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永红
地区:贵州省-黔西南-兴义市
学校:兴义市彭立中学
共1课时
第一节 撬动初中物理教学2011年标准版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能够确定并画出力臂;
2、了解杠杆余额情况;
3. 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2. 流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几个概念。
2.体验探索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总结实验数据。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和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乐于在日常生活中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原理。
2、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 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的概念。
2. 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3 教学流程 3.1 第一个小时的点评 (0) 新设计
引入新课程:
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引人注目的机械表结构图,介绍复杂的机械是由简单的机械组成的。 简单机械的基本要素包括杆、轮、轴、杆、链等,从而引出本课题。
开始新的课程:
根据几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找到他们的共性,并衍生出杠杆的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旋转的硬杆称为杠杆。 然后强调“力的作用”、“绕定点旋转”和“硬棒”。
通过刚才的一张场景图来介绍一下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O、力量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
L2,还解释了如何绘制力臂。 根据教程计划练习绘制杠杆臂。
通过类比回顾物体的平衡状态,介绍什么是杠杆的平衡状态。 当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那么,只要杠杆静止或以匀速旋转,就称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活动】两个不同体重的人能稳定跷跷板吗?
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实践来回答:轻则坐后,重则坐前。 这样,跷跷板就能稳定下来,达到平衡。
那么,你轻坐多远呢? 你应该向前坐多近? 有必要探讨如何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借助多媒体和实验设备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进行实验研究。
参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1、杠杆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如何调整杠杆在水平位置的平衡?
2、为什么需要多次改变钩重和位置(F1、F2和L1、L2)?
3、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小组合作探索和教师导览。
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同学们交流发言,最终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原理)
功率×功率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沟通与评价:
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读数会如何变化?
学生猜测,老师示范,并提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引导学生找出斜拉时F1、F2、L1、L2在哪里? F2和L2的乘积有变化吗? 对比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以沟通与评估问题为例,介绍了杠杆使用时力的大小随着杠杆臂的变化而变化,介绍了杠杆的分类,并对三类杠杆及其特点进行了说明举例:
省力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L1>L2,省力但耗距离
轻松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L1
等臂杠杆:动力臂与阻力臂相等,L1=L2,既不省力又不省距离,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请学生举例。 生活中有哪些杠杆,它们属于哪些类型? 有没有一种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杠杆。 杠杆的应用非常广泛。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杠杆原理解决很多问题:(用例题分别说明以下三点,渗透到法制教育中)
1.平衡因子的计算:示例教材P78
2、动平衡分析
3. 最小功率的确定
教学活动 活动一【活动】两个不同体重的人能否稳定跷跷板?
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实践来回答:轻则坐后,重则坐前。 这样,跷跷板就能稳定下来,达到平衡。
那么,你轻坐多远呢? 你应该向前坐多近? 有必要探讨如何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活动2 【活动】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借助多媒体和实验设备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进行实验研究。
参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1、杠杆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如何调整杠杆在水平位置的平衡?
2、为什么需要多次改变钩重和位置(F1、F2和L1、L2)?
3、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小组合作探索和教师导览。
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同学们交流发言,最终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原理)
功率×功率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活动三【活动】讨论(通过讨论渗透法制教育)
杆秤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有些不法商人在重压下挖出了一小块。 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如何? 为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第二十七条 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损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
第二十八条 制造、销售、使用计量器具,欺骗消费者的,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员以诈骗罪、投机倒把罪追究其责任。 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十条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活动四【作业】课后学习计划作业
如图所示,质量可忽略不计的杠杆上标记的每个方块的长度相等,0为支点,杠杆两侧挂的每个钩号相同,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在下列情况下,杠杆仍保持水平位置平衡()
A.两侧减少一勾码
B.两侧钩码下各挂一根。
相同的钩子代码
C.左边的钩码向右移动一位,右边的钩码同时向左移动一位。
D.在右侧添加相同的挂钩代码,同时将左侧的挂钩代码向左移动一格。
第一节 杠杆
课程设计课堂记录
第一节 杠杆
1 第一学期新设计
引入新课程:
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引人注目的机械表结构图,介绍复杂的机械是由简单的机械组成的。 简单机械的基本要素包括杆、轮、轴、棒、链等,从而引出本课题。
开始新的课程:
根据几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找到他们的共性,并衍生出杠杆的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旋转的硬杆称为杠杆。 然后强调“力的作用”、“绕定点旋转”和“硬棒”。
通过刚才的一张场景图来介绍一下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O、力量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
L2,还解释了如何绘制力臂。 根据教程计划练习绘制杠杆臂。
通过类比回顾物体的平衡状态,介绍什么是杠杆的平衡状态。 当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那么,只要杠杆静止或以匀速旋转,就称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活动】两个不同体重的人能稳定跷跷板吗?
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实践来回答:轻则坐后,重则坐前。 这样杠杆初中物理,跷跷板就能稳定下来,达到平衡。
那么,你轻坐多远呢? 你应该向前坐多近? 有必要探讨如何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借助多媒体和实验设备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进行实验研究。
参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1、杠杆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如何调整杠杆在水平位置的平衡?
2、为什么需要多次改变钩重和位置(F1、F2和L1、L2)?
3、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小组合作探索和教师导览。
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同学们交流发言,最终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原理)
功率×功率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沟通与评价:
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读数会如何变化?
学生猜测,老师示范,并提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引导学生找出斜拉时F1、F2、L1、L2在哪里? F2和L2的乘积有变化吗? 对比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以沟通与评估问题为例,介绍了杠杆使用时力的大小随着杠杆臂的变化而变化,介绍了杠杆的分类,并对三类杠杆及其特点进行了说明举例:
省力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L1>L2,省力但耗距离
轻松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L1
等臂杠杆:动力臂与阻力臂相等,L1=L2,既不省力又不省距离,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请学生举例。 生活中有哪些杠杆杠杆初中物理,它们属于哪些类型? 有没有一种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杠杆。 杠杆的应用非常广泛。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杠杆原理解决很多问题:(用例题分别说明以下三点,渗透到法制教育中)
1.平衡因子的计算:示例教材P78
2、动平衡分析
3. 最小功率的确定
教学活动 活动一【活动】两个不同体重的人能否稳定跷跷板?
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实践来回答:轻则坐后,重则坐前。 这样,跷跷板就能稳定下来,达到平衡。
那么,你轻坐多远呢? 你应该向前坐多近? 有必要探讨如何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活动2 【活动】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借助多媒体和实验设备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进行实验研究。
参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1、杠杆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如何调整杠杆在水平位置的平衡?
2、为什么需要多次改变钩重和位置(F1、F2和L1、L2)?
3、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小组合作探索和教师导览。
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同学们交流发言,最终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原理)
功率×功率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活动三【活动】讨论(通过讨论渗透法制教育)
杆秤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有些不法商人在重压下挖出了一小块。 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如何? 为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第二十七条 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损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
第二十八条 制造、销售、使用计量器具,欺骗消费者的,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员以诈骗罪、投机倒把罪追究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十条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活动四【作业】课后学习计划作业
如图所示,质量可忽略不计的杠杆上标记的每个方块的长度相等,0为支点,杠杆两侧挂的每个钩号相同,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在下列情况下,杠杆仍保持水平位置平衡()
A.两侧减少一勾码
B.两侧钩码下各挂一根。
相同的钩子代码
C.左边的钩码向右移动一位,右边的钩码同时向左移动一位。
D、在右侧添加相同的挂钩代码,同时将左侧的挂钩代码向左移动一格。
标签: 第 1 节,杠杆,课程手册,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