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试讲(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您好! 我叫xx,来自xx市xx一中。 明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平面镜成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民教育版八年级《物理》下卷的重点内容之一。 应用。 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对于中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形象”这个新概念。 在此之前,他们将了解凸透镜成像。 所以,这节课不仅是光反射定律的延续,也为后面的知识铺垫,真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程的立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可以成实像。
(3)了解平面镜的实际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平面镜成像特性的探究,学会记录实验过程中的信息。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真实图像的意义。
3、情感心态与价值观:
(1) 在“平面镜成像特性”中探索化学现象的美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心态。
(3)通过了解平面镜的应用,初步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探索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体验探索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形成实像的初步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但八年级中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让中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 实象概念比较具体,小学生具体思维能力较差,故确定为本课难点。
二、学业情况分析:
中学生在这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线性传播和光的反射定理,已经具备了前提知识。 平面镜成像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数学原理不明,因此对化学研究的兴趣比较高。
三、教学方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过程和技能。 教中学生怎么做比教中学生知识更重要。 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课程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平面镜成像规律图5种,创设情景——提问? ——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价——应用拓展等程序,让中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具体方式:
班主任指导探究法、中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4.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和依据
1、创造问题场景,激发探索欲望。 观看视频:为什么杯子里的蜡烛会在水下燃烧? 将中学生带入创设的问题情景中,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平
面条
镜子
变得
图片
现实
测试
探索
学习
1.提问 中学生利用桌上的平面镜观察自己,观察后提出与平面镜有关的问题。 可能出现的问题: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教学论认为:问题是思考的起因,是探究的起点。 只有当人们发现并提出问题时,他们才会积极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案。 同时,符合以中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理念。
2、推测与假设 鼓励中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推测,并说明推测的依据。 可能的猜测:
1.图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2、像与物的距离等于镜面。 ...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 1、班主任指导中学生设计实验:
(1) 如何选择设备?
(2) 如何确定图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3) 如何确定图像的位置?
(4) 如何比较图像和物体到镜子的距离? ...
2、班主任检查指导,中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指出分工合作,相互交流。 重点引导弱势群体,体现班主任对中学生的人文关怀。
本节课,我着重为中学生提供动手、集思广益、相互交流的平台,把课堂交给中学生,最大程度地激发和挖掘中学生的潜能。 因此,应引导中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和讨论的方法完成本节内容,鼓励中学生自行感知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提醒中学生学会交流并合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4. 分析与演示 小组演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结果。 这个环节是中学生自己总结的,班主任会给予适当的指导。 之后,师生共同整理查询结果:
(1) 像和物体离镜子的距离相同。
(2)图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
让中学生自己总结实验推论。 一方面,中学生不能限制自己的总结,可能会提出与推理不一致的问题; 能力。
五、交流评价 1、与各组交流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提供自己成功的经验,找出实验的不足等。
2、平坦的海面、抛光的金属表面等在反射光线时都可以看作是平面镜。 小组交流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 实像 1、班主任用白纸接多媒体投影的像,问中学生能不能用白纸接平面镜成的像。
2.借助多媒体,从理论上分析平面镜成实像。
通过让中学生体验真实的形象,再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理论分析,突破了教学难点,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四。 应用开发 1、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平面镜的应用,展示平面镜在多媒体中的应用案例,展示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路。 2.活动:观察潜望镜。 让化学与社会充分联系起来,体现了从数学到社会的转变。
五.课堂总结
1、班主任出示课堂练习题。
2、指导、组织中学生复习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中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4、班主任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1、中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堂练习。
2、中学生按要求复习本节学习内容。
3.中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平面镜成像试讲(二)
一、教学目标
1.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
(1) 掌握光的反射定理,能够用光的反射定理解释相关现象; (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3)应用平面镜成像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应用光反射定理推导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通过研究有关数学量的变化规律,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使中学生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平面镜成像规律图5种,以及如何改善已知与未知的关系以及求什么。 从而加深数学技能的学习。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让中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推导过程。 平面镜的成像特性是解决平面镜问题的关键。 平面镜成像是实像,中学生画图要注意用实线; 平面镜成像是指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像是直立的,与物体大小相等。
2、教学难点之一是如何厘清中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概念。 要想突破这一点,中学生必须清楚形象在化学中的确切定义,以及形象、影子、相在生活中的含义。 严格区分教学中的相似与化学中的“相似”。
3.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最重要的是掌握最简单最基本的技能。
3.教具
1.平板玻璃,两支蜡烛(一模一样),火柴,一张大白纸(8张或更大),直角三角形,笔。
2. 教学用直角三角形和直尺。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进新课程
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在中学数学中已经学过一些知识,明天再深入学习。 光的反射随处可见,平面镜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他们有什么特点?
(2)教学过程设计
1.射线和光束。
光是通过光的直线传播从光束中具体化的概念。 物体发出的光束用在光传播方向上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 光是光束的具体结果,实际上并不存在,而光束是客观存在的。 画光时要注意光传播的形式是用直线表示而不是虚线,光传播方向的箭头通常标在直线的中心部分。 光束可分为三种类型:平行光束、发散光束和会聚光束。
2、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界面时出现的现象:反射和折射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只发生反射,但与折射同时发生的必然有反射,只是反射有时很微不足道并且不考虑。 通过画图介绍入射点、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 光在通过介质时会损失能量(被吸收)。 当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处反射或折射时,也会有能量损失。
3.光的反射定理。
(1)(三线共面)。 反射光在由入射光和法线确定的平面内; (需注意因果关系) (2)(法线居中)反射光和入射光分别位于法线的一侧; (3)(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因果关系)。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能形成实像的反射,入射光有规律,反射光仍按一定规律排列。
(2)漫反射:入射光是规则的,而反射光是杂乱无章的,不能反射成实像,但每一束光都遵循光的反射定理。 漫反射是由于两种介质之间的界面不光滑和平坦造成的。 造成的。
5.平面镜成像。
演示 用尺子在白纸中央画一条直线,然后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单击直线右侧的一点 A,将平板玻璃垂直于纸放置并与在纸上画一条直线,点一根蜡烛 竖直放在A点,从A点的侧面看点着的蜡烛的像,在直线的另一边(平面玻璃)再放一根没点着的蜡烛,并顺利连接,直到未点燃的蜡烛的图像与点燃的蜡烛重合,就好像未点燃的蜡烛也在其上燃烧。 在纸上注意蜡烛未点亮的地方。 在同学们都认得清楚的前提下,把点燃的蜡烛熄灭。 请朋友讨论你看到的现象,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经光学仪器作用变成会聚光(或发散光)而产生的与原物体“相似”的像。 这里的“相似”一词与物理相似的含义不同。 物理上的相似是指对应的地方比例相同,但这里的“相似”有时在不同的对应地方有不同的比例。 比如扭曲镜中的人像,与人的形象大相径庭,但给人的感觉还是很像人。
(2)虚像:由实际光线会聚产生。 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可以显示在光幕上,有能量可以到达的地方。
(3)实像:由实光的反延长线会聚而成。 不能在光屏上显示出来,只能用耳朵直接观察。
中学生一定要非常清楚形象的概念,尤其是要分清生活中的“形象”这个概念。
A. 照片是一种东西而不是“喜欢”。 肖像和照片具有相同的含义。
B、拍照本质上是获得一张与人“相似”的照片,但不是靠笔画,而是靠成像原理。 “照片”与“看”同义。
C.“看电影”也被误解为“看电影”,小学就学过电影的概念。 但是当人们在电影院看电影时,他们想看到屏幕上的画面。 屏幕上的图片是电影(副本)图像的位置。 不可能双眼都对着投影仪看“像”。
D、“成像是客观的,观看是有限的”。 如果电影院的银幕上没有银幕,放映机放映时,复印件上的影像仍然显示在银幕上。 戴斜视眼镜的朋友听到的不是真实的物体,而是那些物体直立收缩的真实影像。
(4)平面镜成像。
A. 平面镜对光的作用只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并不改变光束的性质。 即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仍为平行光束。 发散(会聚)光束仍然是平面镜反射的发散(会聚)光束。
B、平面镜成像的是实像,在作图时用实线表示。
C.(将演示实验中的白皮书出示给中学生,画出并检测)像点和物点关于平面镜对称。
6、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控制光路。
例1 给定入射光和平面镜的位置,控制反射光。 一束光以与水平面成 40° 的角度入射。 为使光沿水平方向传播,平面镜与水平面呈____角放置。 答:20°或70°。
平面镜成像试讲(三)
“平面镜成像”是教材八年级数学第3章光现象的教学内容。 下面我从教材、教学方法、学情、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谈谈对这门课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教材的布局上看:本节是在研究光的线性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理解平面镜的成像,是对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 另外,本课学生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次探究是中学生遇到的第一次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 本次探究对整个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起到了示范作用。 本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上一章凸透镜成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这一节在前后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 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和技能目标
(1)探索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2)了解平面镜实像产生的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的成像现象。
流程与技巧
通过“平面镜成像特性”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索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平面镜物像对称性的讨论,展现平面镜中简单对称的美。
(2)使中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增强中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渴望。
(3)通过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造,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学难点是: 1.虚像的概念;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二、学术情况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中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多的现象,也是他们容易感兴趣的现象。另外,中国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具象思维的过渡期,并且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对操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使得本班探究活动的开展具有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中学生看似对平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影响,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觉得物体离物体越近越好。平面镜,物体的像越大,这是班主任讲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用品计划
中学生分组用具:玻璃盘一块、8K白纸一张、火柴一盒、等高蜡烛两根、体重秤、笔一支 班主任示范用具:火柴、蜡烛、玻璃盘、光屏、多媒体讲义。
四、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过程和技能。 教中学生怎么做比教中学生知识更重要。 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课具体方法:
班主任指导探究法、中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5、学法引导科学探究法,替代等效法 6、教学计划
(1) 新课介绍(5分钟)
播放电影《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宝玉寝室照穿衣镜的轶事。
班主任:刘姥姥把谁当亲生母亲了? 中学生:她自己。
班主任:哪个自己? 中学生:照镜子。
班主任:化学里,照刘姥姥的那面平面镜叫平面镜; 镜子外面的东西叫做“物体”; 镜子上的东西叫做“像”。 明天我们一起学习“平面镜成像”。 这就引入了主题。
(本节课,中学生们怀着好奇的心情观看了视频,第一次对着镜子体验了“刘奶奶”的有趣表演,激发了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他们避免了解释“喜欢”是什么,它是什么的困难?用视觉和直觉的理解就是“喜欢”)。
(2) 组织调查(30分钟)
本环节我将组织探索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 根据推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建立实验设计、进行实验、举一反三的顺序(时间约30分钟) 1.观察,提出问题:
中学生活动: 中学生看全身镜,观察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图像的大小和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为中学生提供视觉直观的感性知识,推测平面镜成像的特征。) 2、猜测与假设:
班主任:朋友们根据刚才的观察,猜猜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中学生可能会做出很多猜测(允许猜错),但由于课时有限,本节重点通过实验验证中学生提出的以下推测: 1. 之间的距离图像与物体等同于镜面; 2、像“近”大远“小”;图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出示教案)告诉中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会逐渐验证和借鉴其他的推测朋友提出的。然后介绍实验设备和使用方法。
3、拟定方案,设计实验;
猜测之后,就是验证推测,引导中学生拟定方案、设计实验:这是探究过程中突破难关的关键。 班主任指导中学生设计实验:
(1) 如何选择设备?
主要引导中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图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在设计中,中学生可能会很难“如何比较图像和物体的大小”。 如果是这样,我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 图像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大小吗?” 经过一番讨论,让中学生理解的关键是找一个与镜子前的物体一模一样的物体[替代物体]进行比较与图像。
(2) 如何确定图像的位置? (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根点燃的蜡烛,然后再拿一根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图像的位置,直到它看起来与图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图像的位置。
(3) 如何比较图像和物体到镜子的距离? 在每个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测量两根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个实验中两根蜡烛的位置,观察连接线与镜面的关系。
(4)引导中学生知道一个实验是巧合,不足以说明问题。 至少改变一次蜡烛的位置,再重复一次实验。 这个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学生的科学心态,避免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了必要的实验环节,使中学生出现片面的、偏全面的思维方式. (出示讲义:审核后出示设计方案) 4.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班主任指出实验要领:玻璃板必须垂直; 旁边的蜡烛和图像完全重合; 不要忘记记录物体、图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和实验数据; 实验时注意轻拿玻璃板,不要让蜡油烫伤手,实验结束后及时熄灭蜡烛。
(2)中学生实验过程中,班主任巡视观察,提供帮助,在中学生实验组中寻找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沟通评价环节的方案。
(3)班主任引导中学生观察物体图像的连线和玻璃板所在的线。 这两条相交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5. 分析与论证:小组在课堂上展示实验并交流探究结果。 这个环节是中学生自己总结的,班主任会给予适当的指导。 之后,师生共同整理查询结果:
(1) 实像
(2) 像和物体离镜子的距离相同。
(3)图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
(4)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
(3)【平面镜成像原理】(约5分钟)中学生在获得平面镜的成像特性后,自然对理解成像原理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这里安排了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论分析等教学方法,将具体化为图像来解决难点,同时进一步深化了“像物对称”的成像特性。
首先,我带领同事们用纸条模拟光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然后利用多媒体讲课,根据光的反射作图并进行动态分析,使中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反射光的反延长线相交产生的。 不是实际的光产生。
(四)课堂总结(4分钟)
1、班主任带领中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在知识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收获? 在实验探索过程中需要总结哪些经验教训?
2.班主任总结: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在。 如:光滑的桌面、平坦的海面、光滑的金属表面,它们都相当于平面镜。 他们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 (多媒体讲义配乐再现《南宁山水》画面) 湖光山色如画,其中有平面镜的巧思。
(5)布置作业(约1分钟)
1.收集平面镜在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好准备。
2.利用光在两个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利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做成万花筒或潜望镜。
(6) 黑板设计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 实像
(2) 物体大小相等;
(3) The the image and the is equal to the
(4) The line the image and the is to the
【Plane Trial 】 :
Plane 08-03
Plane 08-03
"Plane " 08-03
"Plane " case 08-19
1 Plane 08-03
Grade 2 "Plane " 08-03
3 Plane - High 1 Study Plan 08-03
Flat 08-03
plane of light 08-03
4 Plane 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