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考对象
1、定义: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设静止的物体称为参考物体。
2.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考物体。 通常根据研究问题的方便程度来选择参考对象。 例如,在研究地面物体的运动时,常常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考物体。 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提及参考对象。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同一对象是移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考对象。 这就是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对象,因为研究对象始终是静态的。
练习一、诗句“满眼都是波光粼粼的景色,看山好像要来迎接你,仔细看山山不动,是一叶小舟在航行。” “看山如行迎客”和“是船行”选取的参考对象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A车上的乘客向东行驶,看到路边的树木后退,同时看到B车从A车后退,试解释B车的运动。
存在三种情况: ① B 车不动 ② B 车向东移动,但速度不如 A ③ B 车向西移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眺望天空远眺千江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考,地面绕地心旋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球或其他天体为参照,可以看到地球上的许多河流。
2、机械运动
1.定义:在物理学中,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常见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⑴ 比较同时出发的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的速度:时间相同且距离越远,移动速度越快
⑵比较100米运动员的速度:如果距离相同,时间越短,运动速度就会越快。
⑶ 要比较百米跑者和一万米跑者的速度,可以使用:比较单位时间内跑的距离。 这种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经常被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速度。 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中也用于描述运动的速度。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名同学进行了100米赛跑。 他们的成绩分别为14.2S、13.7S、13.9S。 获得第一名的学生就是那位学生。 最简单的就是比较三人比赛的速度。 方法是在更短的时间内行进相同的距离并移动得更快。
4、分类:(按运动路线) ⑴ 曲线运动 ⑵ 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速度不变的沿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行进的距离。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
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为m/s,运输中为km/h。 在这两个单位中,m/s 是较大的单位。
换算:1m/s=3.6km/h。 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1m/s。 它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行走时,1秒移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车速表
速度图像:
Ⅱ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总距离和总时间(要求某一距离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求出距离和对应的时间)
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D、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与方法:用秤测量距离,用秒表测量时间。 一辆汽车加速冲下斜坡。 假设前半程、后半程、全程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
E、常识:人的步行速度为1.1m/s,自行车的速度为5m/s,大型客机的速度为900km/h,旅客列车的速度为140km/h,高速汽车的速度为108km/h,光波和无线电波的速度为3×108m/s
三、实验数据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设计表格时,首先要弄清楚实验中直接测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算出需要记录为表格的行和列的数据组数。 可根据需要设计合理的形式。
跑步距离
时间
平均速度
小明
1000米
4分10秒
4米/秒
小红
800m
3分20秒
4米/秒
某次中长跑测试中,小明跑了1000m,小红跑了800m。 经测量,他完成两次跑步的时间分别为4分10秒和3分20秒。 请设计一份记录表,记录他们跑的距离。 、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中。
3、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秤。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要单位是米,常用单位有公里(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等(纳米)。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公里=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单位转换的过程:公式:“系数不变,代入等值”。
4、长度估算:黑板长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1cm,铅笔芯直径1mm,新铅笔长1.75dm,手掌宽1dm,墨水瓶高6cm
5、特殊测量方法:
A>、累加法常用于测量细铜线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小量(当待测长度较小且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初中物理速度公式,较小的物体可以累加并用秤测量然后计算得出单个长度)
物理课本上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一下物理课本上的纸的张数,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尺测量n张纸的厚度L。 那么一张纸的厚度就是L/n。
如何测量细铜线的直径?
答案:将细铜线紧紧地缠绕在铅笔杆上n次,形成螺线管。 使用刻度尺测量电磁阀的长度 L。 那么细铜线的直径就是L/n。
有两卷细铜线。 其中一卷的直径为0.3毫米,而另一卷上的标签已脱落。 如果只给你两支一模一样的新铅笔,你能相对准确地算出它的直径吗? 写出操作过程的数学表达式和细铜线的直径。 答:两卷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的细铜线,紧紧缠绕在两支一模一样的新铅笔上,且线圈长度相等。 记录下N1和N2的匝数,即可计算出未知的铜线。 直径D2=0.3N1/N2毫米
B>. 要测量地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柱子的周长等,常用的方法是将曲线转化为直线(在要测量的曲线上放一条不易拉伸的软线,标记起点和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定一根软铜线和一个秤,你能用地图集估算出从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度吗?
答:用一根细铜线重叠在图册上的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上,然后将细铜线拉直,用尺子测量长度L,找出尺子,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 常用的车轮滚动方法如测量游乐场轨道的长度(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量的曲线滚动初中物理速度公式,记录车轮的转数,并计算曲线的长度)
D> 测量硬币、球、圆柱体直径、圆锥体高度等常用辅助方法(对于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测量的物体长度,可结合刻度尺、三角尺等进行测量)测量)
☆ 你能想到多少种测量硬币直径的方法? (简要描述;简介)
①. 尺三角辅助法。 ②. 用笔将折叠的硬币的边缘剪掉,然后将其对折以测量折痕的长度。 ③. 将硬币在纸上滚动一次以测量周长和直径。 ④. 将硬币平放在尺子上,读取与硬币左右两侧相切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秤的使用规则:
A.“选择”: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比例。
B、“观察”:使用标尺前,观察其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平放”秤测量长度时,尺子应沿着被测量的直线(靠近物体且不能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标记。 (用零标磨损的标尺测量物体时,从整个标尺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
E、“读取”:精确测量时,需要估计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住”: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示为:测量结果由精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两个学生测量同一支笔的长度。 A测量长度为12.82cm,B测量长度为12.8cm。 如果两个学生测量时没有出现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就是两个量表的分度值不同。 如果这两个学生使用的量表的分度值都是mm,那么B学生的结果就是错误的。 原因是:没有估计值。
7. 错误:
(1)定义: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
(2)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的是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使用更精密的仪器
(4)错误只能减少,不能避免。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使用规定和主观疏忽而造成的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4、时间的测量:
1. 单位:秒(S)
2、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沙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5. 力的作用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
2. 力产生的条件: ① 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 物体之间必须有交互作用(不需要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任何情况下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反之,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是指: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改变(速度变化)以及物体运动的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顿,用N表示。
对力的感性认识: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功机、握把测功机。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向零; “调整”:调整为零; “读”:读=钩上的力。
C.注意:施加在弹簧测功机上的力不得超过其最大范围。
D、在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适合直接观察,但当它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易于观察的物理量的变化。 用容易观察到的量来显示不适合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个想法。 这种科学方法称为“转化法”。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力表等。
7.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8、力的表示:力的示意图: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如果没有尺寸,则无需表达。 同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 长的
6. 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个实验中小车从坡顶滑下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小车以相同的速度开始沿平面移动。
⑵实验得出结论,同等条件下,飞机越平稳,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远。
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永远以匀速运动。
⑷伽尔科利倾斜实验的卓越之处并不在于实验本身,而在于实验中使用的独特方法——基于实验的理想化推理。 (也称为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始。
2.牛顿第一定律:
⑴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尔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根据大量经验事实进一步推理总结出来的,并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因此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我们周围不可能没有力,所以不可能直接用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如果物体不受力,原本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 一个原本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无论它最初进行什么运动,都会以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无需受力就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因此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的性质称为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所有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力的大小、是否运动、运动的快慢等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是物体在没有力的情况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即无论物体受到力、平衡力还是不平衡力)。 当物体受到不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 惯性定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有时人们想利用惯性,有时又想防止惯性造成的伤害。 请分别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以上两点(无需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 用力把石头扔得很远; 骑自行车,踩几下踏板,就能使其打滑。 注意事项:小型客车前排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 开车时保持距离; 并用厚泡沫包装玻璃制品。
7. 两种力的平衡:
1. 定义: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称为二力平衡。
2、两个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
小结:二力平衡条件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一、相等、相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相似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作用在物体上的平衡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 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相互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4、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阐明
力并不是创造(维持)运动的因素
不平衡力产生的合力不为0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画时要注意: ① 先画重力,再看物体是否与那些物体接触。 您可能会受到这些物体的力量的影响。 ②画画时还必须考虑物体的运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