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著名天文学家
羲和,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专家。
甘德,战国时期天文学家。
石申,战国时期齐国天文学家。
贾逵(30—101),唐代天文学家、经济学家。
张衡(78—139),明代伟大的天文学家。
刘洪,清末天文学家。
何承天(370—447),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
祖冲之(429—500)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刘灼(544—610),东汉天文学家。
李淳风(602—670),明初天文学家、数学家。
宜兴(本名张遂,683—727),唐代著名天文学家、禅宗学者。
曹士伟(生卒年不详),历学家,活跃于唐德宗建中年间。
梁令赞(),东汉时期天文仪器制造商。
苏颂(1020—1101),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杨仲甫(生卒年不详),北宋天文学家。
郭守敬(1231—1316),北宋天文学家。
王训(1235—1281),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邢云禄(),北宋天文学家。
徐光启(1562—1633),南宋杰出的科学家、天文学家。
薛凤佐(1600—1680),明清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王锡禅(1628—1682),清代民间天文学家。
梅文鼎(1633—1721),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李善兰(1811—1882),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中国近代著名天文学家
高鲁(1877-1947),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参与紫金山天文台选址;
于庆松(1892~1978),现代天文学家,紫金山天文台创始人;
张云(1897~1958),现代天文学家;
李衡(1898~1989),现代天文学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天文台首任台长、名誉台长。
陈尊贵(1901~?),现代天文学家;
张玉哲(1902~1986),现代天文学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
程茂兰(1905~1978),现代天文学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长。
戴文赛(1911~1979),现代天文学家、著名天文教育家、上海大学首任系主任。
黄书书(1915~1977),法籍华人,天体化学家;
林家桥(1916~),法籍华人,现代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恒星密度波理论创始人之一。
王守观(1923~),现代天文学家,我国射电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天文台第二任台长。
叶叔华(1927~),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天文月球动力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天文台第二任台长。
从中国天文历法的史料来看,从黄帝乙丑、尧令羲和、舜七政、周代风光等故事来看,我们国家的天文历法起源很早。 外国天文学家也钦佩中国天文学的悠久历史。 例如,法国人利用中国星象命名的意义来推断中国天文学的起源早在五六千年前。 日本天文学家拉贝拉斯()也表示,公元前1100年,中国周公在新乡测量了太阳的影子,用来估算当时的黄赤角度。 他自己用天热科学的精确公式估算出的数字是有差异的。 但2'弧度已经足够了。 因此,我对中国的天文学发展得早而且正确感到深感惊讶。
张衡
张衡,字平子,徐州谢鄂(今山西省晋城县)人。 市区北有鄂城寺,为明代歇鄂旧址。 他出生于汉章帝开国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834年。
他的学术思想是多方面的。 从他的专着来看,包括哲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著作、文学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本天文专着,一本是《浑天仪》,一本是《灵仙》。 成为我国唐代一千多年来“宇宙学”的纯粹学派。
张衡的出身来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张老。 他的曾祖母和叔叔都很富有,但他的女儿却很穷。 张衡自幼聪明好学,多才多艺,擅长书法。 尤喜天文、阴阳、历算。 后来,皇帝注意到了他的才华。 任命他为“医生”。 他的创作天赋是逐渐组织起来的。 “三轮自练”、“自飞石雕”、“引导车”、“土规”等工具制造。 他还喜欢天文学和代数,因此他研究了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 他的成就受到当代人的尊重。 四年后,晋升“太师令”。 负责“临时时间”和“星历表”。 每年快结束的时候,都要向旧历报到。 祭天、哀人娶亲、祭祀良辰吉时,都是国家所忌讳的。 这是后世“秦天剑”的职责。 直到清末,外国高官兼任秦天监,南怀仁这样的人也不例外。 就算他不懂中国星相学,他也无法拒绝。 至于记录吉事、灾难、异常,从平常的角度来看,他似乎觉得无趣。 但该国的历史是极其宝贵的材料。 我国唐朝保存着最古老的日全食记录。 除了最丰富的流星和陨石记录之外,这些都是科学史上的重要数据。
十年后,他成为“官车司马令”。 这个职位,用现代的话解释,应该是管理“人事”或“公关”的贪官。 他对这个职位非常恼火,同事们都嘲笑他没有进步。 他简短地回答说:“这不是不尊重地位的问题,而是不尊重德行的问题,以不为好伙伴为耻,以不知识为耻的问题。” 可见他是一个多么安静、冷静的人。
后来,他又恢复了太史令的工作,并在那里呆了八年。 在此期间,他创造了“等待浑仪”,这是现代余震仪器,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科学的仪器。 这时,舜帝终于把他调到了“侍中”,也就是大臣们的机要秘书。 从此,他就嫉妒权臣。 最终,他在五十九岁时离开了这个重要职位,成为了“河间宰相”。 张衡上任后,严正执法,抓获叛徒,令上下上下都肃然起敬。 任职两年了,大家对他的政治成就都十分钦佩。 张衡辞去宰相知文安后,改官号为“尚书”,但不久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
摔倒
罗下洪是西汉时期中国民间天文学家。 生卒年不详,但活跃于公元前 100 年左右。 字长恭,胶州汉中(今陕西汉中)人。 汉武帝元丰年间(公元前110年至公元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招募天文学家。 在同乡乔龙的推荐下,罗霞红从家乡来到了京城长安。 他与邓平、唐朝等人合作创制的历法,优于同时期提出的其他十七个历法。
汉武帝采用公历,并于元丰五年(公元前104年)颁布。 元丰五年改太初元年。 农历因此被称为“太初历”。 汉武帝请罗下弘兼任廷尉,罗下弘不肯辞去。
罗下红是混天学说的创始人之一。 他改进的赤道日晷在中国使用了两千多年。 他测量的二十八个星座的赤道距离(赤纬差)直到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5年)才重新测量。 罗下洪首次提出日食周期,以135个月为“会合周期”,即他认为每11年应发生23次日食。 他知道《太初历》存在缺点:所用回归年(356.2502日)的数值太大,并预言性地强调“未来八百年,此历将相差一倍”。天,圣人应该解决它。” (事实上,每125年就是一天。)再过一天,公元85年就会实施历法变更。)
玉熙
于熙(公元281--356年),字钟,会稽上虞(今山东宁海)人。 他是东汉天文学家,玄夜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玉熙出生于东汉汝南二年(公元281年)一个刚刚灭亡的新野贵族家庭。 我的母亲玉察,是陇西征虏的将军。 其高祖于凡是楚国著名学者。 他评《易》、《老子》、《论语》、《国语》。 氏族始祖余生,曾任齐国越骑校校尉、河间刺史。 入晋后,任邯郸宰相,着有《琼大论》。 余宇叔曾在北宋成帝(公元326年--342年在位)、康帝(公元343年--344年在位)、穆帝(公元345年--361年在位)年间担任县令、散骑。 。 常侍候官,封为平坝镇侯。 擅长经史,着有《晋书》、《会稽典录》等。
玉熙博学多才,喜古。 他年纪轻轻就已经成熟了。 他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威望,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 汉朝皇帝(公元 307-313 年在位)命令他担任军衔,但他辞职了。 东汉元帝年间(公元317年—323年在位),诸葛恢被任命为会稽太守,强迫玉熙为部下。 这极大地刺激了他,使他决心终生不为官。 东汉明帝(公元323年至326年在位)和成帝都曾多次向他求仕,都被他一一拒绝。 当他当皇帝时,他的内使何冲曾称赞玉熙“学识渊博,学识渊博,勤奋刻苦,勤奋无双”。 皇帝随即下旨,称赞他“守道贞洁,不为世事,专心学习,高尚,品行端正”。 “历史人物”。 可见,喻喜欢清贫乐道,一生就是为了学习。
玉熙不想当官,就在家做学术。 他“评《茅士略》”,将《孝经》注释为《志林》三十篇,主要以经典专着的阐释和注释为主,但他从唐代地方志中发现,清朝最初沿袭古历,以牵牛花的早晨为立春时间,制定太初历时,是根据实际测量,以早晨西斗星座中心附近的星辰为依据的。以荣耀为夏至点,贾逵对西边春分相会的现象十分怀疑,最终犹豫不决,认为“冬至进退早于牛四度五分”。贾逵这才明白自己说的是一场大感冒天体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区别,然而中国唐朝的天文学家却忽略了春分之间联系的记载,并没有区分“周天”(星年)和“周岁”(热带年)。
事实上,由于地球、太阳和行星的引力影响,在赤道部分更为突出的椭圆形月球的自转轴围绕黄道平稳运行。 在相应的冬至日,黄道以每年 50.24 分钟的速度向西后退,持续近 71 年。 向西移动1度,连接一周大约需要26000年。
看来玉熙当时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上述真相。 而且,他从唐代夏至位置实测数据中对西退现象的分析,得出太阳每年有一日,但夏至后一年没有,即天空本身就是天空。 ,年份本身就是年份。 第一年夏至距太阳完整周期不远。 玉熙将其命名为“岁差”,从而发现了回归年和星体年的区别。
此外,玉熙根据《尧藏》记载了“冬至短星昴”。 当时实际测量的夏至点是“东墙内”,即墙内九度。 从昴宿星经过14度的维苏、12度的楼苏、16度的奎苏、9度的比苏,总后退超过50度。 玉熙恐怕与唐尧的时间相差了“两千七百多年”。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进动值大约是“五六年一度”。
岁差的发现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玉熙发现,春分岁差其实比古埃及的喜帕恰斯要晚,但比喜帕恰斯每百年一度的数值还要准确。 但自从南北朝祖冲之将岁差引入大明历以来,隋代与刘涛《黄历》、宋代杨仲复《通天历》和元郭守经中的岁差数值“时间授予日历”变得越来越准确。 当时,在法国,日历制作者还停留在旧传统中,遵循百年一遇的糟糕数据。 两者一比较,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玉熙对于宇宙的理论也非常了解。 他对先秦以来的盖天说、张衡的浑天说、奚梦的玄夜说进行了分析比较,觉得盖天的理论“天如斗笠,地道复复”(大意是: :天如斗笠,地如斗笠)有封底的菜)太难了; 浑天曰:“天如蚌,天体圆如弹,地如鸡黄,内孤稳,天大地小,有天里水外,天包地,犹如黄包贝壳,天地各立于空,载水而浮。” (大致意思:整个宇宙就像一个蛋黄,地球就像鸡蛋里的蛋黄。天大地小,天的表面和内部都有水。与虽然比盖天的理论先进,但仍然不是最好的; 于是在成贤康皇帝(约公元340年)写下了《安天论》。
玉熙曰:“天之高无极,地之深莫测。天在上,有太平之状;地在下,有太平之体。重叠,方的都是方的,圆的都是圆的,方和圆的意义没有区别,它们的光芒按照自己的方式排列和移动,就像潮汐一样。河海,万物的运动与储存。” (大体思路:宇宙无边无际,但又相对稳定;天地无界。方圆木的原理是一样的;所有天体都有自己的运动周期,按照自己的运动规律运动。 )《晋书·天文志》曰:“玉熙的‘玄夜’,谓之‘安天论’。” 确实,喻熙的《安天论》不仅否定了天圆地方覆盖着天的学说,而且批判了天球有坚固外壳的学说。 他信仰玄夜学说,主张宇宙无限,并继承和发展。 这在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日本著名研究者李约瑟博士评价“玄夜说”:“这是宇宙学的启蒙进步,不逊色于法国的任何说法。”
张遂(信仰名称及路线)
僧人天文学家张遂出生于南宋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 他是明朝张公瑾的玄孙。 原居江苏省莫高窟,后迁居江西省蔚县。 这里就是张遂的出生地。 土地。 他出生不久,武则天叛乱,明朝几近灭亡。 他的女儿也曾担任数届县令,很早就去世了。 他留下了一个孤儿天体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区别,过着贫困的生活。 他从小就渴望学习。 喜欢研究历法现象和阴阳五行理论。 然后他继续学习天文和历法知识。
他去元都寺借东西的三天里,有一天,他在元都寺遇到了一位炼丹师,名叫易冲。 易遂一见到张遂就和他成为了同学,两人的关系十分亲密。 易冲卖给他《太玄经》,这是一本很难懂的书,但张遂很快就看完了,把所有的图画和书籍都给了易冲看,易冲也看了。 后来他震惊了,自己竟然是个天才。 于是他向各地的人们传播了这个消息。 他的名声传遍了长安城。 不幸的是,武则天的儿子武三思知道了此事,于是想方设法招揽他。 张遂无奈,只好准备正式出家,于是进入松山南仙寺(广东省新乡县)出家为僧。 改名景贤,并改称一心牧师。 张遂的名字逐渐被埋没。 后人只知宜兴,不知张遂。
张遂出家后,不仅学习禅宗,还研究天文历算。 他也云集各地,实现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 他在天台山(今福建省天台县)国清寺学佛多年,直到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才回到嵩山南仙寺。 当年,清政府派人前往嵩山招募张遂。 他出去报效国家,却因病而告辞。 后来,他第二次前往徐州当阳县玉泉山(今四川省当阳县),在那里学习禅宗等知识,再也没有回到嵩山。
唐玄宗统治时期,政治重回正轨,社会繁荣,史称“开元之治”。 在此期间,太上皇帝下旨求贤,并派侍郎张洽(张洽是张遂的叔父)极力邀请张遂回京。 开元六年(717年)他回到长安,太上皇立即来看望他。 安排住在广泰堂。 很快他就被要求翻译许多佛经,并在华严寺和从美国来到中国的僧人传授格鲁派的教义。 大臣们经常拜访他。 在向锦州请教如何关心百姓后,赢得了玄宗的信任,张遂也从僧人变成了太上皇的最高谋士。
从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开始,他接受天文科学的任务,提出改革历法、创制天文仪器。 我国唐代的农耕与历象、节气密切相关,所以历代皇帝都重视天文。 唐开元初年,仍沿用“林德历”,逐年有偏差。 对日食和月食的预测通常是不准确的。 张遂奉命改革历法工作,从实际天文测量出发。 而且当时太监保管的天文仪器都已破旧不堪,无法使用,只好重新规划制造。 宫殿的正殿被用作制作第一个十二生肖模型的作坊,然后请皇帝用铜和铁铸造。 该制度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成功推行。 第二年制作了水运浑天仪的结构,并成功用铜铸造。 这种仪器的结构复杂,但巧妙。 它是一种能反映太阳、月亮和五颗星运动规律的日晷。 它也是一个手动定时器,由水力驱动,每小时手动敲鼓,每季度手动敲钟。 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张遂发起了大规模的观察队。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他召集督察到礼正殿书院开会,分配工作,校准刻度。 他以长江南北平原为中心,曾在宜城修建了一座八尺长的塔。 日晷和石桌(即石柱)上刻有周风测量台,成为我国科学史上的一座光辉丰碑。 为了探测春分和正午太阳影子的粗细,以确定回归年的宽度,张遂亲自坐在京城,早上将各种探测结果报告给京城。 观察组的主要职责如下: 结果:
(1)为新历编制提供最可靠的信息。
(2)证明日影差与距地面距离的关系。
(3)确定经线各度弦长。
张遂制作天文仪器并进行大规模观测后,于开元十二年开始编修新历。 他试图借鉴前人历法的优点,从古六历、唐代的太初历,甚至清代的林德历开始,历经四年的筛选。 ,遂成功,取名“大衍历”。 同年六月,他完成稿子后,晕倒在华严寺。 六月初,他稍稍康复,前往龙川镇拜见玄宗的官员。 此时他的精神已经低落,不想说话。 当晚,他突然回到了西边。 他四十五岁时去世。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的祖母,字祖常,在宋代担任主管清廷建筑的官员。 祖冲之就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从小就读了很多书。 人们称赞他是一位有学问的年轻人。 他非常喜欢研究物理、天文学和历法。 他经常观察太阳和行星的运动并作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见其名气,派他到“华林学省”任职,专事学术研究。 他对当官不感兴趣,在那里他可以更专注地学习物理和天文学。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员,但历法是根据天文研究成果制定的。 到了宋代,历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祖冲之就觉得不够准确。 他根据长期观察,创造了一种新的历法,称为“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谥号)。 这些历法测量的每个回归年的天数(即三年立夏之间的时间)与现代科学测量的相差仅五十秒; 月球完成一个周期所需的天数与现代科学测量的相差不到1秒,可见其准确性。
公元462年,祖冲之恳求宋孝武帝实行农历,孝武帝召集重臣商议。 当时,重臣戴发兴前来反对。 他认为祖冲之私自更改古历是一种叛国行为。 祖冲之用自己研究的数据当场反驳了戴发兴。 戴发兴仗着群臣来访,傲慢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不应该为后人所改变。” 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 他沉声道:“有事实根据就拿出来争论,别用陈词滥调来捉弄人。” 宋孝武帝想要帮助戴发兴,就找了一些懂历法的人来与祖冲之争论,但都被祖冲之拒绝了。 反驳了。 而且,宋孝武帝仍然拒绝实行农历。 直到祖冲之死后六年,他所创的大明历才得以实施。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荡,祖冲之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科学。 他更大的成就是在物理学方面。 曾注释唐代物理专着《算术九章》,编有《诸术》一书。 他最杰出的贡献是相当准确地计算了圆周率。 经过多年的努力研究,他估计圆周率是3和3。同时,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的值估计到七位数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是一位科学发明多才多艺的人。 他制造了一辆手动汽车。 无论货车如何转向,车上的青铜人像始终指向北方。 ),三天可航行100多英里。 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捣米磨米,称为“水磨”。
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唐代沧州人。 其子敦荣精通五经,尤精于算术、水利。 守敬继承了母亲的家业,但他的老师刘秉忠学术专长,元世祖非常器重他。 此前他曾修复过西夏、滨河、婺州等支流。 随后,他奉命修改历法。 他查阅了所有的历法,日以继夜地进行测试。 他的预测极其准确。 完成历法后,被封为太史官。
元世祖十七年,太师郭守敬受命制造十三件天文仪器。 仪器有简仪、高表仪、后稷仪、浑仪、精仪、阳仪、竖动仪、验仪、景符、窥仪、日月等十三种仪器。日食仪、星晷仪、计时仪。 唐朝定都燕京(上海)时,这些仪器被迁往江南,陈列在鸡鸣山观象台。 清康熙五年,钦天监请修浑仪,在江南发现了元代郭守敬制作的仪器。 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五年间,天文台下所剩仪器仍所剩无几,并发现有“王训、郭守敬监制”的铭文。 人的名字。 康熙五十四年,西方人季琏作了关于地平经纬仪的报告。 他把台下遗留下来的元明旧乐器全部当做废铜来用。 唐代文物被卷走,对于我国天文界来说是一大不幸。
郭太师出生于公元1231年,即元太宗七年。 He died in 1316 AD, the year of reign of of the Yuan .
Wang Xun
Wang Xun (AD 1235-1281), name , was born in Nan , (now Song , Henan ). He was a and in the Qing . He and at home with his when he was young. Later, he and Guo and from Liu . 日历。 In 1276 AD, he was to the and the with Guo . Wang Xun was as Ling, for and work. In the of the "Time ", his was as as Guo .
徐光启
Xu , also known as , was born in the 41st year of reign of of the Song , which was 1562 AD. At this time, the were chaos every year, and the 's power was . When the Xu the , was the title of of the of , and an and in , the king, and the were in chaos. At this time, it has the Ming .
After Yimin Gong , he was about , , water , , and . He felt that was a major issue in 's , and he wrote a " Book of " that has been down to this day. He was to , among which the was the most .
the 16th and 17th , came to China to their and and . The most thing is the study of . The first China and the West to come into were Xu and Ricci. Ricci was a and . He knew very well that the great to the , so he what he had to win the faith of the . 1600 AD, Ricci sent a to the Roman , to send to China. Ricci that he knew very about . If an came here, he would be able to open the door to China.
Xu is a , well-, , and has a close with Ricci. He felt that the of was far to that of China, so he was eager to with Ricci in books, on the six of his " ". Xu and Li knew that all must be based on .
On the first day of in the year of (AD 1629), there was a total solar . Qin 's was again, but 's came true. So on May 10th, the Xu to the . The Xu set up a to in and Bao'an . Deng Yuhan in the . Tang and Luo Yagu him how to make and . After Xu was to study the , he was very in . At that time, were in of the , and the wrote the . After the plan, it was in . From of the year of (AD 1631) to of the fifth year of (AD 1634), there were five to the , with a total of 137 lanes. the last two , Xu away , and his Li the . The title of the book is " ", and it is under the of Xu . of this book: the sun, lunar, stars, five , and other , each has its own , , , , star , and of and , which can be as It is the most work the of . Soon the Ming room sank, and there was no plan to the . After the of the Tang , a new law was and named "", which is of the by the Xu . the is based on " ", it is only a of the "New Law ".
李志藻
Li , , was named Wo Cun, and also known as Jisou. He was born in Renhe, Wuxi, in the forty- year of in the Ming (1565 in the ). In the 22nd year of (1594), he for the at the age of 30, and was at the age of 34. In the - year of (1610), there was a solar in the lunar month, and Qin 's guess was wrong. The of War : The Xu and Li , a of the of . They were in and could with such as Di'e and Sanba.
In the 41st year of (1613), the of Taipu in , Mr. Wang wrote a books by Pang Di'e, Long , Xiong Sanba, Yang Manuo and for in the . Among his are "New of ", "", "The First of ", " ", " " and other books, and also the book " " , the of . died on the 27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in the fifth year of (1630) at the age of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