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新乡区教研室《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真实图像生成。 3.了解平面镜成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性”的探索过程,了解实验中使用的实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探索“平面镜成像特性”中感受化学现象的美丽与和谐,感受获取知识的成功感。 2.通过了解平面镜的应用,初步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构建。 班主任活动中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媒体手段是观看视频,思考原因,大胆猜测。 激发中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1、介绍各种全身镜,引导中学生说出身边的全身镜的名称。 2、引导中学生借助平面镜观察周围的物体(或自己)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体会图像的特征。 提问:(1)平面镜中的像与镜前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平面镜中的像与镜前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积极思考并回答。 观察镜子中的图像并将其与物体进行比较,思考并提出问题。 培养中学生观察和提问的能力。 通过周围的现象提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 引导中学生在与事物的关系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讨论与物体的关系,提出猜测假设: 1. 平面镜中的像与镜前物体的大小(相等/大/比较) 2. 平面镜中的像与镜前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远/近)并解释猜测的理由。 鼓励中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向中学生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3、指导中学生补充和完善实验方法大纲测试表格。 培养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配合小组汇报班主任的巡视指导,解决并记录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小组合作、分工探索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并进行多次实验。 培养中学生的动手能力; 展示、报告和沟通。 3、引导中学生表达对实验结果的意见和建议。 4、通过中学生不同的问题,引导中学生总结实验的异同,班主任对现象进行引导或解释(例如: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为什么厚玻璃板上会出现两个图像?等)中学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展示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实验数据。
实验的分析、归纳、交流和评价。 实验报告 物体投影引导中学生收集证据,归纳推理 推论一: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板) 推理二:像与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板书) 收集证据,归纳推理: 证据一:玻璃板或平面镜旁边的像与物体完全重合 推理一: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证据二: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距(物体的投影) 推论2:像与物体、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观察平面镜形成时物像的直线与平面镜位置的关系。 引导中学生推断: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操作、收集、分析证据,培养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报告 1.引导中学生思考:平面镜旁边没有燃烧的蜡烛,为什么我们会在平面镜旁边看到蜡? 4、课件展示了人眼观察物体时的原理。 5.介绍虚像、虚像概念及判断方法,并讲解平面镜的成像原理。 6、回扣引导课(视频)观察、操作、思考图像,感知真实图像的意义。 理解图像,理解真实图像的生成。 通过与针孔成像的对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实像与实像的概念和区别。
幻灯片教学计划视频 平面镜形成的像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大小,像和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子。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归纳总结 培养中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教案,课件展示了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 2.回扣和教训。 中学生辩证思维教学计划视频4.3《平面镜成像》学习分析新乡区教研室【学习分析】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中学生对此已有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索。 班主任讲课时要专心听讲。 八年级的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 中学生探索化学的愿望强烈,学习兴趣浓厚。 化学知识的积累和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操作和设计实验的能力有待加强。 因此,加强实验设计和操作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4.3新乡区“平面镜成像”教研室评价效果分析本课利用刘谦的魔术引导中学生进入探索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通过提问引导中学生讨论实验研究思路,小组合作进行实验研究,既增强了中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认识,又培养了中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根据课内检查和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如下: 一、课内检查情况 1、平面镜成像检查中,达标56人,达标率为94.9%; 2、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平面镜成像的应用能力考核中,达标53人,达标率为89.8%。 2、课堂观摩效果分析 教学各环节中,文字呈现10次,图片呈现9次,视频呈现2次,动态呈现3次,静态呈现8次。 中学生的表情依次是兴奋、高兴、满足、幸福、成功。 课外教学资源的正确选择,对各个教学环节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对实现目标也是积极有效的。 事实上,信息技术的正确运用,减少了课堂容量,激发了中学生的好奇心,拓宽了中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中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微课(视频)的介入,使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调动了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在自由设计中,根据本班多动脑、少动手的特点,设计了中学生的动手环节,培养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打开学生的思维; 同时,方便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了学习反馈的效率; 本课前进行预测试,深入了解学习情况,达到有针对性的目标。 4.3 《平面镜成像》教材分析 新乡区教研室 【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是在学习光的线性传播和光反射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进步。 是前两课知识的应用和延伸; 这是中学生第一次更完整地学习“形象”的概念。
因此,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平面镜成像”的探索性实验,是培养中学生注重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材料。 【学习分析】本课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中学生对此已有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究。 八年级的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化学知识的积累和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真实图像生成。 3.了解平面镜成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性”的探索过程,了解实验中使用的实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探索“平面镜成像特性”中感受化学现象的美丽与和谐,感受获取知识的成功感。 2.通过了解平面镜的应用,初步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构建。 4.3 《平面镜成像》课堂练习 新乡区教研室 1、如图所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小丑在平面镜中的正确图像为(2、一位同事站在平面镜前 2m 处,距离平面镜 0.5m 处进行交流,此时他的图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A.1.5mB.2mC.2.5mD.5m3)。测试视力时,视力表为放置在受试者大脑的后部和上部,以便受试者可以识别旁边墙上镜子中的视力表图像。
如图,是同事测试视力时的情况。 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镜子中的视力表看起来像虚像 B.镜子中的视力表图像比视力表小 C.镜子中的视力表图像到朋友的距离是 5mD。当朋友走进镜子时,她自己在全身镜中的图像变大。根据平面镜 AB 的成像特性制作物体 AB6。如图所示,画出发光点 S 经平面镜反射后发出的光的光路图再通过P.104.3《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新乡区教研室八年级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尚不成熟,自主性不强,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又需要班主任的必要引导,才能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在《平面镜成像》课程中,利用刘谦的魔术视频衍生出新的课程。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中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引起中学生的猜测。中学生猜测后,引导中学生借助手头的设备进行实验设计,看看可以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以上两种猜测。
实验中,我降低了对中学生的指导,针对朋友们的猜测,一步步进行实验,一一测试,及时沟通,班主任也成为了研究课题的一员。 因为学习过程回归到中学生身上,没有班主任的绝对权威,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本性和智力水平,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自然完成认知过程。 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择不同的实验设备,积极实验,然后思考、讨论、交流,引导中学生观察、思考影响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在这节课中,学生对真实形象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 在课堂上,我重现了小孔成像实验,激活了中学生对小孔成像的预认知,也加深了中学生对“实像”概念本质的理解。 让中学生在平面镜后面放置一个光幕,光幕上无法接收到图像。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探究性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 班主任和中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是主体。 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积极职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但又和谐互动。 只有这样,探究性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如果班主任和学生不能主动、主动、独立、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失去了学科的特色,探究性教学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4.3《平面镜成像》课程标准分析 新乡区教研室《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化学教学活动要引起中学生的兴趣,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鼓励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程标准对本课知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索平面镜形成时像与物体的关系,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中学生12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平面镜成像的问题,培养中学生的应用意识。 同时,《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强调,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类课程资源,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可以有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课采用视听触摸一体机等信息技术设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利用课外资源,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先进的理论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微课(视频)的介入直观地展示了“平面镜成像”,使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调动了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了本课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情绪心态等方面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