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YICAI).1力的教学设计【确定目标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例2通过实验,认识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例3通过实验,认识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2.2.4用示意图描述力。2..学情分析学生对力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益的,但是实践也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许多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特别是对力的概念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比如:1.只有活着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加力; 2.对力的作用存在片面性,如认为“球吸引人,而人不吸引地球”;3.只有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4.物体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运动等等。教学中这些现有的“经验”都会干扰学生正确概念的形成,另外初中学生相对薄弱的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也给力概念的形成带来一定的困难。3.教材分析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关键概念之一。建立力的概念是一个逐渐深化和拓展的过程,在初中阶段,要让学生先初步认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会力的作用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化对力的要素、力图的学习,分析和研究几种常见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同一直线上两种力的平衡与合成,简单机械中力的利用,压力、功和功率等;高中阶段,进一步从矢量的程度上深化力的概念。
因此此部分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概括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初中物理力的概念,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及单位。 2.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能用力的作用解释生活中一些关于力的现象。 3.通过实验和分析总结生活经验,了解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 重点: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定任务】 1.借助自学教材,分析生活实例,概括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概念的普遍意义,认识力的符号F,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意义。 2.理解力的作用。利用身边的器材、物品,设计力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的实验,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了解力的作用。3、认识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的影响;会画出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教学活动设计】评价要点教学活动教学节数第三节一、引言(2分钟)二、预学(15分钟) (一)介绍新课初中物理力的概念,将话题写在黑板上过渡:请伸出左手,用右手拍打,哪只手疼?生:两只手都疼。我们用右手拍打,为什么左手也会疼?让我们通过这节课,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二)提出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总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概念,并能正确地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透过实验及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并能用力的作用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关于力的现象。 3.透过实验及生活经验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提出自学指导过渡词: 请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P2-5页的内容,提纲挈领知识点并熟记,可查阅资料,但可独立完成。 1.力的符号是什么,单位是什么? 2.力的两种作用是什么? 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4.怎样画力的示意图? 5.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看学生对力的概念理解程度,用问题引入,激发学习兴趣,看学生能否投入学习。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根据自学指导中的题目,快速自学、快速浏览课本,完成自学测试后,会自觉合上课本进行测试。 (二)自学测试反馈 1.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举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 2.人踢球时,对球施力的物体是,同时,也受到球的作用,这个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3.小亮参加立定跳远测试,起跳时,用力向后推地面,向前移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的力,二是利用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这个事实。 4.画力的示意图的方法是,沿受力物体画一条线段,线段的端点用 表示力的方向贝语网校,用 表示力的作用点,用 表示力的大小。 5、下图画出以150N的力将小车向右水平拉的受力示意图。
2.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测试,看自己能否正确完成。 3.小组内交流,看所提出的疑惑和问题能否得到解决。 4 探索一:力的作用 1.学生可以合作交流。让学生对桌子上的惯性车、气球、橡皮泥、铅笔盒等物品施加力,观察这种力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对桌子上的惯性车、气球、橡皮泥、铅笔盒等物品施加力。让学生对惯性车、气球、橡皮泥、铅笔盒等物品施加力,并分别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观察这种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小组内交流。 结论:影响影响效果的因素有、、、。 过渡:既然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是影响效果的因素,那么我们如果要形象地描述一种力,就要把这三个要素都通过力的示意图表达出来。探索三: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一阵风吹来,小女孩赶紧抓住了即将飞走的气球。设绳子的拉力为2N,请画出气球受到拉力的示意图。 2、看小组活动是否积极有效,是否全员参与,能否准确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学生能根据三要素准确画出力的示意图。 提示: 1、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推、拉、抬、压、吸、举、排斥等作用。所以,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相互的。力把两个物体联系在一起,对于一个力,一定有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和一个接受力的物体。
力是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1)速度的变化;(2)运动方向的变化;(3)速度和方向都发生变化。例如斜向上抛出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做曲线运动,速度和方向都在变化。 提问与挑战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问题,全班讨论。 学习指导:让学生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通过活动或实验,自己观察、思考、得出结论。总之,让学生学会通过体验来学习。 结论:力的作用。 探索二:影响力的作用的因素三。课后辅导(15分钟) 流程,完成活动:51.独立完成,组内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交流,互相点评,根据题目情况每答对一题得2分,纳入小组量化。 2.选出优胜小组,纳入小组量化。 C.人不能只有一个手掌 D.力可以独立存在而不需要物体 4.一同学正向右推一个受到10N水平力的箱子,请画出箱子受力的示意图。 5.如图所示,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艘小船,发现两只小船同时向相反方向移动,这个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力的作用是。 选修题。小明在探索力的作用时,完成了下面的实验,请帮他在空白处填入实验结果。
(1)小明先将一个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在小钢球附近放置一块磁铁时,看见小钢球向磁铁方向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运动方向垂直放置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就发生了改变。从以上两个实验中,你得出的结论就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扯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这就说明了力能。 (3)游泳的人用手脚向后划水时,可以向前划水,这说明人在向后推水的时候,也会被水推着走,这个现象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关于力的基本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总结,为以后学习力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附录: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1.力的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 转场: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习案例训练题。 1.下列哪个物体接近3N()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头 C.八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 2.两名学生A、B穿着冰鞋面对面站在冰上静止不动。如果A用力推B,则结果是() A.A静止不动,B被推开 B.B受到A的力的作用,而A不受推力的作用 C.对B的推力大于对A的推力 D.A、B同时互相远离 3.俗话说:“双掌合一”,是什么意思呢() A.一只手的力量太小 B.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 IV.训练(三) 质疑与提问 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问题,全班交流 训练课(13分钟) 6 字母:F 单位:N 二、力的作用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