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光热实验(基础)
实验题是最能体现化学学科学习能力的一类题型。 除了反映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动脑能力外,还可以反映中学生对学习数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重要的是因为它可以重现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题形式多样,可以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绘图题、计算题等不同形式展示。 步骤,适用于实验题的正确答案。
1、测量实验主要考察中学生对实验设备的正确操作,是检验其他实验的基础。 熟悉各种仪器仪表的操作规则是解决这类检测实验的基础。
2、对实验中所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考试中对实验操作顺序的考察,是当前高考考点之一。 要快速、准确地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明确各实验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各实验的操作顺序。 其实平时还是要实际做实验,而不是死记硬背实验,这样才能很好的答出这样的习题。
3、熟练操作书中的每一个演示实验是备考的重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动手能力。
4、近年来,全国各地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一些“探索性”和“设计性”的实验。 这种实验既能充分体现班主任在普通数学教学中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又能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水平。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素养教育的逐步深入,这些题型仍将是未来高考的热点。 在扎实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通常需要多加练习。
【如何打电话】
在回答实验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确定实验原理方向
正确回答化学实验题必须坚持以实验原理为基础的操作过程。 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的指导方向,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必须是:
(1)结合课本所学的数学知识,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2)从实验原理上了解实验成立的条件;
(3) 弄清一个实验的原理后,可以做不同的相似实验;
(4)了解原理,设计代换实验。
2、实验步骤要科学
实验程序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到化学实验的质量,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阅读、理解和熟悉实验程序对于做好实验题非常重要:
(一)保证实验程序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2)保证实验步骤的必要性。
3、化学量当量的间接检测
这些技术常用于实验中不能直接检测到的数学量的取值,即对于一个实验中不能直接检测到的数学量,该数学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或与实验之间的某种关系。可以使用数学量和其他数学量。 这种关系决定了数学量的大小,然后用相应的公式来估计被测数学量的值。
4. 实验设计
这些技能是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简单、合理、易于操作的实验过程,然后应用化学式和检测到的化学量来表达化学量的表达式被测量。
五、实验开放性
这些技能是多方位思考,综合考虑,注重知识的纵向联系。 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法。 为考查中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典型案例】
类型一、声学现象
1. 如图所示,课堂上,老师为小伙伴们做了两个声学实验。 图A中,一把尺子压在桌子上,桌子的一部分伸出来了。 用手移动伸出桌子外的尺子一端时,尺子发出声音。 图B中,老师扣上了钟罩内的警铃,让它发出声音。 我们可以看到刺耳的钟声。 当老师用气泵抽出钟罩内的空气时,我们发现随着钟罩内的空气逐渐减少,铃铛的声音也逐渐变小了。 这两个实验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选择“A”或“B”)。
【思考】实验A表明,只有物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在实验B中,随着钟罩内的空气逐渐减少,钟声逐渐变小,说明传声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B
【分析】实验B需要一种传播声音的媒介。 空气逐渐变少,铃声逐渐变小,这意味着即使物体震动,也没有传播的媒介,听不到任何声音。
【总结与升华】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形成和传播所需要的介质,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举一反三
【变异】为了探究声音的成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以下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小声说话,感觉声带在颤动; 溅。 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小花的朋友用手用力敲了敲椅子,椅子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但他几乎看不到椅子的震动。 为了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答】发声物体在振动; 在桌子上撒一些五彩纸屑
类型2,光现象
2、小鱼在吃火锅串的时候,偶然发现一个现象:隔着灶台看旁边的人,感觉旁边的人好像在发抖。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小雪根据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分析:炉子上方的空气受热后,明暗不断变化。 光线进入不均匀的热空气中会发生折射,传播的方向也在不断变化,所以看起来旁边的人都在颤抖。 为了验证这些解剖是否正确,回到家后,小雪借助激光笔、装满酒精的浅盘和火柴进行了如下探索。
(1)如图所示,将激光笔固定在小桌上,水平方向照射。 用喷壶在激光笔前喷水。 你可以看到从激光笔射向墙壁的一束绿光。 墙上有一盏白灯。 光点保持静止,这意味着光在均匀的空气中传播。
(2)想要让这道绿光穿过不平整的空气,接小雪的方法应该是。
(3) 如果小雪的分析是正确的,他观察到的现象就应该是。
[思考] (1) 首先分析介质的均匀性,然后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进行分析;
(2)根据水温不同会使空气密度不同的思想,即酒精燃烧上方的空气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3) 根据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时的路径不再是直线的事实,所看到的光斑也不是固定的位置。
【答案】(1)沿直线
(2)点燃浅盘中的酒精,让激光笔发出的绿光照射在燃烧着的酒精上
(3)外壁光斑晃动
【分析】 (1)由于光在喷出的雾中传播时介质总是均匀的,所以光沿直线传播;
(2)点燃浅盘时,酒精燃烧,酒精周围的温度不同,所以燃烧酒精上方的空气不再均匀,于是浅盘中的酒精被点燃,发出绿光激光笔是在燃烧的酒精中。 从上方照亮;
(3)当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光的传播路径不再是一条直线,因此像的位置不再固定,所以墙上的光斑是晃动的。
【总结与升华】本题考查中学生通过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和光的折射现象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这类题是中学生的短板,需要大量练习,不断提升自己。
举一反三
【变化】下列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 海市蜃楼湾 C. 水底反射d.针孔成像
【答案】A
3、该图是探索“光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把平面镜放在水平的桌子上,然后在平面镜上垂直竖立一块可以沿ON向前或向后折叠的硬纸板,硬纸板上的ON垂直于镜面。 一束绿光沿EO贴在纸板上,射向O点,光会朝OF方向熄灭。 如果纸板ON的右半边向后折,可以看到F板上的反光(填“能”或“不能”); 如果一束蓝光沿原来的FO方向射到0点,被反射后沿该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对的。
【思考】 (1)光的反射定理:反射光、入射光、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和入射光在法线的一侧分开,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 光反射中的光路是可逆的。
【答】没有; 原厂; 可逆
【分析】(1)将纸板ON的右半边折回时,由于入射光、法线、反射光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还在原来的位置,所以反射光不能出现在F板;
(2)当一束蓝光沿原来的FO方向射到O点时,反射光会沿OE方向出射,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研究光的反射定理的实验。 从这个实验可以得出,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和入射光在法线的一侧分开,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是可逆的。
举一反三
【变异】(2012·昆山)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和入射光是否在同一平面。 操作应该是()
A。 沿 ON 向后转动 A 板
B. 沿ON向后转动板B
C.改变入射光线的倾角和ON
D.改变反射光的倾角和ON
【答案】B
4.(新乡)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小文思考并创新了相关实验:
(1) 在如图所示的“探索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实验中,小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了探索活动。 可以观察B烛,这是可以判断形象的;
(2)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方20cm的A点时,玻璃板后B点的蜡烛似乎也被“点燃”了; 取下B点的蜡烛,拿一块光屏放在B点,发现光屏上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
(3) 小文将玻璃板连接起来,在玻璃板的位置放上一个凸透镜,在B处放一个光屏,发现光屏上刚好形成一个清晰的大小相等的倒置蜡烛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cm。
[思考] (1) 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性时,确定像的位置是关键。 图像的位置由蜡烛 B 和蜡烛 A 的图像重合决定。实验中平面镜成像教案沪科版,物体 A 和蜡烛 B 的图像都可以看到,应使用透明玻璃板。
(2) 虚像与实像的重要区别是虚像可以被光屏接收,而实像不能被光屏接收。
(3)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结合当前物距为20分米时的成像情况,可以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答案】(1)位(2)虚(3)10
[分析] (1) 为了确定图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图像与蜡烛B的图像重合,这样可以同时观察到蜡烛A和蜡烛B的图像。 实验中应使用透明玻璃板。
(2) 把旁边的蜡烛B拿掉,在原来的位置放一个光幕。 发现光屏收不到图像。 由于光幕接收不到实像,就说明是实像。
(3) 从题意可知,当物距为20cm时,物体形成大小相等的虚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定律,此时的物距等于焦距的两倍,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总结与升华】 (1)本题考查中学生实际操作实验的能力,能够正确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探索平面镜成像特性的实验是高考的热点。 这个问题在这个查询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问题。 考友的问题、解答、理性思考和解释。
(2) 本题也考查如何检测凸透镜的焦距。 要求中学生能熟练掌握。
举一反三:
【变奏】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v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u的关系,将泡沫塑料板放在水平的桌子上,然后将白纸平放固定在泡沫塑料板上,在白纸中间画一条直线MN,沿直线MN放置一个带支架的平面镜(不透明),使平面镜与直线MN重合,并使平面镜与纸面垂直,如图所示。 请根据图中装置,用刻度尺和一盒针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v等于到平面镜的距离u。物体到平面镜。 请写下实验步骤并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答] 实验步骤:
(1) 在镜子前的纸上适当位置插入一根大头针作为物体S,用嘴巴观察它在镜子中的像S′。
(2)在镜子前物体S的两边,用一只耳朵观察物体S的像S′平面镜成像教案沪科版,顺着视线在纸上插一个大头
Pin P1,使Pin P1刚好覆盖图像S'; 插入另一个引脚 P2,使引脚 P2 刚好覆盖
固定 P1 并喜欢 S'。
(3)在镜子前物体S的两侧,仿照步骤(2),分别在纸上插入引脚P3和P4。
(4) 拆下平面镜和引脚,在纸上画一条直线穿过引脚P1和P2的引脚孔,然后穿过引脚P1和P2
针P3和P4在纸上的针眼上画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图像S'的位置。
(5) 用尺量出物体S到直线MN的距离u和图像S′到直线MN的距离v,分别
将 u 和 v 的数据记录到实验数据表中。
(6)改变物体S的位置,模仿步骤(1)~(5),再做5次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表
u/米
体积/米
5.(上海)如图所示,是一个实验组共同探索“凸透镜成像定律”的实验装置(足够长)。 实验过程中,蜡烛火焰、凸透镜、光幕的中心要调整到在同一条直线上,但要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 当蜡烛火焰距离凸透镜20cm时,左光屏上会得到清晰的倒置缩小图像。 蜡烛火焰的图像,随着蜡烛的燃烧,可以观察到光屏上的图像连接(上/下); 接上蜡烛,使蜡烛火焰距离凸透镜10cm处接上光屏,在光屏上(能/不能)得到清晰的蜡烛火焰图像。
【思考】(1)探索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蜡烛、凸透镜、光幕依次放在桌子上。 两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两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中心。
(2) 根据光通过光心方向不变的情况判断图像的连通性。
(3) 根据当烛焰距离凸镜20cm时,在左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置缩小的烛焰图像,确定凸镜的焦距范围,然后根据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来判断成像情况。
【答】一样高; 向上; 有能力的
[分析] (1) 实验过程中,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幕中心在同一直线上,但大致在同一高度,使成像在中心的光幕。
(2) 实验过程中,蜡烛的燃烧时间变短,光通过光心的方向不变,图像会连到光屏的上部。
(3) 当蜡烛火焰距离凸透镜20cm时,左屏上得到清晰的蜡烛火焰倒置缩小图像,20cm>2f,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f <10 厘米。 接上蜡烛,使蜡烛火焰距离凸透镜10cm,2f>u>f,接上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倒置放大的虚像。
【总结与升华】 (1)根据光通过光心而不改变其方向来判断图像的连通性是一种常用的技术。
(2)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性,从物距或像距计算出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确定凸透镜的成像条件,或像距和焦距。
举一反三
【变异】在探索“凸透镜成像定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 如果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0cm处,它就会与光屏相连,在光屏中会看到( )。
A。 倒置缩小虚像 B.倒置放大虚像
C。 直立放大实像 D.无像
【答案】D
类型3,热现象
6.(新乡)用图A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液体的放热能力。 将相同初始温度和质量的水和动物油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烧瓶中,用同一盏酒精灯加热至沸腾。 实验中只记录了动物油和水沸腾的温度,结果发现动物油的沸点比水高。
(1) 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如图B所示,可见水的沸点为℃,表示此时的大气压(可选填“大于”、“等于”至”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2)实验中,加热至沸腾时,动物油所需时间较长,说明动物油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吸收的热量。 (可选的“更多”或“更少”)
(3) 为了比较动物油和水的放热能力,请写出正确的方法。
许多
【思考】(1)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 纯水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 当空气升高到 1 个标准大气压以上时,水的沸点也会升高;
(2)实验中,用同样大小的酒精灯加热水和动物油。 加热时间代表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加热时间长代表释放的热量多。 这是转换方法的一个思路;
(3)比较两种液体的比热容之间的关系,变量要控制好。 这两种液体具有相同的质量。 一种方法是吸收相同的热量并比较液体下降的温度。 热。
【答案】(1)98; 比...更棒
(2) 许多
(3) 加热同时,比较下降温度(或下降相同温度,比较加热时间)
【分析】(1)温度计大刻度为10℃,大刻度分为十个小刻度,所以分度值为1℃,液柱上表面为8个小刻度以上90°C,所以读作98°C。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降低,所以此时的气升力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
(2)同样大小的酒精灯,在同一时间发出的热量是一样的,所以加热时间的长短就代表了液体放出的热量的多少。 动物油的放热时间比水长,所以吸收的热量多。
(3)比较不同液体的放热能力,控制变量,通常有两种方法:①同时加热,比较温降; ②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来比较加热时间。
【升华总结】(1)水的沸点并不总是100℃,只有纯水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
(2)本题渗透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思想比较具体,注意推敲。
举一反三
【变异】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比热容与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体温度变化越大,比热容越大
C、物体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大
D.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