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中之后,由于物理定义、概念、定律、现象、公式数量庞大,描述繁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多样,科目繁多,如果再靠机械记忆为主的初中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会发现网校头条,挂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那么如何利用一个暑假把高中物理学好呢?我们先从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说起吧!
1. 内容方面
初中主要学了力(浮力、杠杆、滑轮等)、热(内能、物理状态变化等)、电、光(光学现象、透镜成像等)四部分初中物理简单吗,原子物理几乎没怎么学。
进入高中之后,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学等都要重新学习,将初中原有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延伸。
力:初中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二力平衡、浮力、杠杆、滑轮等,高中之后几乎不学习浮力、杠杆、滑轮等,重点还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多力平衡等。
热科学:初中学习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有简单的了解,但是高中之后,我们需要对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什么是分子势能?分子势能是如何产生的?
电学:我们在高中学习了更多的电学知识,初中学习了奥斯特的实验,包括电磁感应现象。进入高中之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对电磁感应现象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计算,对电场的抽象和现实实质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光:新增了很多内容,初中阶段学习简单的光现象,高中阶段学习更复杂的光的本质探索。
所以很明显从内容上来说,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的内容要丰富得多,从深度和广度来说也远远高于初中物理。
2.从知识角度
从直观到抽象
物体 - 点质量
初中物理很直观,比如把一个球推入水中,浮起来了,说明有浮力,也就是浮力大于重力。如果看到球转了,说明力的作用导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很直观的现象。
高中以后,我们需要抽象思维,细化物理模型。我们经常把物体看作粒子,不管它的形状和大小,这很抽象。例如,我们把太阳看作一个点初中物理简单吗,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大量计算。这就是基于模型的思维。
高中大量的知识和章节都涉及到基于模型的思维,高考更是考验基于模型的思维:提炼模型,建立模型,然后在这个模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你看似从未见过的问题。
从简单到复杂
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这些东西一方面需要学生去观察、思考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逐渐培养相关的抽象思维能力。
从标量到矢量
算术运算(加减) - 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定律)
其实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很多向量,只是我们没提而已。比如力就是一个典型的向量。向量的运算可不只是初中学过的同方向加法和反方向减法。因为有时候它们既不是同方向的,也不是反方向的,这时候我们要用平行四边形定律来计算,也就是无形中加法几何运算,这就需要更宽广的思路。
从简单到严格、从定性到定量
同学们对动能实验应该特别熟悉,但是初中我们并没有学过动能的表达方式,我们只需要知道动能与质量、速度有关,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即可。
但到了高中,会给出动能的表达式,并涉及到一系列的计算,这是一个由简单到严谨的递进过程,也是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考验。
在初中,我们只需要知道滑动摩擦与法向压力、粗糙度有关,接触到的更多的是地面滑动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初中理解的滑动摩擦其实很肤浅。然而在高中,给出了滑动摩擦的定量计算公式,更加严谨。
然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力的分析来计算压力了。如果我们知道接触面的粗糙度,我们就可以计算滑动摩擦力了。我们可以定量地计算滑动摩擦力,而不是用弹簧把一个木块水平地、匀速地拉来测量摩擦力。这就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
3.学习方法需要调整
提前了解高中物理知识
力学是高中物理中最难的一门学科,但是现行的教科书却把力学放在了高一,无形中增加了学习难度。
力学所体现的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技巧以及一些重点知识点:力的分析、运动的分析、能量的分析等,贯穿了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也是高考的重点,占分数的比重非常高。
因此高中物理第一学期的学习决定了高中物理学习的成败。
有很多学生在初中时物理成绩很好,但是进入高中之后却发现不及格成为了常态。
所以这个暑假如果大家能在知识储备上领先别人一步,学习一些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和章节,就能比别人有一个更好的起步,不至于进入高中后就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