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 关于教材
本部分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五章第二节。在学生对透镜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透镜,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为进一步深入了解透镜及其工作原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镜片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流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索的过程,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模拟制作和使用相机,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并在日常生活中享受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原理的乐趣。
【教学重点】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构造、成像原理及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简述凸透镜所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点
2. 学习情况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成长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对操作兴趣浓厚,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学生刚接触物理,缺乏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通过学生身边的事物、现象引入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
3. 教学
本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等,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实验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方式上,学生积极主动地提供自己的想法,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智慧初中物理模型图片,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 谈谈教学过程
第一步:介绍新课程
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图片,了解圣火采集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体育赛事圣火采集的常见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第七届残奥会凸透镜采集圣火的图片,引入主题。
第二节 新课程教学
学生研究 1:相机成像
1. 多媒体展示相机的结构并探讨:
(1)镜头、对焦环、光圈环、快门、闪光灯的位置和功能。
(2)相机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性。
2. 小组活动:根据课本内容和投影幕布,制作模型相机,分组完成活动。请制作者分组展示作品,并评选出全班最佳相机;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组评估,找出不足之处和优点,提出改进建议。教师鼓励创造性发现。
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了摄像机的工作原理,强调了光的路径、物距、像距以及物体和图像的大小、朝向等。
老师过渡:通过凸透镜,可以将很大范围的景物缩小到一小块胶片上。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能不能用来把一小块胶片上的景物放大呢?
学生研究 2:投影仪成像
教师示范如何利用凸透镜使灯丝变大,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凸透镜的成像特性可以做什么?接着多媒体呈现投影仪的构造,探究投影仪的构造是怎样的?各起什么作用?教师强调平面镜和螺旋透镜的作用。引导学生猜想:把幻灯片“F”放在投影仪的舞台上,投影仪的大小会是多少,是正片还是负片?
教师将投影机上的平面镜取下,将幻灯片“F”放在舞台上,调整镜头(学生可操作),在天花板上得到幻灯片上图案的清晰图像。观察图像的方位、大小,比较图像与物体的距离物理资源网,图像与物体是在镜头的同侧还是不同侧。然后安装平面镜,观察图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机的工作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反方位、物距与像距等。
学生研究 3:放大镜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把玻璃杯放在书上,观察笔迹的大小,再在玻璃杯上滴水,观察笔迹的大小,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图像的特点,探究为什么水滴能使笔迹变大。
学生拿起桌上的放大镜,一边观察一边讨论以下问题:
(1)拿起桌上的放大镜,观察书上的文字。观察书上的文字是否总是以放大的、直立的图像出现。什么时候会出现放大的现象?描述图像的特点。
(2)怎样调整放大镜的位置,使图像变大?
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放大镜成像的原理,强调光路图、物体像的大小、物体像的正反面、图像的真实感。
学生探索 4:实像与虚像
多媒体展示凸透镜定律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组织学生探究:实像与虚像有什么区别,它们有什么特点?根据提示,小组分析实像与虚像的特点。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2)是否能被光屏接收;(3)是否能用眼睛看到;(4)凸透镜成像时,实像与虚像分别在透镜的同一侧,但在物体的不同侧。
学生总结凸透镜的成像特性、实像与虚像的特点,教师进行指导与评价。
第三阶段:巩固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第四步:作业设计
作业一:课后练习。
作业二: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镜头,各自的成像特点是什么。
5.黑板设计
生活中的镜头
1.相机倒置、缩小、实像(物距大于像距)
2.倒置投影仪,放大,实像(像距大于物距)
3.放大镜直立、放大、虚像
4.实像与虚像:实像为倒立初中物理模型图片,虚像为正立
完成今天面试培训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