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摘要】在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能力的培养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在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今天,教师应结合创新教育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重点阐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以及我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摘要】初中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的实践
物理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而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然而,目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 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认为物理教学内容深度浅、范围广、多定性少定量,以静态为主,动态讨论为辅,不需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简单。 他们教学时遵循文本,方法很少。 老师讲,学生听。 教学过程主要是“接受-理解-巩固-解决问题”。 他们热衷于重复机械演练的战术,让学生找不到问题,更不能提出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教师要仔细筛选,找到最好的方法。 其标准应该是:能够联系实际、发人深省、具有启发性; 它能激发、唤醒、激励学生的主观意识; 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 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辩证思考。 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 下面我谈一下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一些教学实践,采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以及我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1.强化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知识往往可以通过对物理现象和事物的观察来获得,因此学生要想学好物理,就必须培养观察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我非常重视“实验操作”。 凡是能用于实验操作的教学内容都会安排给学生做。 不仅如此,我还会讲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还允许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以演示实验为前提,增强实验的兴趣,为学生做好实验做好榜样。 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汽车在粗糙表面上沿斜坡滑行的实验,然后安排学生观察同一辆车在不太粗糙的表面和较光滑的表面上移动的实验。表面重复该过程。 实验并比较三者之间的差异。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平面绝对光滑,
汽车将如何移动? 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这个论证、提问、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可以使学生自始至终集中注意力,遵循老师的思路,从个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通过严密的分析和推理。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素质。
又如,我在学习《浮力》时,根据教材的精神,我把书中老师的示范实验改为边教边学的实验,还在每张桌子上分发了一块规则形状的正方体木块,供学生练习。学生将木块放入烧杯中,然后尝试将木块压入水中。 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水对浸入水中的物体所产生的向上的力”,然后引导学生做实验。 同时增加了一个实验,称量物体时,用手托起物体,观察弹簧秤显示的变化。 这些实验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不仅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浸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更容易接受浮力的原因。 同时,他们也了解到,可以使用弹簧秤直接测量浮力的大小。 测量,即F float = G - F'。 这种类型的实验班起到了示范实验和学生小组实验所无法达到的作用。
通过这些实验制作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充分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了个性和特长,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初中物理论文题目,鼓励信息技术渗透到物理教学中。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教学中,如果老师按照课本上的说明,直接用托里拆利的实验得出结论,虽然他能测量大气压值,了解测量过程和原理,但与这种僵化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知道发生了什么,却无法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更谈不上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将叙述改为下面的探索性教学,教学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1、将一根开口的玻璃管插入水银罐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的水银表面是平行的(连接器原理)。 2、在玻璃管内安装一个活塞,将活塞向上拉,分析水银柱为何能上升。 3、分析在玻璃管足够长的情况下,不断向上拉动活塞,水银柱能否继续上升。 4. 当水银柱不随活塞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学到什么? 5、试想如何使管内水银面以上的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准确测量大气压值? 这样,问题和实验教学通过深化探究、解决问题等探索方法,使学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和发现。 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顿悟,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3、可视化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中的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他们只能死记硬背,无法进入创造性思维情境。 在教学中,如果能设置有趣的小实验和归纳问题来激活抽象概念,学生就可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地“悟出”概念的内涵。
例如,人们一直与大气打交道,却从来没有感受到大气压力。 在讲大气压之前,补充一个小实验:将一个小试管插入一个装满水的大试管中,并将其垂直倒挂在空中。 当学生看到小试管不断地进入大试管时,他们会很惊讶地问:“为什么小试管不会掉下来呢?” 为了鼓励学生猜测,老师提问:“水把小试管吸进去了吗?有没有一种什么力把小试管推进去?” 当同学们发现是气压造成的问题时,成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学生也会怀疑水的粘度。 为此,老师将两颗彩色玻璃珠放入装满水的大试管中,在管底部钻一个小孔,并用手指堵住小孔,演示盖杯实验,让学生看到水和珠子不会掉落,当手指移开小孔时,水和玻璃珠立即掉落,排除了水的粘性发挥作用,大气压的概念自然形成并在学生中扎根' 的想法。
4、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变异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物理学中,概念和定律都是基于实验的。 像平常一样进行实验操作后,教师可以超越常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不同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学生掌握了常规测量方法后初中物理论文题目,为了“升华”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就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一名学生正在测量额定功率。额定电压为 3.8 伏的小灯泡。 当时使用的电源电压是6伏,他用最大量程为3伏的电压表测量了结果。 实验方法和原理是什么? 本题设定了超出常规的条件:首先,当小灯泡上的电压达到3.8伏时,可以从电流表上读出额定电流来得出结论,电压表不能超出范围使用; 二是换位思考,打破常规,转变思维,想到串联电压的特点,采用电压表和变阻器的并联测量方法。 灯泡正常点亮时,变阻器两端电压仅为2.2伏,最大可用范围为3伏。 电压表测量。 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洞察、看破一切迷雾,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和拓展。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复杂的。 本文分析了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的一些具体方法和策略以及我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以供同行参考。
参考
[1]钟其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仁义解读[M],2001
[3]胡秉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4]顾成久,《当代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5]教育部教师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培训指南——初中物理》[J],廖伯勤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