专注于观察气压计液位差的变化过程。
实验仪器具有连续重复演示功能。 第一次实验结束后物理资源网,即可拆下连接软管,排出热空气。 软管恢复后,即可立即进行第二次实验。 17 经过上述改进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实验,并且实验直观、生动。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红色水柱的高度来比较水流产生的热量。 实验改进是变换方法思想的典型应用。 固体、液体、气体中,同等条件下,气体膨胀最快、最大。 当电阻丝中有电流时,电阻丝温度升高焦耳定律实验,使锥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 气体的膨胀导致U管内的水位发生变化。 正是这种转换,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操作控制方便。 18感谢您对镇平县后稷第二中学物理教研组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