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程学院2020年计划招收全日制普通专科学生6260人,其中主校(含开发区学校)4960人等离子体物理考研,威海分院1300人,均面向全省31个省招生。
为畅通农村和特困地区中学生横向流动渠道,中学继续举办国家专项计划和学校专项计划招生。 主校(含开发区学校)和沉阳分校共安排国家特计划学生380人,占总计划的6%。 学院专项计划学生130人,占计划总数的2%。
01 重点学校(含开发区学校)招生新蓝图
1、学校是首批“强基计划”招生改革试点院校。 主院增设物理与应用物理、应用数学、工程热科学、应用物理4个强基计划班。 选拔一批有志、有兴趣、有才华的青年中学生进行专项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提供后备人才。
2、主院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与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公用事业管理、哲学并入新闻传播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班)。 本专业招生计划为170人。
3、主校部分专业并入招生大类:
(一)新设工商管理班(经济管理实验班),工商管理、物流管理、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信息系统5个专业合并为1个专业类别,招生计划270人。
(2)土木工程专业合并了原水利专业,包括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国际级)、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等。 招生计划为450人。
(三)设计专业合并了原雕塑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雕塑三个专业,招生计划65人。
(四)开设电子信息(联通、自动化、计算机文科实验班),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英语强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7个专业,招生计划610人。
(五)开设化学医药行业(化学制药与新材料文科实验班),包括物理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国际班)、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四个专业,招生计划400人。
4、主校“机械设计制造与手工化(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是我校与日本加州学院欧文中学(UCI)共建。 招生计划为60名学生。 本专业在北京、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江西单独招生,其他省份与应用数学(中外合作办学)、工程热学(中外合作办学)合并招生。
02大连学校招生新蓝图
1、新设环境生态工程(生态与乳品文科实验班),将环境生态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类别,计划招生180人。
2、新设经济学班(经济商科实验班),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知识产权4个专业合并为1个专业类别,招生计划170人。
3、开设能源物理工程(能源资源与生化艺术实验班),包括能源物理工程、应用物理(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工业生物工程4个专业,规划招生240人。
4、“数学基础科学(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计划为100人,比今年减少40人。 该专业是我校与美国莱斯特学院——大连理工学院莱斯特国际大学共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03 中学培养特色
中学以“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为培养理念。
一是专业类别招生与培养:我校是省内首批组织专业类别招生与培养的院校之一(人文专业于2007年试点,2008年全面实施)。 中学部分专业按专业类别招生,使中学生摆脱“终身一考”的发展限制,为中学生培养自我修养、自主发展创造培养环境。 中学生低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高年级以学科门类、学科门类、学科专业为重点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中学生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和通用基础课程后,通过对专业的了解和了解,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要求,在专业类别内按照单向选择的原则确定专业。
二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中学开设了“电子信息”、“化工医药工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手工化”、“钱岭西热科学”四个创新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一些“创新班”按专业类别招生。 中学生一年或三年后可以在专业类别内选择专业。
“创新班”由相关部门(院校)著名院士担任导师,负责中学生学习、科研训练等个性化指导,帮助中学生制定符合个性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 中学生可以参加导师的研究项目。 “创新班”加强研究性教学和创新实验,依托创新实践基地不断举办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三是理科拔尖人才培养:中学开设三个理科基础科学班:“华罗庚班”、“王大珩数学基础科学班”、“张大宇物理基础科学班”。
“华罗庚班”与“中国科学院物理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合作,依托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选拔“数学”学生。 首届六班毕业生符合培养要求,均具备研究生科研资格。 他们被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选拔。
“王大珩数学基础科学班”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光机所”合作,依托我校“等离子体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单独招生,采用突破“本科、硕士、博士”培养界限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张大宇物理基础科学班”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依托我校“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单独招生等离子体物理考研,突破“本科、硕士、博士”培养界限,构建8年持续培养创新人才新机制,满足培养计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