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物理化学公式如下:
数学:
1. 算术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S=aa。
正方形体积=边长×边长×边长,V=aah。
圆的面积和半径有关,S=πr²。
2. 代数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得出结果后系数相加。
多项式乘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立方差公式:a3-b3=(a-b)(a2+ab+b2)。
立方和公式:(a±b)3=a3±3a2b+3ab2±b3。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物理:
1. 速度v=s/t。速度的定义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的单位是m/s和km/h。
2. 密度ρ=m/V。密度是物质每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的单位是kg/m³和g/cm³。
3. 压强p=F/S。压强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压强的单位是Pa和kN/m²。
4. 浮力F=G-F'。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减去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拉力。浮力的单位是N。
5. 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当杠杆平衡时,阻力和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乘以力臂。杠杆的种类有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化学:
1. 原子结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A)=质子数(Z)质量数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的关系;A=Z+N;质子数(Z)+中子数(N)=相对分子质量;原子量近似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和;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由相同的元素组成,但是性质不同的单质;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离子: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带电原子;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互相化合的数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化学式的意义:(宏观)表示该种物质及该物质组成元素种类;(微观)表示该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及分子内原子个数比;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离子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离子;(微观)表示这种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和电性。
以上就是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的部分公式,建议查阅专业教辅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题目:
有一杯混合溶液,其中含有一些不溶性固体(如泥沙)和一些可溶性固体。现在需要将这些物质分离,以便回收可溶性物质。请设计一个过滤的实验方案。
溶液A:含有少量泥沙和大量可溶性物质(如氯化钠)
溶液B:含有少量可溶性物质(如氯化钠)
溶液C:含有少量不溶性固体(如泥沙)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一个漏斗、一张滤纸、一个烧杯、玻璃棒、水。
2. 将溶液倒入漏斗:将溶液A、B、C分别倒入三个不同的烧杯中。
3. 在滤纸上放置一张滤纸:将滤纸折叠后放在漏斗中。
4. 倒入溶液:用玻璃棒将溶液从漏斗的下端轻轻倒入。
5. 静置:让滤纸上的固体物质沉淀在漏斗底部,等待一段时间让泥沙等不溶性物质自然沉降到底部。
6. 过滤:将上清液从漏斗中引出,而固体物质留在漏斗中。
7. 洗涤:如果需要,可以用少量的水轻轻洗涤固体物质,以去除残留的溶液。
8. 收集:将过滤后的固体物质收集起来,进行后续处理(如蒸发、结晶等)。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初中数学中的容积单位(如毫升、升)和物理中的重力加速度的概念来理解过滤的过程。同时,这个实验也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溶解度、过滤等基本概念。
注意:在实际操作中,过滤过程需要小心谨慎,确保安全和卫生。此外,过滤后的固体物质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保存,以防止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