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我省将成为全国首批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试点的试点地区之一。 为做好我市新课程试点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新课程试点指导意见》 》和省、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试点工作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三个方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近年来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借鉴本市及兄弟县市的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做法是立足我市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适应21世纪的专业型、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目标任务。 (一)贯彻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为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提供实践依据。 (二)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 (三)构建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新的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教学管理模式。 (四)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挖掘能力,建立校内和校间课程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 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能力提升,使学校形成与时俱进、具有自身特色的动态课程体系。 (五)建立校本教研体系和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习型建设学校里的组织。 (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三个维度”目标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七)探索建立新的评价考核制度。 尝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尝试新的评价方式,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积极探索学校和教师评价改革,尝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促进学校和课程不断发展的新机制,教务管理、教研、科研、校长、教师、学生和社会各方面都参与其中。
2. 实验规模
2004年,全市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全部进入课程改革试点。 约450名教师和6000多名学生进入新课程。 实验成绩逐年增加。 到2006年,高中三个年级全部实施新课程。 实验教师约1400人,实验学生近2万人。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继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在继承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以积极的态度开展高中新课程试点工作; 我们要坚持开拓创新,大胆改革、积极实践,充分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2、行政指导与学校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是新课程实验基地。 校长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学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参与者。 教育行政部门是课程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者。 导师、促进者和促进者。 坚持行政指导与学校为本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尊重和发挥学校的积极性、创造性,赋予学校合理、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三、统筹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2004年,普通高中起始年级整体纳入课程改革并同步推进; 关注和满足不同学校的需求,落实分类要求和指导,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
4、资源共享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区域内高中之间以及高中与职业学校、中专、科研院所等之间的信息资源、师资、设备、场地等共享; 大力推广高中新课程,建立与家长、社会的对话协商制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参与新课程建设的机制。高中课程。
4. 实验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3年11月-2004年9月)
1、制定《肥城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讨论稿)》,各高中学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2、召开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试点工作启动会。
3、充实和调整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课程改革信息中心,在各高中设立课程改革相关机构。
4、完成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和研究计划编制,为课程改革提供专业支撑。
5、摸清普通高中骨干教师特别是具有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组建实验工作骨干队伍。
6.选派骨干人员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组织实验教师、学校管理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学科研人员、科研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校本培训。
7、制定各类规范性文件和配套管理制度,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试点。
8.确定样本,联系学校开展课程改革试点研究。
9.向高中提供各版本实验教材,并组织教师提前感知新教材。
10、成立教材遴选委员会,遴选实验教材。
11、根据高中课程计划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启动学校课程的开发。
12.争取资金支持。
13.研究各学科新课程实验的具体方法,组织骨干教师开发部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高中教学案例。
(二)实施阶段(2004年9月—2007年7月)
1、对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实行新课程,并逐年增加实验年级。
2.审核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审核和修改学校各项管理制度。
3、构建独特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落实校本教研制度,实现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 探索评价和考试方式的改革,保证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4、落实实验反馈制度,定期收集实验信息高中物理实验工作计划,做好课改信息收集、记录、归档工作。
5.对高中进行分类指导、专项指导。
6、定期举办校长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不定期举办课程改革研讨会。
7.定期组织课程改革工作调研,定期召开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
8、组织开展课改公开活动,进一步发挥“肥城课改”的作用。 做好教育网与高中的衔接,加强交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9、不定期联系样板学校进行专业支撑评估,定期召开课程改革调度总结交流会,对各高中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进行评估,逐步评估示范普通高中,审查优秀课程改革成果、先进性单位和个人表彰。
10、每年对实验教师进行两次学科教材培训。 对新实验年级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11. 撰写实验的年度总结报告。
(三)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9月)
1.对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实验情况进行最后总结,形成实验分析报告,对完善课程标准和修订新教材提出建设性建议。
2.修订完善高中新课程下各项教育教学制度。
3、总结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做法和经验,为新课程推广提供经验。
4、总结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的基本经验,并撰写总结报告。
5、总结课改教师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并撰写总结报告。
6、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成果,编辑出版《肥城市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集》。
7、召开课程改革总结表彰大会,总结表彰在课程改革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五、推广措施
1、加强新课程培训。 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未经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合格再培训”的原则,确保实验教师、学校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教育管理人员全部参加新课程培训。 要把岗前培训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以校本培训为主。 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通用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含案例)培训、在岗培训。 除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外,校本培训应贯穿整个实验过程,由学校确定。 组织实施。 新课程培训要与绩效考核、绩优晋级挂钩,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研室要经常深入学校加强指导,对培训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
2、注重教材选用和课程资源建设。 市教育局成立由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校长、教师和家长组成的教材评选委员会,负责全市高中学校必修课教材的遴选; 各高中学校必须成立相应的教材遴选委员会,负责本地课程的遴选。 选择和其他选修课程材料。 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规范程序运作。 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课程建设总体规划; 要把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努力引导和组织教师开发符合我市实际、丰富的内容。在内容上。 特色校本课程; 通过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终身学习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能力; 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的校内外各类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协调共享机制。
3.创新学校管理体制。 改革不适应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规章制度,积极开展制度创新,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体制。 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咨询制度特别是选课指导制度,编写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选课,与学生建立固定的、长期的关系,为学生形成符合其个人特点的阵型。 提供具体合理的课程学习计划的指导和帮助; 要逐步实行辅导制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规划未来。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及时调整学校的课程计划,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要积极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以行政班为主管理学生,开展班级活动和其他集体活动,加强集体教育,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组织管理形式及相关制度。 。
4.建立研究与培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体系。 高中学校应建立教研部指导下的校本教研体系,逐步打破传统的学科教研组模式,建立以课题为纽带的灵活学科组,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推进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 教研部门要加强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指导,保证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校长应为教师个体的实践与反思、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获得各种专业支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新课程中不断成长。
5.落实学校分类要求和指导。 根据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改革水平、教学改革成果等因素实施分类要求和指导。 对能够开设学生需要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校,重点引导其开发校本课程,帮助引导其积极探索新课程下各学习领域、学科、模块的教学规律,并在其他学校推广应用。 学校; 对能够开设必修课并逐步开设选修课的学校,充分协调和利用优秀师资资源,重点指导和帮助选修课师资队伍建设。 对能开好必修课并逐步开设院系选修课或暂时无法开设选修课的学校,实行重点帮扶、教师借调、互派交流等方式,逐步解决选修课紧缺问题教师。 要引导各地学校分享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6.改革评价考核制度。 建立与新高考方案相适应的考试评价体系。 实行结合学生学业成绩和成长记录的综合评价方法; 学业成绩由学分制度管理。 高中学校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探索符合模块课程特点的多元化考试方式,形成校内学分认定规则和程序; 按照多目标、多方法、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沟通、测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自我评价、互评等多种方式,建立全面、动态的评价体系。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要建立以促进教师反思、促进教师职业持续发展为重点的评价体系。 要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建立示范性高中评估体系,形成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互动促进机制,引导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学校组织学校和管理、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学校环境和办学条件以及学校和社区等方面进行定期、制度化的自我评价。
7.加强重点难点实验任务的专业支撑和研究。 聘请省内外课程改革专家,组建全市高中课程改革专业支撑机构; 依托有关省市高校和相关教学研究机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机构和相关研究小组,发挥其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 高中学校要主动联系研究机构、教研部门、科研部门、课程改革专家,共同形成专业咨询指导网络,推进课程改革。 要举办校长论坛、教师论坛等各类研讨会,加强学校间的交流沟通,形成课程改革合力。
八、提供充分的条件和保障。 要建立外聘兼职教师和教师到校共同上课的制度。 根据新课程要求,学校布局和硬件设施必须进行改善或改造。 要特别重视图书馆、实验室改造,大力加强城域网、校园网建设。 建设,并链接泰安市教育信息中心,实现在线教育资源共享。 要安排课程改革专项资金,保证课程改革实验顺利开展。 要合理调节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大力表彰在课改实验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团体和个人,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 要充分利用政府机关、教育团体、学术团体、各类新闻媒体等,广泛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目标,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良好氛围。支持课程改革。 高中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协会、办学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建立与社会、家长的协商对话制度,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六、组织领导
1、成立以分工副市长为组长,教育、财政、人事、物价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协调、组织、领导实验工作的实施。
2、以市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督导室、办公室、研究室、通识科、教研室、体育科等教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成立。卫生艺术处、计划财务科、仪器站等,以及各高中校长为成员。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组研究制定全市具体实施意见,负责全市新课程实验的具体组织、指导和实施。 深入学校高中物理实验工作计划,指导学校全面贯彻落实高教行政部门的意见和精神,建立样本学校联系制度,与相关省市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对接,形成发现、研究和解决学校层面的问题; 要通过试点,引导学校逐步建立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协调校际联合开发,建立包括教师资源在内的课程资源协调共享机制。
3、成立若干课题研究组和项目研究组,成员由教研室教学科研人员、实验学校业务负责人、实验骨干教师组成。 各学科课题组负责学科实验全过程的管理,带领教师做好课改实验的教育教学工作。 各课题研究组负责各单位相应课题的实验工作,制定分课题的实验工作方案和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及时积累经验,加强学校间的沟通与协作,促进实验成果。
4.各高中学校应成立相应的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课题研究和项目研究小组,健全办公室机构,落实各项实验管理任务。 学校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 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立足学校实际,注重创新,严格执行相关政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的学校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和落实。 组织指导教师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全面落实高中课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