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检测平均速率
检测平均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习使用秒表和秤正确测量时间和距离,并计算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感受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心态与价值观】
逐步训练中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让中学生用秒表和秤正确检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设计一个检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分析讨论法教学过程
1.对话导出
下班回来开坡,感觉车越往下走越快。 小明心想:是不是车子上坡的速度变了? 朋友们,要证明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是否正确测量平均速度金属板的作用,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 你想想,(检测速度)那你觉得我们现在出去考你合适吗? 想想能不能设计一个模型测量平均速度金属板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一下? 2. 研究新知识
展示这样一个模型,这个模型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或者你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提出什么问题? (提问:比如卡车滚出斜坡的速度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现在大家猜猜会发生什么? (推测和假设)。 推测之后再不行动只能是推测,所以我们要设计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推测( )。 课本上已经设计了一个实验。 请大家自学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带着问题阅读,明确:
实验目的:学习检测平均速度(板书题目) 实验原理:v=s/t 实验设备:秤(检测s)、秒表(检测t)、斜面、手推车、金属片 班主任视频演示了检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请朋友们仔细观察,仔细聆听,思考: 1. 下坡的货车做的是什么动作?变速直线运动
2.如何表示卡车运动的速度?平均速度
3.如何检测卡车的速度?
用秤量出货车的移动距离s,用秒表量出货车的移动时间t,根据公式v=s/t计算出货车的平均速度。
4. 卡车移动的距离(即s)检测从那里到那里的距离?前到前还是后到后
5、实验过程中,斜坡的坡度应该大点还是小点? 为什么? 调整坡度。 坡度不宜过陡,使货车下坡时间过紧; 也不能太小,因为有摩擦,车子可能难以自行下降。所以,要保持小坡度的斜面,车子移动的时间要长一些,主要是记录车子下车的时间。移动并减少偏差。 6、金属片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 如何缩短检测时间? 确切地? 金属片的作用是方便检测时序,多次检测取平均值,尽量减少偏差
如何检测实验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能不能直接从斜坡的中点开始检测?
测量卡车在下半坡的移动速度,不能将卡车从坡中间位置放开进行检测。 可以推算出S3=S1-S2, t3=t1-t2
能介绍一下这个实验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实验步骤: A.调整倾斜装置,保持小的合适角度。
B. 将钣金卡放在底部,卡车放在顶部。 标记起点,测量卡车将通过的距离s1,并记录在表中。
C. 释放卡车并使用秒表计时。 当卡车撞到金属板时,停止计时。 获取时间 t1 并将其输入表中。
D、将金属片移动到斜坡中间,然后检测距离s2和时间t2,记录到表中。 E. 估计:后半段距离S3=S1-S2,包含在表中 后半段时间t3=t1-t2,包含在表中
F、由实测数据,按公式v=s/t计算各平均速率,并填入表中。 G. 组织回收材料
从实验步骤我们知道需要记录检测的距离和时间。 现在,请设计一个表格来记录数据(中学生自己设计,老师提醒中学生写在单元里)。 请仔细观看模拟动画过程,将你听到的数据填入你的表格中,估算出各路段的平均速度并填入表格中。 填完表格我们就上去分析数据: 1.比较3个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2、现在你可以说说为什么在讲物体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物体在哪个时间段或哪个段距离的平均速度? 同一个变速运动的物体在各段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物体在s距离内或t时段内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严格来说,离开一定距离或一定时间后的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3. 全程平均速度是否等于前半程平均速度加后半程平均速度之和减2?
v1≠(v2+v3)/2;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我们必须使用v=s/t来求平均速度
分析论证:
v2
推论:卡车沿着斜坡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
交流与评价: 1、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不充分、不健全的地方? 2、你在操作过程中犯了哪些错误? 你是怎么解决的? 有没有其他经验可以借鉴? 可靠的? 是否存在任何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激励措施?
探究实验的7个步骤:
1. 问一个问题:卡车从斜坡上滚出来的速度有变化吗? 如何改变?
2.猜想和假设:
3、设计实验
4.做实验,记录数据
五、分析与论证
6.得出结论:
七、评估、交流与合作:
学习编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出示一次实验报告,对实验报告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推论等。 3.课堂练习
详见ppt讲义
四课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探究课,你有什么收获?
(如:如何检测平均速度、秒表的使用、秤的使用、如何设计实验、探索实验的7个环节、简单的实验报告等)
五、作业
教材P251、2、3大视野跟踪练习
第 2 部分:检测平均速度研究案例
第 4 节:检测平均率
教学目标
1.要求加深中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通过小组实验,中学生可以使用天平和秒表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中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天平和秒表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加深对平均速率、时机的理解
教具
班主任准备用一套设备和一辆卡车给中学生测量平均速度。 设备:斜面、卡车、秤、秒表、金属板
一、新课程介绍
演示卡车滑下斜坡并提出问题:在数学中,用什么数学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是多少? 费率估算公式和费率单位是什么? 如何估计时间 t 内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中学生答对后,班主任引出题目。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练习检测运动中物体的平均速度。
2.学生自学
1、实验原理;
2.检测平均速度需要测试什么数学量?
3. 测试过程需要什么仪器? 测试时间需要什么仪器?
3.点击并拉动
一、实验介绍
(1)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
实验目的: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需要检测的是货车行驶的距离和通过这条路的时间。 t (2) 了解实验设备,学会使用秒表
问题:使用体重秤需要注意什么?
中学生观察:秒表的最小刻度、阻值和零线。 练习使用秒表。 (3) 介绍实验步骤 ①将金属片固定在斜坡上端的标尺上,然后在斜坡下端选择一个合适的标尺作为每辆货车的起点,测量其与坡度的距离。起点到终点用刻度S1;
②让货车尾部对准坡道起点,用秒表测量货车从起点到终点所用时间t1; ③然后将金属片向下连接一段距离重新固定,测量起点到新终点的距离S2;④用秒表测量卡车从起点到新终点所用时间t2目的地; 每次注意让车子静止不动自由滑下。
2、中学生实验、班主任检查 3、实验结果讨论:
(1) 给几组中学生看完成的实验表格(传输幻灯片),比较每组的数据,看估计的V1、V2、V3是否相等。
(2) 物体变速运动,在两段道路上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 有朋友认为物体整个距离的平均速度为v=v1+v2/2。 空度估计方法是否正确? 谈谈你的看法。
4.课堂练习
1. 物体沿直线运动。 它在1分钟、2分钟和3分钟内的距离是300m。 这3分钟它所做的是()
A.匀速直线运动 B.变速直线运动 C.变速运动 D.无法确定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直线轨道上行驶的火车,仍以匀速直线运动。 B、在直线轨道上行驶的火车,是变速直线运动。
C.在直轨上行驶的火车仍作变速直线运动 D.水平抛出的球作匀速直线运动
3、2007年4月18日,我国高铁即将实施第六次大规模提速。 新列车外观如图所示。 其从上海到南京的平均时速可达200公里/小时。 如果从天津到北京全程300km,那么火车要通过这个距离需要
H。
4、一辆汽车在与高铁平行的道路上以36km/h的匀速向前行驶,迎面驶来一辆时速为54km/h的火车。 车上的乘客已经看到火车经过了 7 秒。 导体
米。
5、一个人乘坐转租汽车,在直路上匀速行驶。 图为他到达目的地的通行费收据。 查找:(1)转租汽车的行程时间; (2)转租汽车的行驶速度。
6、如图所示,是一个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 如果频闪摄像头每0.1s闪一次。分析照片可以看出,小球一共经过了
cm,球从B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
多发性硬化症。
7、一列300m长的火车在5分钟内通过一条3.3km长的隧道。 火车的速度是 . 小时,车辆前一小时的平均速度为40m/s,后一小时的平均速度为60m/s,那么全程车辆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秒?
五、总结
6.作业
第三部分:讲义1.4检测平均速度
NO.4 师生分享讲义 1.4 检测平均速度
年级:8 年级科目:化学写作:初步考试:预科和小组课程类型:教学新时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3、体会物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4、认识到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动与静是相对的,构建辩证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有哪些,研究机械运动时如何选择参照物。 教学难点:
动与静的相对性。 由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会有所不同。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品:多媒体、斜面、手推车、秒表、直尺
一、学前计划:
1、速度是描述物体的化学量,公式:_____单位:。
2、长度检测的基本工具是,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
3、时间检测的基本工具是,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
4.什么是平均利率:
2、教学过程:
(一)师生合作交流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检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 探索新知识:
1.检测平均率:一讨论:
①实验原理是:
②需要什么实验设备:
③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实验的操作方法?
④你能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吗?
二、中学生实验: ⑴学生实验注意事项:
① 在斜坡上选择三个点:起点A、终点B、中间位置C,用尺量出这三段行程的宽度;
②注意坡度什么时候坡度比较合理。
三、学习心得:
四、杂项说明
第四部分:对平均车速检测实验教学的思考
对平均车速检测实验教学的思考
本课为实验教学课。 学完这节课后,我将从两个方面来反思这节课。
1、本课的优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我要求中学生遵循实验原则:速度等于距离乘以时间来检测平均速度卡车从斜坡上下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学生的不同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们有对实验方案的反思和评价有一定的了解。 有的朋友可以独立完成实验。
2、本课存在的问题:部分中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秒表和秤。 例如:有的机械秒表是30S一圈,有的是60S一圈,分度值分别是0.1S和60S。 0.2S,有的是电子秒表,检测宽度是下一位,有些朋友估计不到最小分度值。 我应该在实验前和中学生一起准备正确使用秒表和体重秤。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索不够,在教学中没有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有的中学生先直接用毫米为单位的宽度乘以时间,得到的单位是毫米每秒。 这说明中学生的单位换算有待提高。 需进一步注明基本单位米每秒。
反思二:检测平均速度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公开课。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思路清晰,准确地完成了知识和目标的教学任务。 但是一堂课下来,朋友们的反应都很一般。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能回答问题的朋友寥寥无几,足以暴露我班级设计的短板——缺乏实效性。 在课后反思中,我感受到了以下问题:
1.问题设计的难点。 主要有两个方面。 二是题目太简单,中学生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 很显然,学习计划中根本就没有设计这种题。 是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想到的。 ,就不可能达到训练中学生思维的目的。 一是题目设计难度过大,导致中学生想了想也无法准确叙述。 从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经验的老师并没有直接问这些关键问题,而是给中学生设置步骤,一步步提问。 不失指导,让朋友们可以快速解决。 因此,在以后的备课中,我们要对重点问题“循序渐进”,把大题变成小题,层层递进,给中学生一定的缓冲,让题目“有问必答”,提炼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语言。 不喜欢在沙滩上捡贝壳,说喜欢哪句话,想到那种反例就说那个例子,这样会让你的课堂语言复杂重复,这些未经加工的教学片段是不成熟的,对很不好中学生。
2、分清谁是课堂的主角。 这种班级设计最大的弊端是没有区分教学主体,使班级停留在“以讲代学”的旧模式。 我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甚至自问自答。 中学生变成了录音机和电脑。 他们只是不假思索地听课。 在这些课堂模式中,学生会非常疲倦和无聊,并且容易打瞌睡。 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想办法让中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手,还有脑。 让知识的传授与中学生的动手实验穿插,让知识的传授与中学生的思维穿插,逐步发展为以中学生为主体的思维与训练。 有时候备课的时候也会考虑要不要让中学生做,但是我怕中学生做的时候乱七八糟,很难维持纪律,所以拆了这个动手实验,并由班主任示范。 现在想想,这些担心都不是多余的,以拆解中学生动手操作换来的课堂纪律毫无意义。 因此,今后让中学生多说,让中学生多做,以中学生为教学主体,有利于中学生真正的发展。
反思三:检测平均速度教学反思
本课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节的教学,让中学生建构平均速度的概念,拓展平均速度的应用,比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从而推导出坠落车的运动,检验中学生的平均速度。科学探究的思维设计与实现。
成功:
(1)实验探索,以中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中学生能力为重点。
让中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设备、思辨、设计、操作、评价等过程,逐步由中学生推动和体会。 充分发挥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概念,推测货车坠落过程,设计一种证明货车坠落时运动特性的方法通过比较平均速度,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并通过群友的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建立的链接。
(二)从数学到生活,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在引导中学生深入的时候,促进中学生知识进步的三个地方。 在引言部分,分别询问中学生两辆货车是如何运动的,并提醒中学生由于平均速度的不同,货车有两种运动情况,提示货车的运动特点卡车可以通过观察一定距离的平均速度来进行比较,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中学生可能无法想象货车坠落时的运动特点。 这时,一张《小时候玩滑梯是什么感觉? 推出推广课程进一步深入炒作。 上节课让中学生检测人走路的平均速度。 拓展中学生学习视野,将数学融入生活。
需要改进的地方:
全班听完后,我觉得中学生可能还有一些地方想得不够,可以缓一缓。 在习题方面,与生活相关的例子较少,更贴近生活。
反思四:检测平均速度教学反思
(1) 卡车的倾角要很小,卡车在斜坡上的移动时间会更长,检测时间会减少,最终结果的偏差也会减少。
(2) 检测平均速度的原理和实验设备可由中学生讲解,强调厚度和时间的检测可以直接用检测工具检测,而速度检测需要检测宽度和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进行估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v=s/t,从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设备是挂钟和秤。
(3)平均速度检测,实验的难点是结束计时,注意中学生区分时间和时间的概念,估计平均速度,注意化学量的对应关系,决定不思考那v=(v1+v2)/2,一定让中学生解析平均率和平均率绝不是一回事。
第五部分:平均车速检测教学设计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教学是落实化学课程目标、全面提高中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新《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该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检测物体运动的速度。”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实验教学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 化学实验除了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外,还应在培养实验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学生“测量平均速度”实验。 主要功能是让中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同时让中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练习用秒表计时。 教材选择了更容易找到的斜面和更容易操作的用刻度尺测量宽度、用秒表检测时间的方法。 3D打靶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秒表和秤正确检测时间和距离,计算平均速度,逐步训练中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知道平均速度是用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初步理解平均速度是一个数学量,表示运动物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时间或一定距离内的过程和技巧
1、掌握使用化学仪器的基本技能——秒表和秤。
2.体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中学生认真、认真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地测试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培养中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让中学生用体重秤和秒表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学难点
准确的时间安排对中学生的实验方法要求较高。教学法 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计划
实验器材、文字、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讲义。教学过程推导新课情并推导
班主任示范卡车从坡顶滑到坡底。 中学生观察,班主任问:货车滑下斜坡时是什么动作? 在数学中,哪些是用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的? 如何估计运动时间内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
中学生答对后,班主任引出话题。 在这个类中,我们将检测物体移动时的平均速度。
小明下班回来,开在一个斜坡上,感觉车子越往下越快。 小明心想:是不是车子上坡的速度变了? 是否可以设计类似的实验来研究它?推广新课程
一、实验方案 要求中学生自学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然后班主任要求中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设备。
交流小结: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使用秤和秒表检测变速运动装置的平均速度; 实验的原理是t=sv,需要检测的是运动卡车经过的距离和经过这个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主要有以下实验设备:
使用秤前,观察秤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做到“收好”、“读对”、“记住一切”。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范围和零位标记。 秒表使用方法:第一次按下-开始,长短针开始转动; 第二次按下——暂停,多空指针暂时停止转动; 第三下按-归零,多空手快速归零。
活动带领中学生用秒表练习计时。 班主任把卡车放在坡顶上,把金属片放在坡底,开始数:“5、4、3、2、1、0”; 读到“0” 卡车一放开,中学生们迅速启动秒表开始计时,看到卡车撞到金属片的声音,中学生们立刻按下了秒表。几名中学生后报出他们的人数,班主任纠正可能的错误。跟进例子
图为机械秒表和电子秒表实物照片。 图中机械秒表的短针刻度上标示的数字单位是,长针刻度上标示的数字单位是,秒表指示的时间是; 另外,照片中央的电子秒表显示的数字是“0:00.02.01”,左起第一个数字代表的时间单位是,第二个和第三个数字代表的时间单位是,而第四个和第五个数字所代表的时间单位是 ,时间单位是 ,照片中电子秒表所指示的时间是 。
答案:.01s
2.学生小组实验
要求指出,要求设备按图组装。 注意坡度越小,车子移动到底部的时间越长,时机越容易掌握。
小组实验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将货车放在坡顶,金属片放在坡底,用秤量出货车将通过的距离s1,将s1和之前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
2、用秒表检测小车从坡顶滑下到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实测的s1和t1,利用公式v1=s1t1计算货车通过斜坡的平均速度v1。 4. 将金属片移到斜坡中间,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量货车从坡顶通过坡上中途s2所需的时间t2,计算货车通过第一个中途的平均速度v2。
距离移动时间平均速度s1=t1=v1=
班主任辅导 班主任随时巡视,发现中学生的问题,进行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三、实验结果讨论
数据展示 由几组中学生填写的实验表格以实物投影展示。 对比各组的实验数据,班主任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实验得到的不同距离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同一物体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在各段距离上不相等。 平均速度描述了物体在距离s或时间t内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严格来说,离开一定距离或一定时间后的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生活中我们说的是一个人走路的速度是1.1m/s,而高速公路上的车速是30m/s。 这也是一个平均速度,一般来说,不需要指定时间或距离。 班主任指出,在计算物体通过一定距离的平均速度时,需要用物体通过的距离乘以通过该距离所需的时间,并注意对应关系。
4.实验报告
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简单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通常以表格形式呈现)、实验结果。 Next to the , you can also ask and put and on this . , fill in the of the . up
(1) The is based on the for rate .
(2) In order to in the , the slope of the slope be (fill in "big" or "small"). (4)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that the speed of the truck is and in the of , which means it is . : (1) The of rate t=sv;
(2) The the of the slope, the the time it takes for the truck to move to the end, and the more it is to time it; (5) The after the truck point a, which is to the time it takes for the truck to pass the same , so that the value is too l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