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简介:《别把静电当成电》 师:生活中离不开电,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没有电会很不方便。我们都熟悉通过电线、电池获得的电。那么还有一种让物体带电的方法,你注意到了吗?我们来看一小段视频 生:看视频举一个生活中摩擦带电的例子 师:视频里的小男孩是怎么给自己带电的?你在生活中见过摩擦带电的现象吗?谁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经验? 生:实例实验:通过摩擦让物体带电 学生实验 师:学生们列举了很多摩擦带电的例子,现在请大家利用身边的物体,通过摩擦让物体带电,看看谁的实验现象更明显 生:实验(二)分析 实验:带电体的性质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师:什么现象说明橡皮棒(玻璃棒)带电? 生:吸引小纸片 师:有没有吸引其他物体的群体? 生:吸引泡沫塑料,向下, 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个物体带电,它就能吸引轻而小的物体。如果一个物体能吸引小而轻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带电了。 (三)实验介绍:避免静电带来的危害 师:刚才有一组同学在实验中发现,金属摩擦之后不能带电。我们请这组同学演示一下。 生:展示(金属小刀) 师:我们再回忆一下刚才我们的实验,比如塑料尺、气球等不导电的物体,我们的实验是成功的,但是金属是导电的,摩擦之后不能吸引小而轻的物体。摩擦不能给金属带电,这是真的吗? 老师演示。
(凸透镜金属棒) 老师:摩擦后的金属不是不带电的,而是电荷被人体传导走了。所以如果摩擦起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我们可以把它传导走。比如地毯,人走在上面,摩擦使地毯带电,而带电的地毯容易吸引灰尘,所以地毯很快就会变脏。所以我们可以在地毯里织一些金属丝,把电荷传导走。再比如加油站里有挥发性的汽油,摩擦起电容易引起火灾,那该怎么办呢?传导走!油罐车,轮胎与地面摩擦,容易着火,怎么办呢?在车后面加根铁链,传导走!面粉厂,磨面粉的时候,容易发生摩擦起电,在密闭空间里,电荷不断积累,容易引起爆炸,那该怎么办呢?传导走! 空气加湿,湿度增大,它就可以成为导体,把电荷导走。所以物理不只是试卷上的ABCD,它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只有掌握科学知识,我们才能开发世界,发明更多对我们生活有益的东西,同时还能减少摩擦起电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实验介绍:摩擦起电的本质。1、师:刚才实验中,有的同学选择了互相摩擦的物体,这些物体是可以带电的,但是效果不好,当然他摩擦的次数足够了,也没有用手去碰摩擦端,把电荷导走。我们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我们穿某件衣服时,有的容易被摩擦带电,有的则不会,为什么物体摩擦带电的效果会有所不同呢?这就涉及到摩擦起电的本质。
摩擦刚开始时是不会产生电荷的。我们都知道,组成物质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对电子的吸附能力是不同的,吸附能力强的物体在摩擦过程中就会抢夺电子,这样它的电子所带的电荷就大于原子核的电荷,从而表现出电性质。所以,摩擦起电的本质就是电子的转移。如果一个吸引电子能力特别强的物体去摩擦一个吸引电子能力特别弱的物体,这种现象就会比较明显初中物理摩擦起电,而如果两个能力差不多的物体相互摩擦,这种现象就比较不明显了。老师给大家一个参考术语:带电序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资料继续学习。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摩擦起电的本质(一)实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老师:刚才的体验中,带电体可以吸引羽毛、纸屑、水流等,所以这些轻而小的物体是不带电的。 那么两个带电体相遇会发生怎样的传奇呢?请大家稍后自行探索。实验前,老师给了几点提示。第一,两个同学要同时摩擦物体,避免摩擦第二个物体时,第一个物体上的电荷被空气导走。第二,两个物体摩擦完后,把其中一个物体挂在铁架的钩子上,把另一个物体靠近,观察现象。悬挂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摩擦。第三,悬挂时不要用手触摸摩擦端,避免手把电荷导走。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请大家开始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分析 实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出示实验报告,学生分析实验结论 (三)实验:测试气球所带电荷——电荷的种类 老师:如果用皮毛摩擦气球,气球所带的电荷和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会一样吗? 检验假设的最好方法就是实验,请验证你的假设。 学生实验、回答 老师: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自然界中的电荷只有两种,如果它吸引橡胶棒,也就是带的电荷和橡胶棒不一样,那它一定会排斥玻璃棒;如果它吸引玻璃棒,那它一定会排斥橡胶棒。因此,科学家把被皮毛摩擦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命名为负电荷,把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命名为正电荷。 (四)实验介绍 老师:能否结合摩擦起电的本质,从理论上分析一下为什么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呢?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和橡皮棒摩擦的皮毛带电吗?它带的是什么电荷?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 实验测试、介绍 验电器 课堂总结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小学时就接触过摩擦起电的内容,但不能对正负电荷与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作出科学的描述,对摩擦起电的本质认识较浅。八年级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好学、活跃、想象力丰富,乐于炫耀。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信息储备,心理开放,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控制和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效果分析 1、通过本课的学习留学之路,90%以上的学生能准确复述知识点 2、全班同学能积极参与课堂实验,掌握探究方法 3、在课后练习中,85%的学生能达到95分。
无一不及格。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教材此节为上海科技版九年级第13章第一节,本章介绍了摩擦起电、电路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以及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础,此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学好此节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电学部分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积累;本课内容在安排上真正体现了课程“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通过探究、分析、归纳,认识静电、预防静电、利用静电。因此,本课无论从知识学习还是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来说,都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及带电物体的性质 2.认识电荷的种类及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了解验电器及其作用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身边已有的物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总结、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C.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了解静电的应用和危害,培养大家勤于观察、思考的科学态度 考核与练习 知识点 1.摩擦起电现象 1.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的一声响,这是由于脱毛衣时带电引起的。 ( ) 2、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摩擦起电现象? 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纸屑时,纸屑被吸起。 B.干燥的冬季脱毛衣时,能听到轻微的噼里啪啦的响声。 C.擦黑板时,粉笔灰飞扬,到处落下。 D.穿化纤裤子行走时,裤腿往往容易被灰尘吸附。 知识点2 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 ) 3、关于摩擦起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 B.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丝绸带正电。 C.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负电。 D.两根铁棒相互摩擦后,两根铁棒都带正电。 知识点3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定律( ) 4.当一根经丝绸摩擦的玻璃棒靠近两个轻物体A、B时,A被排斥,B被吸引。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 A.A带正电,B带负电 B.A带负电,B带正电 C.A带负电,B不带电或带正电 D.A带正电,B不带电或带负电 知识点4 摩擦起电的本质 5.摩擦起电的本质是 知识点5 验电器的原理与作用( ) 6.用涂有毛皮的橡皮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开路,指示 A.两片金属箔都带正电 B.两片金属箔都带负电 C.一片金属箔带正电,另一片带负电 D.无法确定 课后反思 1.教学中我觉得好的地方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课开始时就以实验的形式引入话题,增加了学生的了解兴趣。 教师可以提出探索性问题,激发学生自己做实验验证的积极性。(2)让学生充分准备。中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摩擦起电的内容,但对正负电荷、电荷与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还不能给出科学的描述,对摩擦起电的本质认识很浅薄。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设计让学生充分实验,然后给出科学的描述。(3)深入分析实验,从实验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并进一步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肯做事的科学态度。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给予他们独立思考和实验的空间,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使学生在操作后尽快获得更直接的知识和掌握相应的技能。
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班级、小组等多种形式开展实验、讨论、报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动手经验去获得真理和结果。 3.值得讨论的问题 (1)时间的合理安排。这门课的实验很多,实验耗时较长。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常常导致有的小组完成了实验,有的小组失败了,需要重新做。时间差较大,使得先完成的小组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导致课后老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 (2)课堂气氛过于活跃。由于这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我想这可能和老师的安排以及学生平时做实验较少,动手能力较差有关。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老师需要从各方面考虑更多的细节,不仅包括课程步骤的设计,还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分析 1.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尽量对问题的原因作出猜测。 2.对探究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假设。 3.认识到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理解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例1?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观察”属于体验目标动作动词。从动作动词的层次上看,观察属于体验目标的“体验”层次。
具体来说,摩擦起电就是物体通过摩擦带电的过程。带电体可以吸引轻的、小的物体,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围绕原子核不停地运动。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由于电子的转移,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结合能力不同,电子结合能力弱的物体在摩擦过程中容易失去电子,使物体因电子不足而带正电;电子结合能力强的物体则会获得电子,电子过剩而带负电。“探索并理解同性电荷相斥初中物理摩擦起电,异性电荷相吸。”“探索”属于体验目标动作动词。从动作动词层级来看,探索属于体验目标中的“体验”层级。另一个动作动词“理解”属于认知目标动作动词。 从动作动词层面看,理解属于认知目标中的“理解”层面。通过实验研究,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带电的电荷有两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同性质的电荷称为正电荷,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同性质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可以推断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吸引。应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解释现象,可以加深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验电器就是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种应用,它利用了同性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验电器可以测试物体是否带电,可以粗略地比较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但不能直接知道物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例一: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摩擦起电是静电的一种现象,通过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以对摩擦起电有更深刻的认识。生活中,干燥的天气会使人的衣服产生静电,机器运转时也会产生静电,甚至打雷闪电都是由云层间的静电放电引起的。静电现象在生活中有利有弊,例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都是利用了静电现象;静电有时会给生活带来不便,静电会损坏电子元件,易燃易爆品会造成危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