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秀艳
区域:湖南省-广州市-藁城县
中学:元氏县第六小学
共1课时
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获得平面镜成像的特性
2.平面镜成像原理。
3.了解平面镜形成实像,并了解实像是如何产生的。
4.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2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获得平面镜成像的特性
2.平面镜成像原理。
3 教学流程 3.1 第一学期教学活动 1 【简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拿几个中学生常用的全身镜观察一下,可以看到都是平的。 它们可以用来照亮人的“脸”和各种“物体”,而且它们的形状与物体本身相同。 我们把这样的全身镜称为平面镜,出现在全身镜中的“脸”物体称为图像。
活动2【活动】1:探索新知识:知识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自主学习:
参考《探索平面镜成像的特性》一书第77页的相关资料,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选用实验设备:、、、。
2. 进行的实验步骤;
① 组装设备:将方格纸铺在桌子上; 将插入支架放在方格纸上进行标记; 检查平面镜是否垂直于底面。
②第一个实验:将左边点燃的蜡烛A放在前面网格纸上的某个位置; 取另一根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将其直立在玻璃板后面并逐渐交流,直到看起来像上面点燃的蜡烛的图像,蜡烛B的位置就是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位置。 经过检测对比,数据如下表。
③第二次、第三次实验:将物体连接到更远(或更近)的距离,重复前面的实验,将检测结果统计到下表中。
④取下蜡烛B,将白纸屏置于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上出现的蜡烛图像。
3 实验数据分析
比较物体与平面像、平面镜像与物体的大小 图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
镜子的距离s/cm和距离s/cm(放大、缩小或等尺寸)与镜面(平行、垂直等)的关系
第一的
第二次
4、探究中提问,让中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① 针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
②. 实验要求玻璃板与桌面垂直的原因是什么? 。
③ 秤的作用是什么? 。
④. 选择两根相同的蜡烛进行比较:图像和物体是什么? 。
⑤. 在玻璃板后面连接另一根相同的蜡烛,使其与上面蜡烛的图像重合的目的是什么? 这些研究方法是什么?
。
⑥为什么需要多次检测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⑦. 如果实验中有两块玻璃,分别是3mm和5mm,你会选择哪一块? 。
⑧. 将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直接观察白纸,你能听到图像吗? 。
⑨. 如果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另一个物体仍然未能与图像重合,则原因是。
10. 实验过程中,同一蜡烛的两个图像出现在玻璃板的相同两侧。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11)实验时用棋子代替点燃的蜡烛,但棋子的图像看不清楚。 请帮助她找到一种识别国际象棋图像的方法。 。
5.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完成的图像,如,②图像和物体的尺寸,
③像、物与镜面的连线,④像、物与镜面的距离
活动3【练习】课堂练习:
1. 净高为 1.7m 的同事站在垂直放置的平面镜前 1.5m 处。 他的像的高度是 ,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 距离为 ,图像到他的距离,他图像的高度为 ,图像的大小将(增大、减小、保持不变)。
2.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取决于()
A. 镜子的大小 B. 物体的大小 C. 观察角度 D. 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
图B
原来的位置
玻璃盘
土家族
报纸
3、小红在做“探索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垂直放在水平平台上,拿两根相同的蜡烛A和B,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观察到,如本实验所示:
①本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择“较亮”或“较暗”); 小红选择了玻璃板而不是全身镜进行实验。
②所用尺度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图像与物体的关系。
③选择两根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图像和物体之间的关系。 点燃蜡烛A平面镜成像实验表格,小心地连接蜡烛B,直到与蜡烛A相似。此时,你会发现图像和物体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尺子上两根蜡烛A、B的位置,会发现图像与物体的连接与玻璃板一致。 图像与物体和玻璃板之间的距离。这个实验应该做三次或更多次的原因是
④ 为了否认上述影像特征是否可靠,您认为应该采取行动。
A、保持A、B两根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改变蜡烛A的位置数次,进行与上述相同的操作③
⑤将旁边的蜡烛B移开,并在其位置上放置一个光幕,此时光幕将接收到蜡烛火焰的图像(填写“可以”或“不能”)。 所以平面镜所形成的图像(填“虚”或“实”)。
⑥ 当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其图像(填写“增加”、“减少”或“不变”)。
⑦用另一根一模一样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的纸上来回交流,发现未能与蜡烛A的图像完全重合(图A)。 您对这种情况的诱因的分析可能是: 。
⑧图B是经过3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图像与物体对应点的位置。 下一步他们应该如何使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来得出实验推论。 ___
活动4【活动】知识点2:平面镜成像原理
(一)自主学习:
1、问题思考:中学生阅读教材P78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① 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②什么是实像?
③ 虚像和反射光有何特点?
活动五【讲座】(二)合作研究
中学生对于光在平面镜中的反射还不太了解。 老师可以先问中学生。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我们还可以在平面镜中看到物体的成像。 光从哪里来?
1、在黑板上画一个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问中学生:
①S可以发射多少条射线,朝什么方向发射? ② 有多少条光线射到平面镜上?
2. 选择一条入射光线并绘制其反射光线,然后选择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绘制其反射光线。
3.教师提出一个启发式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能否沿传播方向相交? 如果人耳位于这两道光线的路径上,那么这两道光线会从哪里来呢? 并在图上画一只耳朵。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析:
一边说话,一边将这两条反射光线用实线延伸到镜子背面,得到交点S'。
4、班主任引导中学生看课本上的图4.3-2,然后强调
①S′为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延长线的交点。 但全身镜前面没有一点发光,所以S1称为实像。
②物体上的每一点在全身镜中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形成整个物体的实像。 真实的图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
③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不能用屏幕接收平面镜成像实验表格,都是直立的
活动六【活动】知识点三:平面镜的应用
(一)自主学习:
1、问题思考:中学生阅读教材P78--P79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
平面镜的应用有哪些? ① 成像 ② 改变光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的缺点
①夜间行车时,车内的灯不能关闭,否则车内的庙会会透过挡风玻璃成像在车前,使驾驶员无法认清后面的道路。
②驾驶员上方的挡风玻璃不能垂直放置,必须倾斜放置。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课程设计课堂记录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1 第一学期教学活动 1 【简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拿几个中学生常用的全身镜观察一下,可以看到都是平的。 用它们照亮人的“脸”和各种“物体”,而且它们与物体本身形状相同。 我们把这样的全身镜称为平面镜,出现在全身镜中的“脸”物体称为图像。
活动2【活动】1:探索新知识:知识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自主学习:
参考《探索平面镜成像的特性》一书第77页的相关资料,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选用实验设备:、、、。
2. 进行的实验步骤;
① 组装设备:将方格纸铺在桌子上; 将插入支架放在方格纸上进行标记; 检查平面镜是否垂直于底面。
②第一个实验:将左边点燃的蜡烛A放在前面网格纸上的某个位置; 取另一根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将其直立在玻璃板后面并逐渐交流,直到看起来像上面点燃的蜡烛的图像,蜡烛B的位置就是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位置。 经过检测对比,数据如下表。
③第二次、第三次实验:将物体连接到更远(或更近)的距离,重复前面的实验,将检测结果统计到下表中。
④取下蜡烛B,将白纸屏置于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上出现的蜡烛图像。
3 实验数据分析
比较物体与平面像、平面镜像与物体的大小 图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
镜子的距离s/cm和距离s/cm(放大、缩小或等尺寸)与镜面(平行、垂直等)的关系
第一的
第二次
4、探究中提问,让中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① 针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
②. 实验要求玻璃板与桌面垂直的原因是什么? 。
③ 秤的作用是什么? 。
④. 选择两根相同的蜡烛进行比较:图像和物体是什么? 。
⑤. 在玻璃板后面连接另一根相同的蜡烛,使其与上面蜡烛的图像重合的目的是什么? 这些研究方法是什么?
。
⑥为什么需要多次检测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⑦. 如果实验中有两块玻璃,分别是3mm和5mm,你会选择哪一块? 。
⑧. 将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直接观察白纸,你能听到图像吗? 。
⑨. 如果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另一个物体仍然未能与图像重合,则原因是。
10. 实验过程中,同一蜡烛的两个图像出现在玻璃板的相同两侧。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11)实验时用棋子代替点燃的蜡烛,但棋子的图像看不清楚。 请帮助她找到一种识别国际象棋图像的方法。 。
5.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完成的图像,如,②图像和物体的尺寸,
③像、物与镜面的连线,④像、物与镜面的距离
活动3【练习】课堂练习:
1. 净高为 1.7m 的同事站在垂直放置的平面镜前 1.5m 处。 他的像的高度是 ,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 距离为 ,图像到他的距离,他图像的高度为 ,图像的大小将(增大、减小、保持不变)。
2.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取决于()
A. 镜子的大小 B. 物体的大小 C. 观察角度 D. 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
图B
原来的位置
玻璃盘
土家族
报纸
3、小红在做“探索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垂直放在水平平台上,拿两根相同的蜡烛A和B,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观察到,如本实验所示:
①本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择“较亮”或“较暗”); 小红选择了玻璃板而不是全身镜进行实验。
②所用尺度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图像与物体的关系。
③选择两根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图像和物体之间的关系。 点燃蜡烛A,小心地连接蜡烛B,直到与蜡烛A相似。此时,你会发现图像和物体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尺子上两根蜡烛A、B的位置,会发现图像与物体的连接与玻璃板一致。 图像与物体和玻璃板之间的距离。这个实验应该做三次或更多次的原因是
④ 为了否认上述影像特征是否可靠,您认为应该采取行动。
A、保持A、B两根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改变蜡烛A的位置数次,进行与上述相同的操作③
⑤将旁边的蜡烛B移开,并在其位置上放置一个光幕,此时光幕将接收到蜡烛火焰的图像(填写“可以”或“不能”)。 所以平面镜所形成的图像(填“虚”或“实”)。
⑥ 当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其图像(填写“增加”、“减少”或“不变”)。
⑦用另一根一模一样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的纸上来回交流,发现未能与蜡烛A的图像完全重合(图A)。 您对这种情况的诱因的分析可能是: 。
⑧图B是经过3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图像与物体对应点的位置。 下一步他们应该如何使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来得出实验推论。 ___
活动4【活动】知识点2:平面镜成像原理
(一)自主学习:
1、问题思考:中学生阅读教材P78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① 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②什么是实像?
③ 虚像和反射光有何特点?
活动五【讲座】(二)合作研究
中学生对于光在平面镜中的反射还不太了解。 老师可以先询问中学生。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也能在平面镜中看到物体的成像。 光从哪里来?
1、在黑板上画一个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问中学生:
①S可以发射多少条射线,朝什么方向发射? ② 有多少条光线射到平面镜上?
2. 选择一条入射光线并绘制其反射光线,然后选择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绘制其反射光线。
3.教师提出一个启发式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能否沿传播方向相交? 如果人耳位于这两道光线的路径上,那么这两道光线会从哪里来呢? 并在图上画一只耳朵。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析:
一边说话,一边将这两条反射光线用实线延伸到镜子背面,得到交点S'。
4、班主任引导中学生看课本上的图4.3-2,然后强调
①S′为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延长线的交点。 但全身镜前面没有一点发光,所以S1称为实像。
②物体上的每一点在全身镜中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形成整个物体的实像。 真实的图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
③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不能用屏幕接收,都是直立的
活动六【活动】知识点三:平面镜的应用
(一)自主学习:
1、问题思考:中学生阅读教材P78--P79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
平面镜的应用有哪些? ① 成像 ② 改变光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的缺点
①夜间行车时,车内的灯不能关闭,否则车内的庙会会透过挡风玻璃成像在车前,使驾驶员无法认清后面的道路。
②驾驶员后方的挡风玻璃不能垂直放置,必须倾斜放置。
标签: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