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实践
文 | 叶青
介绍
目前,我国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初中物理教学也应积极适应这一潮流,推进改革,生活化教学是教师应关注的重要方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入生活元素与案例,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分析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实践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01
采矿生活材料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立足教材内容,加强对生活材料的有效挖掘与整合,同时适当拓展和延伸教材,从而积极将丰富的生活材料引入初中物理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空间,以生活材料为桥梁,加强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参与物理知识的有效探索,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以浙江版七年级物理教材中“升华与凝结”模块知识为例,升华与凝结是自然界中非常常见的现象,而且这一物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生活元素、生活案例,组织学生参与升华与凝结现象的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和理解升华与凝结是物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有机转变。
在课前导入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状态,从简单的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和水平,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显然,自然界常见的物质主要有固体、液体和气体,这几种形态之间的转化,主要看转化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接着教师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物理知识:当烈日炎炎当空,久不下雨的时候,为了解决旱灾,古代的劳动人民就会向龙王烧香祈求饶恕。当飞机从高空投下一些固体物质时,瞬间就会下起大雨。那么请大家想一想,这个固体物质是什么?它变成了什么?为什么能下雨那么快?人工降雨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教师可以结合这种生活案例来进行物理教学,这样能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发。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小组交流互动,这样能激发更多的思考火花。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升华与凝结所涉及的物理知识。
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课本中呈现的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知识相结合,加以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充分了解升华吸热、凝结放热的物理原理留学之路,以及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强化学生的物理素养。
02
创造逼真的场景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辅助教学活动的有效、顺利开展,基于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解读,积极寻求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并根据学情,牢牢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创设基于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感悟和理解,以生活的视角引导学生加强对物理知识的深入探讨,推动教学逐步顺利开展,使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以浙教版七年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模块为例,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当前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课题,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优化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物理教学,使抽象的物理知识生动形象、直观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在课前导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上海滩》音频主题曲,创设声音情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生活中其他乐器或物体发出的声音,让学生充分感知我们身边的各种声音,切入声音教学,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了解声源的概念,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演示视频,给学生带来直观、生动、活泼的情境体验和感悟。演示情境如下:把一个小电铃放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里,接通电源,电铃就能发出声音。然后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学生仔细观察、聆听玻璃罩内的电铃发出的声音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再向玻璃罩内重新注入空气,进一步探究声音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对演示视频的观察和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离不开空气这个介质,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站在课桌的两端,让同伴用手指轻轻敲击课桌,仔细聆听,看能否听到敲击的声音。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耳朵里塞上棉球,塞住耳朵,将一只耳朵贴近桌子聆听。重复这一实验步骤,判断是否还能听到敲击的声音。教师还可以将两块铁块放入玻璃水缸中,相互敲击,让学生判断能否听到敲击的声音,能否听到碰撞的声音。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探究活动,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系列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生活化情境,开展丰富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声音相关知识的探究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物理原理。
03
提出日常生活问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只有不断思考、探究、学习,才能获得新的成长、发展和提高。物理课上,教师要善于上课提问,用生活化的问题进行教学,在问题的启发下,引导学生点燃物理探究的火花,积极参与互动交流,逐步促进学习、探究物理思维的历程和深度,促进物理思维的有效发散,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和开放性,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参与物理探究活动,掌握物理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加强物理知识的内化、吸收和迁移,从而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有效发展。
以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电能》模块知识为例初中物理教学感悟,物理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达到认知层面。电是现代生活中最密切相关的东西,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导论中介绍生活中各种形式的能源,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互动探究过程中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各种能源的理解。例如,学生主动回答:电能、水能、风能、热能、化学能、太阳能、动能等。然后教师可以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活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电的主要来源有哪些?电在生活、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有哪些?在本次教学环节中,教师以情境为依据,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电。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拓展学习的深度。
在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对电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生活探究小组,对生活中不同电器的能量转换进行思考和研究,了解电风扇、电饭煲、电脑、洗衣机等电器在运行过程中,电能所起的作用以及所实现的能量转换。学生进行逐步的讨论,在互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电能及其作用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很多物理现象和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到电能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电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04
进行生命实验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然而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中,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物理实验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大大降低了整体的教学效果,也使得学生的物理素养难以多维度、多层次地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教育的主攻点。
基于此,教师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联系生活元素,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形成对抽象物理知识的具体建构,充分认识物理实验现象初中物理教学感悟,通过物理实验探索的全过程,接近物理的本质,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新的飞跃和突破。同时,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系统建构,在处理生活问题时能够有效运用。通过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物理素养。
以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知识模块为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所需的物品、材料、仪器,组织学生分组、分小组、开展合作研究,分组设计实验方案。首先,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学生可以选择相关设备,然后设计、使用电路图,并理清整个实验的思路,设计实验方案,再通过实验操作,将实验得到的数据填入实验表中。在R为常数的条件下,明确电流与电压的相关性,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条件下,导体中的电流与该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对于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同学们可以以电压恒定的情况为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加强实验数据的收集,然后根据实验数据明确电压恒定时,电阻与电流的关系,下图为反比关系。
通过多次的实验探索,让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各种活动,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加强对这些知识的整合和运用,有机地建构和转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作者叶青,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第二中学教师
(原载于2023年第36期《华夏教师》,本刊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