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教案时,有经验的老师一般写得比较简短,而新老师则写得比较详细。 原定的教案可以根据课程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和必要的调整。 课后可随时记录教学效果并进行简短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5个高中物理教案。 感谢您的阅读。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 PEP 高中物理教案 1
第2章静电场
第 1 课 库仑定律电场强度
基础知识复习
1.电荷、电荷守恒
⑴ 自然界中的电荷只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等。 ⑵静电感应:当带电物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有不同的电荷,而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有不同的电荷。相同的费用。
⑶电荷守恒:电荷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转账过程中,费用总额保持不变。 (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代数和保持不变)
⑷元素电荷:指电子或质子所携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 e=1.6×10-19
2.库仑定律
⑴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电场力与其电荷的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接线上。 即:F=kq1q2 其中k为静电力常数,k=9.0×10 9 Nm2/c2 2r
⑵设立条件
① 在真空中(空气中也大致如此), ② 点电荷,即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均匀充电的球,r 是球中心之间的距离)。
3、电场强度
⑴电场:带电体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 其基本特性是对其中的电荷产生强烈影响。 这种力称为电场力。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电场发生。 电场也具有能量的属性。
⑵ 电场强度E:反映电场强度和方向的物理量,为矢量。
①定义:放置在电场中某一点的试验电荷所受到的电场力F与其电荷量q的比值,称为该点的电场强度。 即:E=F
q 单位:
②场强方向:规定电场中某一点正电荷受力的方向就是该点场强的方向。 (解释:电场中某一点的场强与场中放置的测试电荷无关,而是由该点的位置和场源电压决定。)
⑶点电荷的电场强度:E=kQ,其中Q为场源电荷,E为场中距离Q为r处的点的场强。对于r2
当场强位于均匀带电球体或球壳外部的一点时,r 是该点到球心的距离。
⑷电场强度的叠加:当存在多个场源电荷时,电场中某一点的场强是各点电荷在该点单独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
⑸ 电场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引入的假想曲线。
① 电场线从正电荷或无穷大开始,到无穷大或负电荷结束。
②电场线不相交或不相切,不能认为电场是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③同一张图中,场强强的地方电场线较密,场强小的地方电场线稀疏。
⑹电场均匀:电场中各点的场强处处相等、方向相同。 均匀电场的电场线是平行且等距的平行线。
新 PEP 高中物理教案 2
高中物理教案:如何描述运动速度
课时 1 高中一年级
1.教材内容分析
在本节中,我们学习了一种处理问题的新方法:根据实验数据制作图像,图像反映物理定律。 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索自然规律的重要而基本的途径。 学生应能自行绘制图像,并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模式。
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高中时第一次接触到“极限”的思想。 如何正确理解这个概念,一方面应该从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时速度; 另一方面,从物体运动的st 到图像上采用无限除法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的斜率代表了物体的瞬时速度。
2.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st图像的意义
(2)知道瞬时速度是准确描述变速运动速度和方向的物理量。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4)知道公式和图像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 他们各有所长,可以互补。
(五)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
(六)培养独立学习和思考、想象的能力
2. 过程和方法:实验讨论、启发式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2)从知识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思想出发,培养学生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3. 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的男女学生比例大致相同。 由于他们是普通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基础较差。 不过,学生们都比较勤奋,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兴趣。
4.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启发式、随机访问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视频、动画、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1. 引入新的课程来玩:刘易斯100米比赛视频。 在前面的作业中,我们计算了刘易斯在百米比赛中每10m内的平均速度。 它只能大致反映刘易斯在100米比赛中的速度变化。 为了准确地描述变速运动,还需要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
学生讨论总结: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速度,而不能准确地描述运动的速度。
针对真实情况进行设计:刘易斯 100 米比赛视觉效果
2、新课程教学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 百米跑者过线的速度、子弹从枪口飞出的速度、航天器与运载火箭分离的速度等都是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的大小称为瞬时速度(速度,简称速度)。 当汽车行驶时,车速表上指示的数值就是瞬时速度(如课本P32上的图1-21)。
实验探索——利用光电门测量瞬时速度
实验装置如图教材第33页图1-22所示。 一辆小汽车可以从一端凸起的木板上滑下来。 木板旁边安装有光电门。 A 管发射光,B 管接收光。 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罩穿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遮挡,遮挡光线的时间可以直接在记录仪上读取。 这段时间就是遮阳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根据遮光板的宽度Δs和测量的时间Δt,可以计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v=Δs/Δt)。 由于遮光罩的宽度Δs很小,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平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学生了解到瞬时速度是一个矢量高中物理功板书,它既有大小(称为速度)又有方向(物体运动的方向)。
播放实验视频
什么情况
播放实验视频
讨论思考(教材P33)后,学习ST图像讨论与思考(教材P33)除了用文字和数学公式描述物体的运动外,还可以用图像直观地描述,给出一个汽车行驶的画面平坦的表面。 在笔直的高速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时不同时刻的位移。
时间
t/s04.910.015.119.9
移位
秒/米00
问题:请利用上图给出的数据,以横轴为(t)轴,纵轴为位移(s)轴,用点追踪法画出一个图形,看看是什么样的图像这是。 s 和 t 之间存在差异。 什么函数关系?
老师一边观看一边指导,然后将学生画的图像打印在投影仪上(实物)。
小结:可以看出,有几个点几乎在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上。 s 与 t 成正比。
问题:图像如何反映汽车运动的速度?
摘要:图像的斜率反映了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或图像来表达。 利用图像可以更方便地处理实验(或观察)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未来我们会遇到更多利用图像来表达物理量变化的规律,所以现在我们必须重视图像的研究。
学生模拟现场
投影仪
案例分析时,请用st图像大致表达一下龟兔赛跑的过程。 (提示:乌龟和兔子从同一个地方出发,假设跑步过程是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与解答:
一开始,兔子的速度很大,这在图像中反映为它的坡度比较大(比较陡)。 同时,兔子的位移量很大。 然后,骄傲的兔子就打瞌睡了,时间继续过去,兔子的位移却没有任何变化。 乌龟的速度虽然很小,但它一直以匀速直线前进。 当兔子突然醒来,发现乌龟已经接近终点时,兔子以更大的速度向前跑(图像的斜率更大),但为时已晚,最终乌龟获胜。 (st图像如下所示。)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播放龟兔赛跑动画。
教学流程图
7.教学评价设计
知识点教学目标评价方法注意事项
即时速知课堂检测
位移时间图像理解课堂作业
8.帮助与总结
在本节中,我们学习了一种处理问题的新方法:根据实验数据制作图像,图像反映物理定律。 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索自然规律的重要而基本的途径。 学生应能自行绘制图像,并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模式。
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高中时第一次接触到“极限”的思想。 如何正确理解这个概念,一方面应该从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时速度; 另一方面,从物体运动的st 到图像上采用无限除法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的斜率代表了物体的瞬时速度。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动手实践、类比比较等方法,使图像中的物理意义变得非常简单明了,让学生从简单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多个方面处理物理问题。角度,为以后描述图像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实的基础。
新 PEP 高中物理教案 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滑轮、滑轮的作用及其实际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让学生认识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 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2、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两个滑轮、铁架、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一套分组材料。 大滑轮1个,粗麻绳2根(用于组装动滑轮和拔河)。 三张挂图或幻灯片(旗杆上定滑轮示意图;起重机上定滑轮和动滑轮示意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简介
对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一个装置可以帮助我们更轻松地升旗吗?
(二)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了解滑轮的结构和类型
(一)说明:
这种安装在旗杆顶部的轮子,边缘有凹槽,可以绕轴线旋转。 它被称为滑轮。
(展示滑轮并解释)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 (板书题目)
滑轮有两种类型。 (展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称为定滑轮。
不是由设置在凹槽中的绳索固定拉动,并借助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称为滑轮。
(2)问题,你还在哪里见过滑轮?
2.引导学生了解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部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一(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并介绍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有钩码)
③学生假装报告实验结果。 (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以保持平衡)
④讨论:解释什么? (解释简单且毫不费力)
(3 讨论
对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安装在高高的旗杆顶上肯定还有其他的作用。 你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后报告)向下施加力,旗帜就会升起。 工作方便。
(四)教师总结:
通过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是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工作变得方便。
3.引导学生了解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的作用是什么? (老师希望同学们指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可以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将绳子一端固定在墙上,组装一个动滑轮,让弱生用动滑轮与强生拔河,弱生获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成绩差的同学输掉拔河)
赛后,老师提问: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二(动滑轮省力)。
① 测量一组吊钩码和滑轮的起升力。
测量结束后,学生报告,老师记录在黑板上。
②分组实验。 (要求学生独立组装、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老师将其记录在黑板上。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的作用是什么? (动滑轮具有省力功能)
4.引导学生了解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上述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写课本P48的结论)。
(2)讨论: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 各自的缺点是什么?
如何才能结合两种滑轮的优点,既省力又方便呢?
(3)小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老师在使用hook代码进行实验时要注意滑动。
(4)教师总结: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结合在一起的装置称为滑轮组。 该滑轮组能充分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3) 合并
问:起重机上用的是什么类型的滑轮? 它的作用是什么? (展示起重机图)
(4)布置作业
观察一下你周围哪些地方使用了滑轮?
新 PEP 高中物理课程计划 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简单电路的应用实例,
2.能够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 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的难点在于如何正确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将简单电路与现实生活情况联系起来,讨论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简单电路的例子。
4、教学仪器
天鹅堡电路模型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极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电线)
5、教学方案设计
一、简介
大家都听说过迪士尼城堡吗?! 它的原型取自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堡。 这是新天鹅堡的模型。 监控如此巨大的建筑是相当困难的。 为此,我们今天将为新天鹅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及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示例:设计报警电路
当报警系统开关S闭合时,指示灯亮,警铃不响; 当有不速之客进门时,警铃就会响起。
以天鹅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一个简单的电路设计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 第二步,分析电器之间的连接方法; 第三步,确定开关与用户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 第四步,画电路图,然后连接电路图; 第五步是检查。
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分析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对称、对应的原则对学生的电路图进行选择和评价。 例题的设计思路也要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理解上的不足。
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首先要强调一下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线是正极; ② 连接过程中开关应始终处于断开状态; ③接线时,先摆好位置,再按顺序连接; 如果遇到并联,先连接其中一个分支; 尝试触摸。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可以让已经完成实验的学生帮助没有完成实验的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公益广告《可以等,系好安全带!》 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 因此,安全带提醒电路对于保障生命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必须使用安全带。 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驾驶员坐在座椅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②系紧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开关S1; ③当驾驶员坐在座椅上时,如果未系安全带,该指示灯亮; 如果系好安全带,则指示灯熄灭。 请根据上述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总结
总结课堂所学知识以及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7. 需要思考的问题:
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板上有一个指示灯,提醒驾驶员车门是否关闭。 只要四扇门中的一扇未关闭,指示灯就会亮起。 请设计电路图。
新 PEP 高中物理课程计划 5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作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功单位,并能运用功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功的原理。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工作的概念。
【教学难点】
确定是否对对象做功,并计算所做的功。
教育工具
木块、木板、绳子、弹簧测力计、手推车、杠杆和支架、钩子、滑轮、细线和秤(两个)
教学流程
1.新课程介绍
请学生回答“功”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 思考一下“功”在力学中的含义。
演示实验:用相同的力在长水平木板上拉动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和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估这两个力的作用。
通过实验介绍本课的内容。
2. 开展新课程
1、利用课前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力学中“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着力的方向经过一定的距离高中物理功板书,那么这个力就是有效的。 在力学中,据说力做了功。
2. 请学生观察课本中图 14. 1-1 中力做功和 14. 1-2 中力不做功的例子。 分析总结机械类工作有哪些共同特点? 分组讨论并总结。
板书:做机械工作有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第二个是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
3.案例分析(克服困难)
举一些你周围工作的例子。 比较一下谁观察生活最仔细。 学生可能会举出很多例子,比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起飞、马车前进等等。 教师肯定正确的例子并指导纠正错误的例子。 接下来看老师举的例子,看看有没有涉及到什么工作?
(1)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的过程中是否对杠铃用力。 举升机高处保持5秒有做功吗?
(2)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小球在垂直方向受到多大的力? 它有效吗? 它是否受到水平方向的力? 它有效吗?
(3)起重机将货物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一定距离。 拉力对货物有作用吗?
引导学生根据上述例子进行分析总结,什么情况下是不做作业的?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工作的完成离不开两个必要的因素,两者缺一不可。 我们还知道,不做功有三种情况。 那么我们来猜猜,哪些因素可能与力学做功的大小有关呢? 指导学生做题阅读课本。
3、工作量的计算
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沿力方向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 = 力 × 距离 W = Fs
单位:焦耳,缩写为焦耳符号J
1 焦耳 = 1 牛顿米 (1J = 1Nom)
提供示例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和计算。
四、工作原理
1. 启发学生提出探究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力。
2.引导学生探索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和总结工作原理。
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进行分析论证。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本节的了解、想了解的内容以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给予情感刺激。
5.布置作业
估计一下,当你上楼去教室时,你需要做多少工作才能克服自身重力?
各小组对本课进行评价和交流。
课后总结
不管是否考虑到机器本身的重量,使用机器时想要省力就得花更多的距离,想要省距离就得花更多的力。 不可能既省力又省距离。 即使使用任何机械也无法节省能源。 这就是功的原理。
新民教出版社高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物理教学设计文章5篇
★ 2020年高中物理教案全集
★ 高一必修物理课程教案设计
★高中必修物理精品教案
★ 高一物理必修教案
★ 高中物理教案样本
★ 高一物理必修教案
★ 高中物理教案精选集
★ 高中生必修物理教案设计
★ 2021年高中物理专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