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定理揭示了冲量与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1.应用动量定理的两类简单问题
(1) 用I=Δp求变力的冲量和平均力。
当物体受到变力作用时,变力的冲量不能直接用I=Ft计算。
(2) 用Δp=Ft求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作曲线运动的动量变化。
在曲线运动中,作用力是恒定的力。 可以求出恒力的冲量,相当于动量的变化。
2.使用动量定理时的注意事项
(1) 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问题也可以用动量定理解决。 该问题不涉及加速度和位移,使用动量定理更容易解决。
(2) 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是向量形式。 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的方向、动量和动量的变化。 式中F为物体或系统所受的合力。
3.动量定理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应用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安培力往往是变力,动量定理可以用来求解运动过程中的时间、位移、速度等物理量。
视频教程:
实践:
1. 两个球向对方移动并正面碰撞。 碰撞后,两个球都静止不动。 因此,可以得出碰撞前 ()
A.两球质量相等
B.两球的速度相同
C、两球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相等
D. 由以上不能得出结论
2.关于“探索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要求要求碰撞一般是一维的。
B.实验中的不变量是系统中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之和
C.只要找到一种情况的不变量,结论也适用于其他情况。
D.通过有限次数的实验发现的不变量是偶然的,结论仍需实践检验。
3. 利用气垫导轨探索碰撞中的不变量时,不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
A.滑块质量 B.遮光时间
C。 光栅宽度 D.光栅高度
4. 使用点计时器做“探索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时,下列哪些操作是正确的? ()
A.在两辆相互作用的汽车上,一辆装有撞针,另一辆装有橡皮泥,以改变两辆汽车的质量。
B.在互相作用的两辆汽车上,一辆装有撞针,另一辆装有橡皮泥,以便在碰撞后粘在一起。
C. 释放小车时,让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D、先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然后打开打点定时器的电源。
5、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安装滑槽轨道时,滑槽端点切线应保持水平。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 )
A.入射球获得更大的速度
B、中心碰撞后,来球和击球的速度是水平的。
C. 入射球与被击球碰撞时没有动能损失。
D. 击球和击球被击中后都可以从同一高度飞出。
6. 在做“动量守恒定律验证”实验时,入射球a的质量为m1,击中球b的质量为m2,每个球的落地点如图所示。 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好使用与入射球和击球相同尺寸和质量的小球。
B. 每次,入射球必须从滑道上的不同位置滚落。
C。 待验证的表达式为 m1·ON=m1·OM+m2·OP
D. 待验证的表达式为 m1·OP=m1·OM+m2·ON
7. 在探索碰撞中的不变量时,使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仪器按要求安装完毕后,开始实验。 第一次将触碰的球单独放置,第二次将触碰的球直接以一定角度静止。 在槽口末端的水平部分,在白纸上记录重物的位置和每个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为O、A、B、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一个和第二个入射球的落点依次为 A 和 B。
B. 第一个和第二个入球的落点分别为 C 和 B。
C.第二个事件球和被触碰的球同时落地
D.第二个入球和被触球不会同时落地。
课件:
课程计划:
话题
1.3 科学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教科书
章节
鲁克版选修必修课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
课程类型
新课程教学
教
时间
教
地方
教
材料
观点
分析
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 动量守恒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气垫导轨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在本节中,他们还利用小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教材内容分析:
本部分教材主要利用小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内容。 详细介绍了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原理与设计、实验步骤、数据分析、实验结论,最后安排了讨论。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提高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论证能力。
学习
感情
观点
分析
兴趣特点:
本节是一门实验探究课程,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 高中生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对本课程有强烈的好奇心。
知识和能力基础:
学生已经了解了动量守恒定律,并且应该能够轻松地进行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 而且动量守恒定律的公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了解这个实验的原理。
认知困难: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很多动量守恒定律的公式,必须注意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
教
学习
头
标记
知识和技能:
用小球碰撞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流程及方法:
了解将难以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更容易测量的物理量的实验设计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验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他们体验严谨、认真的实验过程。
重的
观点
和
灾难
观点
关键点:
了解通过小球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困难:
找到 P、M、N 三个点,并测量它们到 O 点的距离。
教
学习
正方形
法律
实验法、教学法、讨论法
教
学习
使用
工具
多媒体教室、小球碰撞实验所需仪器
教学流程
教学
关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计划
知识回顾
课前带领学生复习上节所学的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回顾上一节。
本节是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 课前复习一下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有帮助的。
新课程介绍
上节课,我们通过气垫轨道实验研究了动量守恒定律。 今天我们就通过小球的碰撞实验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了解本课的大致内容。
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教学
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先介绍实验的基本知识,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原理与设计、实验步骤、数据分析、实验结论等。
目的
(1)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2)理解将难以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易于测量的物理量的实验设计思想。
真正危险的设备
溜槽轨道、等半径钢球和玻璃球、白纸、复写纸、小铅锤、天平(带砝码)、毫米尺、指南针。
实验原理与设计
群众是
和
两个小球A、B正面相撞。 设球A碰撞前的速度为
球B处于静止状态,碰撞后的速度为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应有:
。
可采用“探究平抛运动特性”实验中测量平抛初速度的方法,实验装置设计如图1-27所示。
让A球从同一位置释放,测量A球在没有碰撞的情况下飞行的水平距离。
,然后测量球 A 和 B 碰撞后分别飞行的水平距离。
如图1-28所示,只要验证一下
,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说明原因。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两个球的质量。
(2)将滑槽固定在工作台边缘并使其端部水平。 将白纸和复写纸铺在地板上,用小铅锤将滑槽末端在纸上的投影标记为 O 点。
(3)首先,将球A从滑槽C点的静止位置释放出来,落在复印纸上。 重复此操作多次。
(4) 将 B 球放在槽口末端,在 C 点将 A 球从静止处释放,击打 B 球,两个球就会落到复印纸上。 重复此操作多次。
(5)取下白纸,用圆规找出滴点P点、M点、N点的平均位置,并用刻度尺测量。
,
。
(6) 改变C点位置,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数据分析
将测量数据记录在您设计的表格中,分析数据并形成结论。
实验结果
写出实验结论。
了解本次实验的内容,为后续的动手实验做好准备。
介绍实验内容,方便学生动手实验。
新课程教学
强调:
1、溜槽末端切线必须水平;
2、球每次下滑时,必须从同一高度静止开始;
3、保证球心相互碰撞,且球心处于同一高度或同一水平线上;
4、用圆规为小球的多个落地点画一个尽可能小的圆,将小球的所有落地点围起来。 小圆圈的中心是小球的平均落地点;
5.入射球的质量
,以及被触摸的球的质量
大小关系为
;
6、实验过程中,实验台、滑槽、记录纸的位置应始终保持不变。
实验过程中认真听取老师提出的问题。
强调预防措施,帮助学生进行实验。
新课程教学
设计实验表格,方便学生实验室数据记录。
根据表记录数据。
实验探索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监督和帮助。
如果没有实验条件,则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实验过程。
进行实验并确保安全。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进行监督。
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测得的数据
使用公式
,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整理一下本次实验的实验结果。
用实验数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误差分析
实验中发现,碰撞后系统水平方向的总动量不等于碰撞前系统水平方向的总动量。 错误主要来自于:
1、很难实现准确的正面碰撞,误差会比较大;
2、如果滑槽末端不水平,则无法实现准确的水平投掷运动,从而出现误差;
3.0、P、M、N点定位不准确,测量和绘图存在偏差。
分析错误原因。
分析碰撞后系统总水平动量不等于碰撞前系统总水平动量的原因。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并安排学生完成:
1.为本次实验写一份实验报告
2.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完成作业。
通过课后作业,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版式设计
1.3 科学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 实验目的 4. 实验步骤
2. 实验设备 5. 数据分析
3 实验原理与设计 6 实验结论
高中生预习+教师备课材料:
测试点
考点汇总+课件+教案+试卷)
图片、文字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当之处,将在告知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