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廷修
区域:广东省-朝阳市-双塔区
中学:朝阳二十三小学
共1节课
第三节大气浮力中学数学人文教学2011年课程标准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① 了解大气浮力的存在。
② 了解探测大气浮力的方法。
③ 了解大气浮力的大小和单位。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和实践,大气浮力的感知是客观存在的。
②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③通过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学会运用换算法的思想和等价代入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
(3)情绪心态与价值目标
①体验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培养中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索性学习活动,激发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强中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学业情况分析
高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表达欲强,喜欢动脑筋。 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实大气压比较具体,但是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依靠感性认识,中学生完全可以完成这部分的学习。
3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大气浮力的存在,大气浮力的估计与确定。
教学难点: 以各种方式证明大气浮力的存在,了解探测大气浮力的方法。
4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期教学活动 学时1 【导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程
美好的世界:
1、手动上升的小试管:
大试管装满水,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一定深度,倒置,水流出,小试管在大试管中手动上升。
2.手吸盘:
取一个普通的硬壁杯子,一只手捂住杯口,用热水将杯子溶化,逐渐松开压在杯口上的手,杯子就不动了。 拿出来往杯子里倒冷水,然后摇一摇,把冷水倒出来,用一只手迅速盖住杯口,将杯子溶入热水中,稍等片刻,慢慢将手放在杯口松开,杯子就会被手“吸”起来。
班主任引导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 引导中学生融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活动二【讲座】合作交流——解读与研究
1.大气压力的存在
(一)班主任示范,师生探究
拿一个塑料瓶(上面有一个小孔,上面涂了胶水),装满水,盖上纸板,倒过来,拿开纸板的手,问问题:为什么纸板没有掉出来? 引导中学生分析硬纸板所受的力,推断硬纸板一定受到向下的压力,而这个力的对象应该是空气。 有的中学生可能会觉得水会粘吗? 我去掉了胶水,水溅了出来。 置疑为什么水会洒出来? 引导中学生知道,这主要是因为瓶底的小孔是与空气相通的,同时也受到同一个大气压的影响。 由于重力作用,水会将纸板压出。
通过探究,师生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和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受重力影响。 它还对浸入其中的物体具有浮力,称为大气浮力。 大气浮力简称为大气压力或空气压力。 课前引导中学生解释两个实验现象。
(2) 探究群体与体验存在:
中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和班主任提供的设备设计实验,否定大气浮力的存在,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例如:杯盖实验、注射器实验、用吸管喝啤酒等)
2、大气压力的检测
(1) 简要估算:
班主任讲义上展示了实验示意图。 中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梳理实验步骤。 之后,班主任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由中学生进行实验。
探究完成后,中学生组的交际实验出现了偏差。 班主任及时打电话得出结论:吸盘中的空气往往没有完全排出,驱动吸盘时吸盘的面积也会发生变化,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对驱动吸盘时低。 难以掌握等。
(2) 准确检测:
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启发中学生思考:既然大气压可以支撑液柱,那么根据大气压所承受的液柱的最大高度,就可以准确地测出大气压的值。可以支持。 这个实验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托里切利完成的。 因为水银有毒,托里拆利的实验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给中学生看。
播放视频后,引导中学生进行推理:大气的浮力等于760mm高的水银柱形成的浮力。 因此,大气浮力值估计约为1.013×105Pa。 一般把这个大小的大气压称为标准大气压:Po=1.013×105Pa。 简单估算,标准大气压也可以取105Pa。
然后引导中学生思考:在托里切利实验中,水银是有毒的,为什么不用水来做实验呢? 如果用水做实验,大气压能支撑多高的火柱?
中学生估计大气压可以支撑火柱的高度,于是意识到用水做实验不方便。
活动三【练习】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1、屋顶的面积是45m2,屋顶的大气压力是多少? 为什么这么大的压力没有把屋顶压塌?
2. 在托里切利的实验中,考虑水银柱的高度差是否在以下情况下发生变化:
a 当玻璃管略微倾斜时_____。 b 玻璃管升起时(水银表面不从左端漏出)____。
c 当玻璃管被压下(左端有真空)时玻璃管变粗。
e 当气泡进入玻璃管时。 f 当外部大气压力发生变化时。
g 如果在玻璃管的顶部开了一个小孔。
活动四【活动】总结与反思——提高认识
让中学生以“所学”为线索进行总结,然后在中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
活动五【作业】课外延伸——超越自我
观察生活中与大气浮力有关的其他反例。
第三节大气浮力
课程设计 课堂记录
第三节大气浮力
一、第一学期教学活动一【导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美好的世界:
1、手动上升的小试管:
大试管装满水,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一定深度,倒置,水流出,小试管在大试管中手动上升。
2.手吸盘:
取一个普通的硬壁杯子,一只手捂住杯口,用热水将杯子溶解,逐渐抬起压在杯口上的手,杯子就不动了。 拿出来往杯子里倒冷水,然后摇一摇,把冷水倒出来,用一只手迅速盖住杯口,将杯子溶入热水中,稍等片刻,慢慢将手放在杯口往上一提,杯子就会连同你的手一起“吸”上去。
班主任引导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 引导中学生融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活动二【讲座】合作交流——解读与研究
1.大气压力的存在
(一)班主任示范,师生探究
拿一个塑料瓶(上面有一个小孔,上面涂了胶水),装满水,盖上纸板,倒过来,拿开纸板的手,问问题:为什么纸板没有掉出来? 引导中学生分析硬纸板所受的力,推断硬纸板一定受到向下的压力,而这个力的对象应该是空气。 有的中学生可能会觉得水会粘吗? 我去掉了胶水,水溅了出来。 置疑为什么水会洒出来? 引导中学生知道,这主要是因为瓶底的小孔是与空气相通的,同时也受到同一个大气压的影响。 由于重力作用,水会将纸板压出。
通过探究生活中关于大气压强的例子,师生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和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受重力影响。 它还对浸入其中的物体具有浮力,称为大气浮力。 大气浮力简称为大气压力或空气压力。 课前引导中学生解释两个实验现象。
(2) 探究群体与体验存在:
中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和班主任提供的设备设计实验,否定大气浮力的存在,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例如:杯盖实验、注射器实验、用吸管喝啤酒等)
2、大气压力的检测
(1) 简要估算:
班主任讲义上展示了实验示意图。 中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梳理实验步骤。 之后,班主任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由中学生进行实验。
探究完成后,中学生组的交际实验出现了偏差。 班主任及时打电话得出结论:吸盘中的空气往往没有完全排出,驱动吸盘时吸盘的面积也会发生变化,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对驱动吸盘时低。 难以掌握等。
(2) 准确检测:
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启发中学生思考:既然大气压可以支撑液柱,那么根据大气压所承受的液柱的最大高度,就可以准确地测出大气压的值。可以支持。 这个实验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托里切利完成的。 因为水银有毒,托里拆利的实验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给中学生看。
播放视频后,引导中学生进行推理:大气的浮力等于760mm高的水银柱形成的浮力。 因此,大气浮力值估计约为1.013×105Pa。 一般把这个大小的大气压称为标准大气压:Po=1.013×105Pa。 简单估算,标准大气压也可以取105Pa。
然后引导中学生思考:在托里切利实验中,水银是有毒的,为什么不用水来做实验呢? 如果用水做实验,大气压能支撑多高的火柱?
中学生估计大气压可以支撑火柱的高度,于是意识到用水做实验不方便。
活动三【练习】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1、屋顶的面积是45m2,屋顶的大气压力是多少? 为什么这么大的压力没有把屋顶压塌?
2. 在托里切利的实验中,考虑水银柱的高度差是否在以下情况下发生变化:
a 当玻璃管略微倾斜时_____。 b 玻璃管升起时(水银表面不从左端漏出)____。
c 当玻璃管被压下(左端有真空)时玻璃管变粗。
e 当气泡进入玻璃管时。 f 当外部大气压力发生变化时。
g 如果在玻璃管的顶部开了一个小孔。
活动四【活动】总结与反思——提高认识
让中学生以“所学”为线索进行总结,然后在中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
活动五【作业】课外延伸——超越自我
观察生活中与大气浮力有关的其他反例。
标签:3节课生活中关于大气压强的例子,气氛,浮力,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