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探讨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实验设备】两根一模一样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块光幕、火柴、秤
【实验步骤】:
① 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桌子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根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观察另一侧蜡烛的图像。
② 将光幕置于图像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幕上是否有图像。
③ 将同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图像的位置,观察图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④移动到蜡烛的位置,观察其图像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
⑤测量蜡烛与图像和玻璃板之间的距离。
【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图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到镜子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子的距离;
3、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测试方向】: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镜子的选择和放置:用薄的棕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确定图像的位置; 由于玻璃板的正面和背面都可以反射图像,为了减少两个图像之间的干扰,玻璃板必须越薄越好。 放置玻璃板时,玻璃板应与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将与图像不完全重合。
3、图像的位置和大小:选择两根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图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当用一根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寻找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图像的位置时,你的眼睛应该在玻璃上。 从不同角度观察板的正面,同时将蜡烛移到玻璃板后面,直至与前面蜡烛的图像完全重合。 这意味着图像和物体的大小是相等的。
(1)点燃镜子前的蜡烛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使影像清晰; 镜子后面的蜡烛不点燃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用镜子前面的蜡烛的图像进行替换,采用的是“等值替换法”。
(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在镜子前面反射光的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图像,但在镜子后面则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图像,因为没有反射光进入人眼。 即“镜前观,镜后像”。
4、多次测量探索规律:要分析像距和物距的关系,需要改变物距,用标尺多次测量并记录像距和物距。 比较得出像距与物距相等的结论。 测量多次。 目的是得出一般性结论。 使用刻度纸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关系。
5、虚像的理解与应用:人眼逆着反射光看到镜子后面的像点时,就是反射光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没有实际光线的会聚,它就是虚像,光幕无法处理。
6、图像亮度:图像的亮度取决于物体的光线亮度与环境的关系。 在较暗的环境下可以观察到蜡烛的图像; 如果用棋子或圆点图形代替蜡烛,如果图像不清晰,可用激光照射棋子或图形,注意照射面向镜子的一面。
7、如果实验时,垂直于桌面的玻璃板向蜡烛倾斜,玻璃板另一面的图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图像的大小保持不变,图像的位置会发生变化。与未点燃的相比,上升。 蜡烛不再重合。
八、评价:
(1)图像与蜡烛不能重合,可能是因为平面镜放置时与纸面不垂直。
(2)在分析像距和物距关系时,一组数据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9、结论:平面镜产生图像时,图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像距取决于物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