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版必修课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在自己一定时期内,一个项目或某项工作在完成审查、分析和评价后,为肯定成绩、积累经验、找出差距、吸取教训和一些定期了解而编写的一种书面材料, 它可以提示我们思考,让我们一起学会写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体育版必修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必修课知识点汇总(1)
1
测试点 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平衡状态的定义:
如果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以匀速直线运动,我们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的条件:
在共同点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为零合力。
测试中心2:超重和失重
超重:物体对支撑物的压力(或对悬浮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所承受的重力的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撑物的压力(或对悬浮物体的“拉力”)小于物体所承受的重力的现象。
测试点 3:动力学角度的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物体从静止状态下落,即初始运动速度为零。
2.在运动过程中仅受重力影响。
物理必修知识点汇总 1 2
向心加速度
计算向心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的公式:
a=rω^2=v^2/r
说明:a是向心加速度,推导过程不简单,但可以说还是很高的
科里奥利加速度
科里奥利加速度
在中学的理解范围内,这里省略了。 r 是圆周运动的半径,v 是速度(特别是线速度)。 ω(欧姆的小写字母)是角速度。
这里:v=ωr
1.匀速圆周运动并不是真正的匀速运动,因为它的速度方向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说匀速圆周运动只是一种匀速运动。至于为什么他被要求以匀速圆周运动移动?可能是大家都习惯了说不愿意改变。
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始终指向圆心,即不改变速度的大小,而是不断改变速度的方向。
这
地球表面附近物体因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加速度称为重力加速度,又称自由落体加速度,用g表示。
这
重力加速度 g 的方向始终是直线向下的。任何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在同一区域的相同高度下都是相同的。重力加速度的值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当物体离地面的高度远小于地球半径时,g变化不大。但是,当离地面高度较大时,重力加速度g的值明显降低,此时不能将g视为常数
距离表面相同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也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由于重力是重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重力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提供了物体绕地轴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物体的地理纬度越高,圆轨道的半径越小,所需的向心力越小,引力就会增加,引力加速度也会增加。地理南北两极的圆轨道半径为0,所需向心力也为0,引力等于引力,此时也达到了引力加速度。
由于 g 随纬度变化不大,因此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g=9./s^2 将在国际纬度 45° 的海平面上准确测量。作为重力加速度的标准值。在求解地球表面附近的问题时高中物理必修一重力,通常将 g 作为常数,在一般计算中可以取 g = 9.80 m/s^2。理论分析和精密实验表明,重力加速度g值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如:
赤道 g = 9.780 m/s^2
广州 g=9.788m/s^2
武汉 g=9.794m/s^2
上海 g=9.794m/s^2
东京 g = 9.798 m/s^2
北京g=9.801m/s^2
纽约 g=9.803m/s^2
莫斯科 g = 9.816 m/s^2
北极 g=9.832m/s^2
注: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1.62m/s^2,约为地球重力的六分之一。
物理必修知识点汇总 1 3
1. 动力学中的两种基本问题类型:
(1)知道物体的力,确定物体的运动
(1)根据力,用牛顿第二定律求物体的加速度
(2)根据题目的含义,选择合适的运动公式求解相关的速度、位移等
(2)知道物体的运动,推断或发现物体上的未知力
(1)根据运动情况,采用运动公式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的合力,从而找到未知的力。
(三)注意事项:
(1)运用牛顿定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分析物体的力和运动,善于绘制物体的力图和运动草图。
(2)对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力的变化,需要分段分析,各段根据其初始速度和合力来确定其运动;当一个力发生变化时,它有时会影响其他力,例如弹性力变化时的滑动摩擦力。
2.关于超重和失重:
在平衡状态下,物体对水平支撑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垂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架的压力不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对支撑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1)当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物体的引力不变。
(2)物体是否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不取决于物体是向上还是向下移动,也就是说,它不取决于速度的方向,而是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
(3)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时,重力引起的所有物理现象将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止,平衡失效,浸入水中的物体不再有浮力,液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力。
容易出错:
(1)当外力发生变化时,如果两个物体之间的弹力发生变化,则两个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必须发生变化。
(2)有些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时,没有仔细检查问题的意义,没有注意问题条件的变化,不能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物理资源网,导致问题解决错误。
(3)有的同学对超重、失重的概念认识不明确,误以为超重是指物体重力的增加,失重是指物体重力的减小。
物理必修知识点汇总 1 4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点计时器)用于研究匀速变速直线运动 (A)。
1.实验程序:
(1)将带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台上,将点计时器固定在板上,连接电路
(2)在手推车上系一根细绳,细绳穿过固定滑轮,下面挂上重量合适的钩码
(3)将纸胶带固定在手推车后部,穿过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4)握住纸带,将手推车移到靠近点定时器的地方,先打开电源,然后松开纸带
(5) 断开电源并取下纸带
(6)换上新纸胶带,再重复三次
匀速直线运动定律(A)
(1).匀速变速vt=VO+AT(减速:VT=VO-AT)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2).本公式仅适用于匀速变速直线运动
(3).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ot+at2/2(减速:s=vot-at2/2)。
(4)位移推力:(减速:)。
(5).无论初始速度是否为零,匀速变速直线运动的粒子点在连续邻接中相等
这
时间间隔内位移的差异是一个常数:s = aT2 (a----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匀速下直线运动的X-t图像和V-t图像(A)
自由落体 (A)。
(1)在重力作用下才开始从静止状态下落下的自由落体物体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又称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2)万有引力加速度是由于地球的引力,因此,它的方向总是直向下的。它的大小在地球上因地而异,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值越大,而在赤道,重力加速度值最小,但这种差异并不大
(3)正常情况下,重力加速度g=10m/s2
(3) 自由落体运动定律 vt=gt. H=gt2/2,vt2=2gh
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1 5
1.粒子点:
(1)没有形状、大小和质量点
(2)粒子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被看作是粒子,并不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而是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差异以及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是否是一个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
2. 加速度 (A)。
(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变化速度的物理量,等于速度变化与变化发生时间之比
(2)加速度是一个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粒子点加速;如果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粒子会减速运动
(1) 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的物理量,等于位移 s 与发生该位移所需的时间 t 之比。 即 v=s/t。 速度是一个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高中物理必修一重力,它的方向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m/s) 米/秒。
(2) 平均速度是描述以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速度的物理量。如果物体在变速下的位移在一段时间 t 内为 s,那么我们将 v=s/t 定义为物体在该时间(或位移期)内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一个矢量,它的方向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意义上讲,瞬时速度是指在某个时间点附近的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称为瞬时速度,简称速度
4.匀速直线运动(A)。
(1)定义: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位移相等,则该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粒子在同一时间内的位移相等,粒子在等时间内的距离相等,粒子的运动方向相同,粒子在等时间内的位移和距离相等。
物理必修知识点汇总 1 6
1.力分析:
根据力的概念,需要从物体所在的环境(接触的物体数量,在什么领域)和运动状态入手,一般做法如下:
(一)确定研究对象并加以隔离;
(2)先拉重力,再拉弹力、摩擦力,再拉电场力和磁场力;
(3)检查力图,找出拉力的力对象,分析物体是否能处于问题设定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一定是更大的力或泄漏;
(4)合力或分量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上的力
2.积分法和隔离器法
(1)积分法:就是把几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在分析力时,只分析整体外物体对整体的力,不考虑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是假设将要分析的物体与相关物质系统隔离开来,只分析物体以外的物体对物体的力,不考虑物体对其他物体的力。
(3)方法选择
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方法可以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应用隔离分析方法,在原始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成为单个物体的外力。
三、注意事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
(1)弹力和摩擦力都是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产生的,因此需要从接触点判断是否存在弹力和摩擦力,如果存在,则根据弹力和摩擦的方向拉出这两种力
力
(2)绘制力图时,逐一检查每个力,物体的力必须无中生有
容易出错:
1、无法正确判断是否存在弹性力和摩擦力;
2、无法灵活选择研究对象;
3.力分析时力和施加的力的区分不清。
物理必修课知识点汇总 1 7
第 1 部分:了解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运动特点: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参考框架
1. 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参考的,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择是免费的。
1)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使用相同的参考系。
2)参考不一定是静止的,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量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不计,则将物体缩小到一个点,并且物体的质量集中在该点上,称为粒子。
2.颗粒条件:
1)物体中每个点的运动完全相同(物体是平移的)。
2)当物体的尺寸(线性度)时,F随v的增加而增大,F>0(F为拉力)。
物理必修知识点汇总 1 9
1.时间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可以显示一个运动的过程,而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瞬间。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达式可以正确理解。例如:3s的结束,3s的开始,4s的开始......这都是瞬间;在 3 秒、3 秒、2 秒到 3 秒内......都是时间间隔。差异:时刻表示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时间间隔表示时间轴上的一个时间段。
二、距离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的变化,由从初始位置到最后一个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并且是向量。距离是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只有当物体沿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距离。一般来说,距离≥位移的大小。
3. 动态影像的意义和应用
由于图像可以直观地表示物理过程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广泛使用。在运动学中,经常使用 x-t 图像和 v-t 图像。
1.理解图像的含义:(1)x-t图像描述了随时间推移的位移定律。(2)v-t图像描述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2.理解图像斜率的含义:(1)在X-T图像中,图线的斜率代表速度。(2)在v—t图像中,绘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物理必修课知识点汇总 1 10
线速度 V=s/t=2πR/T2.角速度 ω=Φ/t=2π/T=2πf
向心加速度 a=V^2/R=ω^2R=(2π/T)^2R4.向心力 F 向心力 = Mv^2/R=mω^2_=m(2π/T)^2_
周期和频率 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 V=ωR
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 ω=2πn(其中频率和转速具有相同的含义)。
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Φ):弧度(rad)频率(f):赫兹(Hz)。
循环 (T): 秒 (s) 速度 (n): r/s 半径 (R): 米 (m) 线速度 (V): m/s
角速度(ω):rad/s 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由比力、合力或分量力提供,方向始终垂直于速度方向。
(2)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等于合力,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不改变速度的大小,所以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变化。
物理必修知识点汇总 1 11
1. 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变形的原因,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即加速度的产生),力是矢量。
2. 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注]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但不能说重力是地球的引力,重力是重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重力
(2)重力大小:地球表面G=mg,G/=mg/在离地面h处,其中g/=[R/(R+h)]2g
(3)重力方向:垂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各部分施加万有引力的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性
(1)原因:由于弹性变形导致物体有恢复变形的趋势
(2)产生条件:(1)直接接触;(2)有弹性变形
(3)弹力方向:与物体变形方向相反,弹力物体是引起变形的物体,受力物体是发生变形的物体,在点曲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表面;在两个表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接触点的公共截面,(1)绳索的张力方向始终沿着绳索并指向绳索收缩的方向,并且轻绳上的张力在任何地方都是相等的,(2)光棒可以同时产生压力和张力, 而且方向不一定是沿着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应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求解,弹簧弹力可用胡克定律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极限内,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变形成正比, 即F=kx,k为弹簧的刚度系数,只与弹簧本身有关,单位为N/m
4. 摩擦
(1)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压力;(3)接触面不光滑;(3)接触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滑动摩擦)或相对运动(静摩擦)的趋势,这三点是必不可少的
(2)摩擦方向:沿接触面的切向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相同或相反
(3)判断静摩擦方向的方法:
(1)假设方法:首先,假设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是光滑的,如果两个物体不相对运动,则表示它们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没有静摩擦;如果两个物体相对运动,则表示它们原来具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假设接触面光滑时,原始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方向和相对运动趋势的相反方向确定静摩擦方向
对象的
(2)平衡法:静摩擦的方向可根据双力平衡条件判断
(4)尺寸:先确定是什么样的摩擦力,然后根据各自的规律进行分析解决
(1)滑动摩擦的大小:用公式f=μFN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与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求解
(2)静摩擦:静摩擦的大小可以在0和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求解
5. 物体的力分析
(1)确定被研究对象,分析周围物体对其的影响,不要分析物体对其他物体施加的力,不要错误地认为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是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
(2)按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顺序分析,不要把作用力的‖与力的‖混为一谈
(3)如果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以采用假设方法进行分析,首先假设力不存在,想象被研究对象将发生什么样的运动,然后检查力的方向,使物体能够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6.力的合成和分解
(1)合力和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的联合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称为这些力的合力,这些力称为该力的分量
(2)力合成分解的基本方法:平行四边形规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称为力的合力,两个力(F1和F2)在同一点的合力的值范围为|F1-F2|≤F≤F1+F2
(4)力的分解:求已知力的分量,称为力的分解(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相互的反作用),在实际问题中,已知力通常是根据力的实际作用分解的;为了便于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在许多问题中使用了正交分解
7. 共同点力的平衡
(1)共同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作用线交点处的多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的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称为平衡状态,即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物体的合力为零,即∑F=0,如果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平衡条件应为:∑Fx=0,∑Fy=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积分法、图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
物理必修知识点汇总 1 12
1.物体的平衡:
物体平衡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粒子静止或沿均匀直线运动,另一种是物体不旋转或匀速旋转(此时物体不能视为粒子)。
2.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
(1)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的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2)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F-he/∑Fx=0,∑Fy=0
a. 两种力的平衡:这两个共同的点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b.三力的平衡:这三个共同的点力必须在同一平面上,其中任意两个的合力等于方向相反的第三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须与第三个力相平衡
三.如果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公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通常可以使用正交分解
F-x = F1x + F2x + ......... + Fnx = 0
Fy=F1y+F2y+.........+Fny=0(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
(3)平衡条件的推论:
(i.) 当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承受的净力与其他力的净力相反。
(ii.) 当作用在物体(粒子)上的三个共同点力处于平衡状态时,三个力的矢量在圆周的同一方向上形成一个闭合三角形。
3.平衡对象的临界问题:
当一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种物理状态)时,过渡状态称为临界状态。它可以理解为“刚刚发生”或“只是没有出现”。
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 极限分析法:通过适当选择一定的物理量推到极致(“最大值”、“最小值”、“极左”、“极右”),将相对隐藏的临界现象(“各种可能性”)暴露出来,易于解决。
容易出错:
(1)不能灵活应用积分法和隔离法;
(2)在动态平衡中忽略边界条件的约束;
(3)不能正确表述临界条件。
【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汇总 1 10-08
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11-25
物理11-09年第一年知识点总结
高中一年级物理必修课知识点总结07-19
高中一年级物理必修课知识点汇总 08-05
高中10-08年物理必修课知识点总结
物理一年级知识点总结[推荐] 12-10
【热门】物理必修知识点汇总1 12-10
【精细】高一物理必修课知识点汇总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