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万古长河: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文章指南
新疆的绵山以其悬崖峭壁而闻名于世,更以“三教堂”闻名于世。 在那里,道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儒家孔子、道教鼻祖老娘三尊塑像共居一殿。 无独有偶,在中国也有一些民间信仰将三教合二为一。 为什么这种现象出现在中国,却从既定宗教转为世俗信仰? 作者从中国宗教的历史变迁入手,强调儒道思想不仅包含着追赶超越的想象,更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设计方法。 这条路,几家并驾齐驱,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融合,从而产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三教融合现象。
关于作者
徐倬云,香港中央研究院教授
杨庆坤先生在谈到中国人的宗教时,把制度性的宗教放在一边。 虽然在这方面,近代中国近百年来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制度宗教的世俗化。 当你不得不寻求解脱时,只有两种方法可以寻求解脱:或者想象一个和平与幸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不会有世界上的痛苦; 或回归反省,修身养性,求安身立命。 后者是在外面生活,前者是在里面修身。 中国道家更注重前者,但他们也希望修身养性,安身立命,建设一个更正派的世界。 儒家毕竟是哲学。 其他方式,在华夏文化圈中,是以佛道教为主流的各种教派。
魏晋时期,中国其实就有类似制度宗教的团体。 战国法家,其道德哲学的一部分应该是道家的血脉之一。 但是,法家本身就有“天”的信仰,有“鬼”的认知,有“巨人”的领袖。 他们有纪律和组织。 法家讲“智鬼”,虽然不仅包括狂战,也包括一切神通,但法家并没有更多地发挥这方面的作用。 所以,虽然我们看到的“明归”部分只提到了伤员的模样,但不知道这种模样是报应的结果,还是惊魂未定的威胁? 明代法家的学术分类包括道家。 因此,虽然法家在清代逐渐消亡,但其典籍只是在后世的道家藏书中重新发现。 法家的产生与消亡,只能说是中国本土制度宗教的早亡与中断。
包括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在内的中国文化界,仍然以道教为主要思想体系,所以无论佛道教如何兴盛,道教的主流地位仍未得到证实。 儒家本身不是宗教,但也有深厚的宗教情怀:慎终求远,赏赐功德,都是微妙的情愫。 我们就拿文天祥的《义歌》来说吧。 他把这些历史榜样视为正道的重中之重:“天地有正道,杂杂万物,地为江山,天为日”。 星。”人间有义,就是他说的忠孝烈士: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正义之中,为了维护正义,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宗教情结!有具体的和有形的宇宙中有形的事物,如山川、人体,只是一个载体,唯有以正道为代表的宇宙精神才是永恒的、真实的。儒家在这样的表象下,虽然没有宗教之名,但实际上具有宗教的现实性,因此,儒、道、佛三教如何互动,是中国文化圈中处处都会遇到的问题。
东汉时期出现的《太平经》无疑是佛教教义的源泉之一。 《太平经》中最突出的内容是,第一,平等、财富、地位、名誉等观念会阻碍人类社会本应存在的“公平”; 达到一定的质量。 这三人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寻求完美世界的道士,同时也在努力打造自己在这个完美世界中应有的品格。 《太平经》的出处究竟是什么,目前还不好举一反三。
《太平经》部分正文
我认为东汉儒家不仅有《礼运·大通篇》中描述的承德世界,而且这个承德世界必须经过小康阶段,这本身就是三阶段发展。 然而,《礼记》中所描述的承德世界是在唐朝诸王那里,而不是在未来的新世界。 同时,唐代儒家有天人感应的宇宙体系,将追赶人自身行为的神力联系成一个相互呼应的体系。 儒家最基本的观念其实起源于孔子时代。 人需要经过反省、自学,培养高尚的人格,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一特点也与《太平经》中提出的一些概念颇为吻合。 只是如何从自然崇拜和祖先精神崇拜相结合的儒家追赶系统转变为制度性宗教? 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能否一步步完成? 我们很难说。
如果道教进入中国,如果真的是从明朝开始的,只能说禅宗经典和传教士入华的情况都有记载。 他们带进来的零碎经典,在儒学和《太平经》奠定的舞台上,早就有利于发展。 道教在中国可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小的制度性宗教,但它却延续了两千多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道教初来之时,虽然缺乏系统的大典,却把这些零碎的经典堆砌成所谓的“四十二章”。 早期的传教士大多来自中亚西域,那里的道教长期受到启示信仰的刺激(这部分将在下文解释),转变为大乘佛教,与美国原始佛教相距甚远. 佛教的用语最初是用梵文来讨论的,梵文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与中国汉藏语系的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很多名词和句子在译成汉语时,都借用了中国原儒家和道家的一些名词。 直到宋代大量道教典籍进入中国后,这一缺陷才得以改正。 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些胡国君主觉得传入中亚和西域的道教更接近自己的部落本源,于是成为道教的守护者。 其中,鸠摩罗什在姚钦的支持下,翻译了一些重要经典,其中有不少至今为道教所沿用。
晋代玄奘西行取经,带回了大量典籍。 他一生都在大慈恩寺,翻译佛经,教导弟子。 他带回的藏传佛经直接译成汉文,与鸠摩罗什等人早期翻译的经典大相径庭。 玄奘翻译的美国文献,其中当然也包括许多美国文化本身的哲学、美学甚至文学作品,并不完全是道教的宗教文献。 这种文本对于将美国文化引入中国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由于道家经典的遮蔽,中国学者一直没有努力去发现道家以外的美国文化)。 古代翻译的大量经典,因为在不同的时期,对原始佛教的解释也有不同的意义和侧重点。 如果一些僧人以个人经典为中心,建构出一套对美国佛教的解释,它就会成为一个教派。 唐宋禅宗鼎盛时期,共有十余大宗派。 宗派的泛滥实际上反映了道教的兴盛,但也不可避免地促进了道教深厚的学术性,降低了对广大教徒的传教功能。
当时的教派有宁玛派、乘实派、俱舍派、三论派、涅盘派、地轮派、禅宗、舍伦派、天台派、净土派、唯实派、华严派、十三派密宗佛教。 在这十三宗派中,涅槃宗归于天台宗,地轮宗归于华严宗,舍轮宗归于韦氏宗。 到目前为止,只剩下十个案例。 后来,十宗中的居舍宗、成实宗被列为小乘经典。 因此,在中国的大乘宗派中,影响最大、至今仍盛行的是八宗:三轮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各宗派的特点,大体用两句话来说明:“弥浮禅穷方便清净,唯识忍耐。传统华严散法,正理组织天台宗。” (各宗派名称,所谓“嘉祥”指的是三轮宗,因为它的中心曾经在文商寺,其他的不用解释,一目了然。)
在中国大乘八宗中,唯识论建构了唯物主义的宇宙观,第三论则从事哲学论证。 华严、天台在哲学上可列为美学理论。 真言也靠近这条路。 格鲁派重视戒律——这是任何制度性宗教都必须具备的基础。 按理说,万法不离教,佛法讲究的是个人悟性,是佛法的直觉本质。 太虚大师说:“中国道家的特点在于禅”。 所有学校都离不开这个基本精神。
魏晋开始,净土宗信徒日渐式微,其他宗派逐渐成为密宗禅宗的研究者,但对于普通信众来说,却有晦涩难懂的难处。 佛教虽然可以说是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但从其自身特点来看,这一教派甚至在中国本土也有所发展。 我认为这颇受孟子“顿悟”法的影响。 佛教指出无言,直达“真理”。 这些思维方式与印欧文字的辩证法截然不同。 东汉中期,佛教有南北之分,北宗更偏向于阐释和论述文字。 六祖惠能开始指出,不识字的人也能明白佛经的意思。 从此,净土宗和佛教两大宗派成为中国民间道教的主流。
中国人本来就具备制度性宗教产生的条件:宗教组织、祭祀仪式、职业祭司、固定信徒。 道教传入中国也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从考古学的一些线索可以知道,河东丝绸之路是道教进入中国的途径之一; 北方是从美国经中国东北的支流大裂谷,就是所谓的“西南丝绸之路”,这是一条传输路线; 在广东省湛江地区,空王山的道教遗迹表明,通过海路进入中国可能不是道教传入的第三条途径。
在佛教本身的发展史上,恰好福建有许多早期佛教遗迹。 最著名的是西安的五斗米古道,它其实是天师宗的重要发源地。 东汉以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成都道教人物络绎不绝。 更有可能是中国东南地区的原始部落具有相当发达的巫术传统,这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当地条件。
清朝后期,匪兵兴起,徐州及徐州一带是匪军活动的重要地区。 公元一世纪,汉明帝(59-78在位)的弟弟楚王英信奉佛教。 因礼拜“佛”、结交道士,被贬上吊自尽。 三国时期,扬州人若融隶属新乡穆道谦,占据交州。 他所建的寺庙可容纳3000多人,并经常摆设酒席招揽信众。 曹操攻陷扬州后,泽融率领男女数千人,马匹三千逃往广陵。 这两位道士相隔一百年。 从他们的事迹可以看出,道教在清虚地区扩张的规模可谓是飞速。 土匪运动离不开天师之道。 上述对道教的持守,应该与佛教的兴盛有相应的关系。
总之,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出,佛教发展的两大区域——东北和东海岸,在相当程度上与道教传入的两条路线是重合的。 可以说,儒家和道家在中国的发展简直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其实,这一切都是猜想,验证起来并不容易。 事实上,三天的考古资料就能提供一些有用的证据。
佛教的发展,从一开始,五斗迷道就在他们的心目中组织了一片太平之土,他们在共同体内部互相帮助、互补:经济上,有你们共同扶贫的公库,还有当地有医疗机构和组织来帮助穷人。 疾病。 东方匪军所奉行的教义,可能来自《太平经》中的平均主义和“三官”(天神、地神、水神)信仰。 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对乌托邦的信仰。 在这个层次上,如前所述,人类的宗教情怀本来就渴望一个平等互助的组织。
佛教起源于哲学上的道家思想; 在道教方面,它从最初的“玄教”(巫术信仰和自然崇拜)发展到神奇的数字——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符卢”,这是一套消灾、祈福、驱鬼的道术和众神。 从唐代开始,民间医术与调息养生之道相结合,构成了佛教的“丹鼎派”:外炼丹药,内炼内丹。 符、丹顶两大流派成为道教仪式和道教的两大特色。 古代皇室姓李,所以佛教成为国教; 清代,尤其是宋代后半叶,君主信奉佛教,因此唐宋时期对丹顶和符文的研究兴起。 符、符的道教不断延续,清朝宫廷曾希望通过符卢求长生。 北方的正一宗,也就是后来广东雁荡山的张天师的宗门,常年因得到下层的支持而成为佛教的主流,张天师甚至被称为佛教的教主。佛教界。
金元南攻,满清耕地上无满清统治者。 广东的新佛教转向民间,“全真派”、“真达派”在四川、山东发展起来,在民间建立了相当程度的自治团体,维护了国内的治安儒道佛三教合一是什么时候,建立了相互尊重与外国统治者。 关系。 全真教丘处机被突厥王室带往西方与中亚大汗商议; 丘处机的建议是劝突厥大汗戒杀。 现在很多读者都是从金庸的小说中知道全真派的名字,而你只是认为全真派是以跆拳道为主。 我曾经在考古人员的陪同下考察过湖南省真定地区的各种旧址。 在这一带,我们还看到了很多金元时期山东新佛教的遗迹、寺庙和碑刻。 这种记载表明,当时全真教的活动,以及在教育、医药、卫生、水利、交通等方面的种种成就,也是为了维护当地的治安,试图妥协、调和两国关系。官民之间,让老百姓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 生活。 这种工作甚至在试图建立一个接近世界理想的社会。
自唐朝以来,儒、释、道三大体系堪称国人的主要信仰。 据悉,中国文化也在不断接受其他外来影响。 主要是中东和中亚流行的一些信仰。 在我看来,无论是东传的基督教,中国的所谓景教(),还是回教之前在中东盛行的天启教,还是盛行于北越和越南的大乘教。柬埔寨与中亚玫瑰 佛教最早的症结是波斯文化体系中的琐罗亚斯德教及其衍生的摩尼教。
大秦维吾尔族流行中国纪念碑
当时在中亚和西亚地区,有一种古代波斯祆教遗留下来的启示教,主张大灾难过后,救世主启示新天新地。 古波斯的宇宙观分为稠密和稠密。 他们认为,人类的命运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密度不明,到浓密斗争,再到第三阶段,光明战胜黑暗,即新世界。 . 在这个新阶段,人类获得了永恒的幸福。 神圣恩典的“应许”概念从波斯向南传播到后世的犹太教、基督教和穆斯林,无不渴望在新世界永生。 这一理想可能与俄罗斯道教结合,原始佛教超越自身的“救人”,发展为“救人”,使未来的人类有希望永远脱离生活的种种磨难。
在中亚西域,从秦汉到隋唐,中国多次出现这种天启教派。 琐罗亚斯德教的第一位神是阿胡拉马兹达,末世的启示救世主是密特拉。 密特拉斯的名字在不同的教派中拼写不同,虽然保持不变,但发音基本相似。 为此,季羡林觉得阿弥陀佛和弥勒佛()也是“密特拉”。 琐罗亚斯德教传到美国后,在美国发展成道教三劫后救世的西方净土佛和未来佛。
在中国,尤其是在底层民众中,道教的权威相对冷漠,救世的应许为底层民众提供了庇护所。 从上述明代《太平经》到匪兵信仰,后来经过天师道教,一部分皈依佛教,一部分接受摩尼教(波斯乞丐),转化为清代“方腊”。 “吃菜会招妖”的信念,最终成为盛行于元朝的捻军。 这种寄生在人们底层的信仰虽然从未间断,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名义出现而已。
即使这些低级教派只渴望新天新地降临人间的救世信仰,但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接受并融合了一些禅宗或佛教的教义,形成了一个多宗教多民俗的教派。 在接受佛教的部分,弥勒信仰最初是禅宗与西域救世信仰相结合的产物; 弥勒佛是释迦牟尼之后的未来佛。 和平。 弥勒教和上述噶尔丹经常兴风作浪,在宋明两代多次发动民间反政府抗议活动。
这种民间教派其实是一种混合信仰,也被写入了很多民间传说甚至文学作品中,一直延续在中国民间。 元末,从阁老会运动到天策,再到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完善了清朝政权。 到了唐代,唐朝初期,噶尔丹的活动就开始在中原和湖广地区蔓延开来。 到了清代,噶尔丹等教派又以义和团的名义重新出现,在分析其渊源时造成极大的混乱。 所有这些民间民间教派,可以说是佛教、道教救赎观念和从中亚进入中国的外来救赎教派的汇合点。
阿弥陀佛信仰与弥勒信仰相似又不同,它不把理想世界放在未来,而是放在死后的另一个世界。 这种信仰的理论认为,阿弥陀佛曾是如来佛的化身。 他保护生命,带领人们死后灵魂进入西方净土。 在这里,一片平坦祥和的净土,是与尘世污秽相对的另一个宇宙; 在这里,吃得快,没有犯罪的灵魂,不需要经过轮回; 无需等到弥勒信仰所提倡的三劫后的最后一世。
从信阿弥陀佛,延伸到信观音。 观世音本来是阿弥陀佛的大上师,也就是阿弥陀佛的主要助手。 在美国经典中,观音原本是女性,但因为进入中国后,她的功用是救世主慈悲,所以逐渐转变为父亲形象,成为男性形象。 在美国正典中,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三身,即各种形象,其中包括数种男性形象。 但在中国的观世音信仰中,观世音菩萨以父亲的形象出现,开导和拯救各种受苦受难的灵魂。
第三波的发展是地藏王,也就是阿弥陀佛背后的地藏王。 原义上,“地”如地广,“藏”如西藏深。 而且儒道佛三教合一是什么时候,当“地”与“藏”合二为一时,中国佛教将他解释为地下世界的救世主,即地狱的救世主。 大势地藏王曾经还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大士是佛以下的神,功德未圆满之前,他不想升佛。这个愿词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仍然是大士而不是佛,反映了同样的想法。 ) 三等阿弥陀佛信仰,与弥勒信仰相比,属于个人层面,不愿在群体层面寻求新天地。 这种选择实际上让观音和地藏信仰成为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也取代了弥勒信仰成为道教的重要信仰。
佛教的理想世界不在人间,而在人间,淡定宗的佛学研究也是在个人层面。 外丹依靠抗生素来寻求精神和身体的长久存在,即长寿。 本派的术法最初是从炼金术演变而来,后来结合西医的养生理论,成为一种利用抗生素来养生延年的方法。 内丹宗希望将人体内的阴阳因在体内重组,成为灵体; 这个灵体不受肉体新陈代谢甚至死亡的限制,这个灵性自我超越了肉体——当“元神”圆满时,它可以脱离不可持续的肉体而永远存在。 这就是长生境界。 佛教中的地上仙、白日渡劫,都是形容灵兽终于摆脱肉身,成为不朽的自己。 佛教中的八仙就是可以长生不老,永远存在的仙人。 这八个字包括男、女、贵、贱。 有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人,也有不同的形象。 ,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达到不朽的境界。
佛教的理想世界,已成为佛教典籍中所列的三十六洞窟、七十二福地,其中大部分是寺庙或佛教宗派的根据地。 那些地点一般都在大山深处,甚至想象中是在海上不为人知的地方。 有学者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佛教思想中理想的福地,但要想到达这个不受外界干扰的祥和宁静的社会,还需要经过一个山洞。 追溯历史,道教的天师道组织了互助、平等、互利的福利社会。 如上所述,很多佛教寺庙都位于大山深处,如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等。 近代仍为著名的佛教胜地。 佛教方士可以和普通人一样结婚成家。 一座寺庙通常是几个家庭的集合; 一座山上的寺庙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成为一个小型的自助社区。
我亲眼看到上海的白云寺在修缮。 几乎全寺男女老少都参与了修缮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他们住的后院里,男孩女孩们也在被妈妈、姐姐和弟弟教着读书写字。 ,阅读。 抗日时期,我住在云南,荆、湘之间的许多乡镇,几乎都有峨眉山上的寺庙分院,称为下院。 它们是当地活动的中心。 加拿大军队入侵山东时,乡下的民兵帮助英军抵抗日军。 这支民兵中最常见的人物是峨眉山的道士。 他们传授武术,指挥作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无名英雄。 因此,佛教选择的理想世界属于人间。 在这方面,佛教的理想显然与道家的礼仪观念是十分吻合的。
因此,在中国人之中,或者更恰当地说,一些文化精英阶层的人物,一只脚踏在儒家,一只脚踏在民间,他们会试图将这些不同的信仰整合成一个体系。
湖南人林兆恩创立夏教,提倡三教合一:承儒、道、佛为一教。 下角持续时间不长,但具有相当的地域特色。 然而,后来在各地发展起来的类似运动,几乎都有下教的影子。 以夏教为代表的三教合一理念,在众多文人墨客中并不鲜见。 正因如此,这样的学者可以完全接受其他家族成员所选择的佛教和道教信仰。
清末有人发起组织“儒教”,但没有成功。 但是,有所谓的“红卍字会”,这是一个结合了三种宗教的组织。 其总部位于西安,一群创立该组织的人,不分性别,平等参与开发和管理工作。 清初至抗战时期,红卍字会发展十分迅速。 At that time, the had , and the Red was still under the in the . Under the Red in , my , there are also many and so- "" - the is a place where many , women , often party, and the is a place for old with no one to them. on , are into a unit.
In this kind of , the part of to the name of the Pure Land Sect, and the part of is no from the of , and . The Red has no , and are made in , is in , and are in their own homes and halls. My was a very of the Red . In front of her room, she set up a small , which is her hall. There are main of , , and in it: the most holy , and my wife. The main they at the was the "Tai Shang ", the that good will be with good and evil will be . This group of old is the of local , such as for the poor, of and , etc., which are all out by them to the the year.
On the civil side, , a in the Qing , first among boat , , and along the water route, and later in the River, the River, and the coast. They call the "Luozu", and there are often Luozu's in water and land docks. The and often use Luozu's as a place of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The Luo many and from , and . has the of "mind " from , and that human is by , so and to the inner state. From the very , to be a of . At the same time, also the of "" from to the of the world, that the world was from the and into all in the world. , the world is not from the heart as in , but in fact.
In terms of , among the eight above, only Pure Land and were the most in times. As above, it is other sects have more . The of the Pure Land great to their in and , and take the of the as their to their faith. takes the of " to the true " as the entry-level work, and does not use words but to the keen root of . The "smart edge" of on each event and thing at the time to and of , so it doesn't pay much to the and of . For , along the way is also a .
the Jin , and in China, and Zen and one. In times, many sages in the world: gave birth to Zen and Xuyun, Pure Land gave birth to , Zen gave birth to , gave birth to , gave birth to , and gave birth to . . in times led to pick up ideas to their . For : Mr. Xiong Shili on -only to and , which an part of New ; Mr. Fang 's with His is as one, the that is very in . All these are due to the from the West, and the who burst out with must work hard to and their own .
In short, since China, and have been side by side, each other and each other, two major . In times, the two major can be said to be in the of a , from , from to deep; the Tang and Song , they have the two of China's . of and , they have also into many sects. All of these sects their based on in . The same is true of , which has sects of , , , and Fulu. After the Tang and Song , after the Qing , was by Pure Land and , and was by the , one of the new in the south, and the in the north. At this stage, the sects of and to the folks, and they also to be more by , that were more than the of . These have led the to t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