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力学教学的反思(上)
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讨论式教学为背景,以科学探究为主线。
1.以讨论式教学为背景:
讨论式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底板模式,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为开展实验式的探索和创造活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全班将《弹性弹簧测力计》分成三个大问题,三个大问题又分成十多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被设计成一连串从头到尾连在一起的小问题。每个问题生成后,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加以解决。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先发散后收敛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2、以科学研究为主线:
探究式教学就是把学生的知识探索过程变成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其思维过程为:“提出问题、猜测和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三个层次。
本课分为三个探索活动:
第一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弹性、塑性)。
第二:提出问题(弹簧伸长量与拉力的关系),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拉力越大,弹簧伸长量越长。)
第三次:提问(关于弹簧测力计你想知道的问题)观察(分享你的收获)进一步提问(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三次探索研究型学习过程中,高潮迭起,不仅达到了探索学习的目的,而且增加了学习兴趣,学到了很多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物理原理的兴趣。
但过程中我太过激进,没有留意学生的反应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只想破解课堂内容和考点,最后的效果并不理想。老师在教学时要记住要慢慢引导学生,慢工出细活!
弹性力学教学的反思(下)
在本课的教学中,课件采用了影片、幻灯片的形式,一开始我把它与生活联系起来,播放一些全运会的运动精彩片段,重现跳板、蹦床的场景,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一些身边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一些弹性变形后产生的现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学习兴趣。利用幻灯片展示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和图片,呈现本课的一些知识,以及课本以外的一些内容,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增加了信息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另外,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利用提供的设备自己设计实验,实验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组成部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让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体现物理教育的理念——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另外,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语言表达有些琐碎,不太严谨;在组织学生开展“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这一自主学习活动时,我发现设计得不够巧妙;另外,在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紧急情况时,我的反应不够敏捷,例如,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把气球吹爆了,我应该及时指出弹力有一个弹性极限。
弹性力学教学的反思(三)
这节课是《弹力弹簧测力计》。弹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用到弹力的地方很多。基于弹力应用的广泛,以及对力的初步认识的完备性,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增加了《认识弹力》的内容。我将教学难度设定为对弹力概念的认识,但只要求了解弹力是如何形成的,而不分析其三要素。我的突破方式是充分利用手中的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存在,从而理解弹力的概念。教学重点是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我的突破方式是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只弹簧测力计,并使用它,同时在屏幕上给出一些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的信息让学生看到,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使用,在学习中交流。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会接触到新的设备,有很多场合需要探究如何使用,所以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我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去尝试应用。在这堂课中,我不仅努力达到“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技能目标,更努力体现“让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勇于探究生活用品或新装置中的科学原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克服困难,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自带实验器材,如橡皮筋、弹簧、钢尺、海绵、橡皮泥等,我还为大家准备了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自己动手按压,感受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为了突出难度,我安排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自探索它的用法。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对弹力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也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探索性实验中,如果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比如让学生体验如何匀速拉动一个物体,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这节课的内容会更加充实。在学生测量一根头发的拉力时,我也可以简单给学生介绍一下健康头发的大致弹力。练习的设计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弹性力学教学的反思(第四部分)
“弹性力”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今后正确进行力分析的基础。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的方向,难点是确定弹力的共同方向。教材从物体明显的变形开始,再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变形”的过程,并结合实例介绍了变形、弹性变形、弹力的概念。并通过对变形的研究,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撑力、压力、绳索拉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应先让学生亲身体验,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弹力大小与变形变量大小的关系”。这种从感性认知出发,上升到理性认知,再通过实验检验和应用的研究方法非常重要。
学完本课后,有几点值得思考:
1、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前我讲授弹力时,都是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推导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虽然感觉学生听懂了,但感觉课堂上缺乏活泼性和学生参与度,教学显得单向性。
这堂课,我先进行演示,然后准备好弹簧、电线、橡皮筋、橡皮泥、纸张等让学生进行实验。学生的积极性立刻就被调动起来,忙得不可开交。他们亲身体验到各种物体受力时、去力后的变化,也乐此不疲地表达自己的收获。特别增加了男女学生之间的比赛环节,他们一个个举手踊跃,大胆发言,把弹性变形、标准变形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知识获取的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然而,在展示物体的细微变形时,只要求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产生弹性变形,并未将细微变形放大,因此学生并没有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待今后改进。
实验过程是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的过程,通过实验模拟物理知识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接受物理思维方法的教育。通过有趣、新颖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思考的欲望。本课设计了多项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自主探索实验,将原本较为抽象枯燥的思维活动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基于小课题的研究活动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情感。
2.巧妙设置问题,引导课堂深入
教师课堂提问是深化知识的重要渠道,从新课的引入到课后小结,教师都尽力设计恰当的问题,创设物理情境,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提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本次课的教学中,几个关键问题对课堂内容的展开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力的作用有哪些:弹簧的变形和橡皮泥的变形有什么区别:硬物会变形吗?如何观察桌子的微小变形?弹簧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教学设计充分注重生活的探索,积极贯彻新课程“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也充分注意从学生周围环境或社会实践活动中选取典型素材,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物理概念成为生动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很难掌控,因此本课时间的调控尤为重要,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弹性力学教学的反思(第五部分)
以前我教弹性力学的时候,课堂上都是用弹簧、橡皮泥来演示,然后推导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虽然感觉学生听懂了,但是觉得课堂缺乏活泼性和学生参与度,教学显得单向性。
这堂课,我先进行演示,然后准备好弹簧、电线、橡皮筋、橡皮泥、纸张等让学生进行实验。学生的积极性立刻就被调动起来,忙得不可开交。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发现了各种物体受力时、去力后的变化,还乐此不疲地表达自己的收获。特别增加了男女学生之间的比赛环节,他们一个个举手踊跃,大胆发言,把弹性变形、标准变形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知识获取的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然而,在展示物体的细微变形时,只要求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产生弹性变形,并未将细微变形放大,因此学生并没有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待今后改进。
弹性力学教学的反思(第六部分)
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力,对于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我们要确保学生们充分理解,提供更多的例子和训练。
在教学中,我从力的作用推导出变形,从变形推导出弹力。变形后产生弹力,能恢复的弹性变形为弹性变形,不能恢复的塑性变形为塑性变形,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都能产生弹力。弹力有推、拉、举、支撑等,只要有接触、有压缩就会产生变形,变形后就会产生弹力。生活中弹力应用的例子很多,很多都应用到生活中,比如弹簧。然后,我们探究弹簧在一定范围内的伸长量和与力的比例关系,通过实验正确理解在一定范围内,最后利用这些知识课后学习、制作弹簧测力计。通过自学,学生可以掌握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然后直接测量,发现使用中的问题并改正,从而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由于这节课的知识内容过大,在最后阶段对胡克定律的延伸部分,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正在考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节课的知识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
弹性力学教学的反思(第七部分)
《弹性力学》这节课知识量大,教材在文字描述上非常精练,并配有大量插图,内容直观感性,学生更容易接受。加之初中阶段学生对弹性力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论基础,因此将《弹性力学》这节课设计为五环节探究式学习课,采用“自学—按需解谜—解题—探索实验—总结规律—合理延伸”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理论基础部分,通过全班同学对基础知识的自学,讨论疑惑,提出问题,学生自行解决,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最终会指出解决方法,不断提高。教学中,老师准备了5个具体的生活实例,2个演示实验和1个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留学之路,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最后阶段对胡克定律的延伸中,学生对旧的方法进行了讨论,设计了新的实验探究方案,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本堂课再次进行了实验探究,精心设计了探究台微变形实验,通过演示,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探究方法,强化了创新意识。在互动探究过程中,需要两名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由于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充实、丰富多彩。
弹性力学教学的反思(第八部分)
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一些自己认为无法理解的知识,了解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我结合教材的“思考讨论”、“课外阅读”、“小实验”、“科学世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主动的探究。例如,在“蒸发”一节中,研究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三个小实验。(1)在手背上滴两滴相等的水滴,摊开一滴,看哪一滴干得快?(2)在桌面和手背上放上面积相同的水渍,看哪一滴干得快?(3)在桌面上放上大小相同的水渍,对着水渍吹气,看哪一滴干得快?然后引导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应用,并与基础较好的学生共同撰写一篇小作文。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只注重学生的课堂纪律和课后纪律,而不管学生上课听不听。经过几个月的教学,我发现课堂表现的好坏与中下等学生的表现有很大关系。因此,现在我不仅注重学生的课堂纪律,还注重课堂效率。对于中下等学生,我尽力做好他们的工作,为他们设定不同的目标,课后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现在上课,他们没有一个低头的,有的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我尽量找到这些学生回答,并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充满信心。上次考试,我教的班差生明显减少,平均成绩也提高了很多。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它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做好人,更教会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只有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找出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