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
●叶四芳
封面人物王仁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还要注重融入物理科学的新成果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文明融入课程,更要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欲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因此,物理教学应注重让学生体验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体验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初中物理教学评价设计,使学生全面发展。方式。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应用自主地发现相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 问题,研究问题,探索问题过程的个人经历,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 它是与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渗透到各种教学和各种活动中。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回归。 这是教师尊重学生、赋予学生学习主动权的重要方式。 它可以有效改变传统“接受性学习”中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并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
1.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式学与教模式
1、物理概念探索性学习:创设生活情境→体验物理概念→归纳总结本质→拓展延伸。
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概念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由于概念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掌握概念并不容易。 过去,教学方法通常是直接教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 这种掌握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失去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实际意义。 也违背了新课程物理所倡导的“物质生命、物质生命”的基本理念。 因此,概念教学应采用多种探究方法,如:“速度”概念的探究学习。 通过学生的个人设计、测量、比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与热情,自主参与中思维活跃,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进一步强化对速度概念的理解,从单方面认识速度是指单位时间行驶的距离到多角度理解速度,让学生认识速度速度的比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同样的距离比时间快,时间少的速度快,时间多的速度慢; 而同样的时间与距离相比,距离越远,速度越快,反之,速度越慢。 越近的速度越慢。 比传统的概念教学方法要好得多,学生可以对速度有更深入的了解。 根据概念的性质,所使用的方法并不完全相同。 目的只是通过探索活动使概念更加生动、清晰。
2、实验探究学习: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或构建数学模型)→进行实验(或理论推导)→分析论证→评价交流。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部分组成。 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活动,是研究的基础。 在课外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对操作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自己多做实验。 利用这种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活动,充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及身边现有的实验设备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例如,在“沸腾”的探究性学习中,水的沸腾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水的沸腾并不陌生。 作为一门实验课,学生们愿意接受和参与,可以看出学生对水沸腾的现象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尤其是通过实验,学生对沸腾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物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实验中存在错误,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增强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对沸腾现象的描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比如电阻测量方法的研究:学生已经在实验室用伏安法测量了电阻。 实验设备和实验步骤都比较清晰。 但如果某些设备有限,或者补充某些设备,学生可以动动脑筋去做。 完整的、在给定设备中的设计。 从学生设计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两种:①用电流表间接测量电阻,②用电压表间接测量电阻。 这次在有限设备下的实验充分体现了他们积极的思维和主动的动手能力。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3、探索性学习推导规则原理: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或构建数学模型)→进行实验(或理论推导)→分析论证→评价交流。
规律和原理的探索是根据物理规律和原理等,先设置情境初中物理教学评价设计,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猜测,然后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或构建数学模型,做出充分运用数学知识从理论上推导出规律和原理)来确认猜想是否正确。 在教学“探索哪些因素与浮力大小有关”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 学生在实验中使用简单的实验设备,从简单的物理生活情境(物体的浮沉)开始,到提出问题、猜测,再到实验的设计、操作、交流,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学生们对活动充满了兴趣。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在课后进一步讨论,提出了许多个人意见。 在《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很容易发现此类问题(如夏天洗的衣服比冬天的衣服需要先晾干;衣服放在冰箱里)。衣服应先晒干再置于阴凉处)。 衣服先放在通风处晾干; 冬天放在通风处的衣服比不通风处的衣服更早干等等)。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猜想和假设,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的速度就越快。” 液体蒸发得越快;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空气在液体表面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这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个知识点。但是我们到这里就停了下来,我们觉得失去了一个探索和学习的好机会,所以我们得出上述结论后,学生们陆续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差异,逐步确定了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和表面积大小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含水量的差异是得出错误结论的根本原因,本质上,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的速度就越快,但由于棉袄中的含水量比手帕中的含水量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相同的温度、相同的气流速度、相同的表面积,棉袄内的水分会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全部蒸发,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逐步加深对问题的讨论,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引导学生一一讨论影响蒸发速度的三个因素。 使学生认识到:(1)要直观、快速地比较液体蒸发的速度,两个物体的含水量必须相同且含水量必须较少。 (2)在讨论影响蒸发速度的三个因素时,必须使其余两个因素相同。 通过以上讨论,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多因素影响的物理量变化相关问题中的作用,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学习了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利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封面人物曾石
2、初中物理后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模式─实践探究
实践探究是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出新问题,通过调查、实验、生产、创造等方式解决新问题的探究方式。我们根据课外“探索性学习”的特点,采用实践探究的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模式:
1.小型实验探究:学生选择课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估。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自己找设备进行一些实验研究,不仅可以缩短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也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科学的现实。 感受科学、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做好科学研究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实验中使用的方法。
例如,在“水果(或蔬菜)电池”探索活动中,老师没有为学生提供太多的实验设备。 大部分同学充分利用身边现有的生活资源,积极开展探索活动,获得了我们常吃的水果和蔬菜。 这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蔬菜可以发电; 连我们都感到惊讶:在一组实验中,也对醋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醋可以发电。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电,但足以说明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学生熟悉探究的一般过程,注重探究过程中自变量的控制,注重得出结论后对实验过程的评价,并有一种反射。
2、制作研究: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动手制作→评价沟通。
小制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产探究是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物理问题,并通过学生的生产来解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评价能力。
例如,自制滑动变阻器,通过滑动变阻器的小制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交流中,老师了解到,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学生们必须选择哪种材料更好,更容易体现灯泡的亮度。 他们都仔细地讨论、思考,并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为了凸显自己组制作的独特性,一位同学花了很多时间寻找可变电阻的材料,最终采用了表带作为滑动可变电阻的主要材料。 在班里的交流中,他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制作完成后,学生们并没有完全放弃实验。 有的学生还利用自制的滑动变阻器来探究电阻对温度的影响。 当一名学生制作一个滑动变阻器的小制作时,他的个人探索过程在课下还没有结束。 相反,他在课后积极探索其他因素的影响:调整自制滑动变阻器所连接的电阻的阻值,使小灯泡恰到好处。 天有点亮,他用火加热笔芯,发现小灯泡不亮。 他做了很多这样的实验,证实了笔芯的电阻也与温度有关。
封面人物张长治
课堂内外的学习模式使得探究性学习在物理教育教学中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保持了学生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许多学生始终有一种探究学习的感觉。活动过程中的兴奋。 、满足感,激发学生提问和探究的兴趣。 我们感觉很多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物理这门学科。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现个人特点,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各种探究活动,显着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参与性。 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发展,使得小制作、小论文等以往难以开展的活动成为可能。 现在他们已经增加并且变得更加富有。
(单位:隆昌县黄家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