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北京综合物理卷子评述
2016年北京高考物理试卷继续体现了物理的宏大、基础、普适、实用、友好、简洁之美。 是一份具有丰富内涵和首都特色的试卷。
试卷在继承首都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保持用词前沿,稳重创新,深化高考内容改革。
试卷结构合理,考验学生多年的学习和积累,会有很好的区分度。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比往年更高。 该试卷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的新生,有利于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实施。
1.注重基础知识
试卷重点考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例如,问题 13-15 检查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定律。 例如,第13题测试原子物理知识,学生必须掌握能级和跃迁的概念。 例如,第 15 题考察简谐振动,要求学生将实际运动与图像结合起来。
例如,第21题测试学生的基本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包括图像处理。
例如,23个问题测试学生的基本方法。 它考察物理学中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类比方法等,同时也考验学生的迁移能力。
2、坚持能力考核
坚持考能力,是近年来北京物理高考试卷一直坚持的事情。 今年特别注重能力测试,重点考察物理中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探究能力。 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上,还考验阅读能力、造型能力、表达能力。 考验的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第20题是关于雾霾的。 这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雾霾社会环境问题的分析需要具备构建物理模型并从动力学、运动学角度进行分析的能力。 对于微观的解释,还涉及到热学知识的传递。
比如,24道题非常全面地考验学生的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探究能力、模型构建、阅读能力、表达能力。
3、注重联系实际,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物理学的发展源于实践。 物理理论指导实践活动。 物理学与现代生活、现代生产、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例如,第17题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分析与地磁场相关的问题。 例如第24题,结合前沿科技成果,凸显学生的建模和探究能力。
4、适度开放性问题,反映思考过程
本试卷设计适度开放,体现思维过程,引导中学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例如第21题的第(5)题、第23题的第(3)题等。
5.希望
有些问题的呈现和解答方法可能会让老师和学生有些不舒服。 例如问题24(2)。 希望物理试题在稳中求进、稳定中创新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平台,让学生过关斩将,让师生双方获得成功感。
这是一个新的情景问题。 虽然问题(1)提供了一个台阶,但学生构建相应的物理模型却很困难。 它要求学生有较高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并且没有学生熟悉的物理量或物理符号。 从定量计算到定性解释,学生缺乏实践,学生很难充分表达所掌握的物理知识、方法和能力。
◆审稿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高级(特级)教师陶昌红、北京四中高级教师周刚、北京四中高级教师周刚(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中学高级(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特级)教师彭孟华、二附中高级(特级)教师孟卫东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2016年高考北京科技综合试卷分析
一、平稳过渡、延续传承、稳中求变
1. 平稳过渡并保持一致。
每年都会考主要知识,重点关注核心原理。 改变的是物质,不变的是原理。
北京化学试题特色鲜明、题型稳定、考点稳定。
比如题型稳定,选择题7道,非选择题4道。 问题的顺序保持不变。
还是体现了基础知识的考试。 比如第10题,材料来自课本,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的融合。 问题27:铅酸电池也是选修4教材的一部分。
仍然突出核心要素的考核。 如硫、氮、铁、铜元素的检查。
仍然强调对化学核心原理的考察。 如氧化还原原理、电化学原理、化学平衡原理的考察。
2、稳定带来变化,变化带来新意。
(一)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 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科学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
例如,第6题反映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科学前沿的创新成果,凸显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贡献,鼓励考生树立学术信心,激发科技创新精神。
(二)凸显时代特征,体现化学学科对科技创新的价值。 突出化学领域及交叉学科领域的重大成果。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热爱科学研究。
例如,问题27中,废旧铅酸蓄电池含铅废物的处理方法,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明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三)加大实验考核力度。 2016年高考更加注重化学实验考试。 7道选择题中,有5道题目涉及化学实验考试。 非选择题中,第26、27、28题都突出了实验的学科特点和应用价值。
(四)加大思维素质考核力度。 从考试方式看,出题形式新颖,呈现方式多样,考试深度增加。 第25题(7),根据信息写出合成路线,是北京论文的第一次测试。 测试问题有些开放式。 问题 26 和 27 以流程图、表格和图像等多种方式呈现信息。 深入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 同时,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考验。
2.试题立意高远,联系实际,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试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科发展的重大成就。 在现实背景下,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和谐发展,体现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或推动。 试题背景材料丰富新颖,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展示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关心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家园保护,注重内外结合。学科之间。 例如问题6,首次将科学家及其贡献同时呈现给候选人。 在大力宣传我国科技成果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发展、提高人文素养,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气节。 自信和自豪。 问题7中草药的煎煮过程是一个体现化学原理和操作的过程; 第12题的电解实验源于生活现实和学科知识的深化; 问题11中的物质是物质微观变化的宏观表现。 问题26提出了零价铁去除水体中硝酸盐的环境修复研究作为问题情况,以及如何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 问题27以前沿热点地区废旧铅酸电池为情况,利用含铅废料进行除铅回收利用等。
这些背景材料都是环境与资源化学研究的前沿热点。 试题材料的选择不仅可以展示化学在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指导化学教学中的知识应用,向学生传达建立和谐化学社会、保护和建设化学的要点。资源环境、科学技术发展。 使命感和责任感。 试卷整体体现了“培养谁、如何培养人”考试内容改革的核心本质,发挥高考的教育功能和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
3、注重科学素养考试,突出能力和立意
本次试卷继续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体的思路,全面测试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很好地回应了社会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 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所必备的素质和关键能力2016高考物理试卷,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1、考察接收、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测试题将真实问题转化为测试问题情境。 真实问题的复杂性带来了化学试题的综合性,这就要求考生首先理解并捕捉所有相关信息,理清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确定性信息与未知信息之间的关系,为解题奠定基础。 这显然是一个“关键能力”。
例如,第26题中,Fe、N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基本电化学反应等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 然而,该题的关键“情况”是:“在不同的pH条件下,用Fe“去除NO3-”,假设题目是去除NO3-的有效性。这道题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更多的知识。重要的是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关键能力”。
问题27讨论了废旧铅酸电池的处理和再利用,以多种方式呈现信息。 另外,本次试卷的文字量较大,也加大了考验学生信息能力的强度。
2、分析、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本试题要求考生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快速、灵活地形成解题程序。 在探究性问题中尤其如此。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突出思维过程和思维深度。 例如,运用比较方法定位材料研究、获取基础数据、分析总结、总结得出结论等。
第26题(7)要求学生写出一条有机合成路线,这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表达留下了更多空间。
4.突出化学学科特色2016高考物理试卷,考验学生的实验理解和探究能力
2016年化学试题更加突出考验以实验为核心的理解和探究能力。 大多数测试问题都是基于实验场景。 实验演示过程中,突出对化学学科思想和学生能力的考察。 实验试题的素材内容来源于课本或学生熟悉的材料和反应。 考试角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考虑学生的个性,释放学生的学习潜力。 例如,第10题和第12题的材料均源自教材,并经过重新设计,以测试学生分析、解释和预测实验现象的能力。 第26题和第27题同样考验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和简单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第28题以中学常见的不同盐溶液之间的反应为研究主题。 通过简单的试管实验设计,体现了对物质性质的研究方法,也检验了化学实验探索的基本过程。 试题不仅以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为核心考试角度,而且在测试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方面也有所创新。 例如,第28题的最后一题,总结盐溶液间反应的因素,要求考生对探究实验有一个整体深入的了解,然后再进行概括。 实验设计分层、渐变,充分展示了探究过程和学生分析、解决、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
5、突出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核
以第26题为例,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清楚地理解整个研究过程的逻辑,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掌握它们的差异,建立事物表象的本质和性质。事情。 只有性接触才能回答测试问题。 它体现了由外到内、深入本质的思维过程,考验学生思维过程的深度。
问题27 (2)实验方案的设计检验学生能否根据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不变的特点,创造性地推理出不熟悉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能否灵活应变地认识到化学反应是实验设计的基础,对实验试剂和实验程序进行系统设计,体现了学生思维过程的独创性和灵活性。
六、突出教学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高考题为一线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挖掘化学学科的教育价值,教师要通过事实渗透“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思想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实现教学滋润。 无声的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真正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结论,注重思维过程的展示、反思和评价,把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作为学习的根本途径。培养思维品质。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知识模块的整合,引导学生理解、归纳和概括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 能力。 第四个方面是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目标。
◆审稿人:李富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高级教师,李向红,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与考试中心高级教师,张建国,高级教师(特聘)北京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冷东辉,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徐敏,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校高级教师索金龙,北京汇文中学高级教师
2016年高考北京科技综合生物试卷评述
生物试题重点考察考生的科学素养。 它不仅考验考生应掌握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更考验考生必须了解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试题秉承了近年来北京生物试题的基本思路和呈现方式,能够引发对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思考。
生物试题一般以“科学研究”和“贴近生活”的情境为主。 在澄清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揭示本质规律的过程中,考生表现出所获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严谨理性的思维习惯、积极的科学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
试题的“能力概念”明确,仅靠死记硬背和大量练习很难通过此类试题。 试卷结构与去年相同,题型、题量、总分没有变化。 与去年相比,试题图表信息量有所增加,呈现形式和出题角度的创新也会对难度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
1.反映学科前沿发展,突出创新思维能力考核
试题结合了学科前沿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新颖丰富多样的图表呈现数据,用巧妙的科学逻辑,将真实的科学、真实的研究凝练成考生能理解、能理清、能学的内容为不同考生搭建了展示学科素养的舞台。 试题不仅巧妙、灵活、创新,而且增加了开放式试题的比例,为真正的创新人才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选拔。
例如,问题29(5)要求考生根据对EV(埃博拉病毒)疾病的一系列研究,提出两种治疗EV疾病的想法。 它不仅考验考生是否充分理解了中外科学家所做的一系列研究,还搭建了一个开放思考和回答的平台,展示了对科学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的理解。 又比如,30题中的(3)和(4)题也非常开放,要求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和分析基因研究现象。 考生需要准确获取试题信息并进行独立研究。 在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语言和逻辑准确地表达,考生可以摆脱课本和固有解题思路的束缚,创造性地思考、分析和回答,有利于考生拥有更广泛、更丰富的知识面。创新思维才能脱颖而出。
2、结合生活实际,体现“立德树人”
试题贴近学生实际。 选取考生熟悉的情境、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教材中的内容作为试题材料。 考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出现的现象并解决试题中提出的问题。
例如,问题2以课本上的酿酒过程为场景; 问题4以足球比赛中球员完成进球的过程作为场景。 这些情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他们非常熟悉的。 测试学生运用细胞代谢和神经调节的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释发生的现象。 再比如,问题29是关于埃博拉病毒的治疗。 它以中外科学家对EV疾病的研究成果为问题背景。 它考验学生通过试题获取信息、基于免疫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实施实验计划的能力。 该设计还采用了中国科学家在EV疾病研究方面的成果,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在研究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第31题以中国古代人民所使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嫁接为背景。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他们对生物研究的贡献。 它从不同角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爱国主义精神。
3、注重理性思维,突出能力考核的全面性和水平
北京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命题始终坚持能力理念。 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重点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科思维品质。 试题不仅考察理解能力,还考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突出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注重考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
试题的研究背景,将考生置于真正的“科研任务”中,让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回答问题,综合测试不同能力水平的考生。 例如,1、2、4题测试理解能力; 例如,第3、5、29、30、31题以实验研究为素材,巧妙地与高中生物知识的测试结合起来。 没想到,也在情理之中。 试题以科学研究的思路为基础,利用不同的题目来综合测试实验探究能力所涉及的不同方面,如实验原理分析(题3)、实验现象、数据和结果分析等(问题29,问题31),设计一个新的实验并预测结果(问题29),分析实验结论(问题30)。 特别强调实验研究中的逻辑推理和科学思维能力。
4、关注自然学科本质,推动学习方式变革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试题充分注重学科性质,考验考生在生物科学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思维,以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 这对于以“死记硬背”、“问题策略”为主的学习方法来说,无疑是一个强烈的否定。
比如问题一中概念图的构建,就需要考生在日常学习中构建更多自己的知识体系。 选择题的第3题和第5题设定了一定的研究情境,考生需要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对结果进行分析。 非选择题中,第29题和第31题始终基于实验研究。 第30题看似是分子层面的相关分析,但其中仍然隐含着杂交实验。 因此,可以看出,这套试题凸显了生物学科的本质。 。 问题31是基于嫁接技术的。 在此基础上,与现代生物学研究相结合。 问题(1)和(2)中,落实了细胞分化、生物变异、基因表达的基础知识; 问题(3)是与学科相结合的。 前沿研究考验实验探究能力。 如果考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更加注重对学科本质的追求,不仅难以回答问题,而且在获取相关信息方面也会存在相当大的障碍。 可见,今后的生物学学习必须从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加强概念之间的联系,养成良好的学科思维习惯。
◆审稿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学研究中心特级教师乔文军、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刘忠烈、西城区教育学院高级教师赵景秋培训学院李霞,东城区教师培训中心高级教师,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特级教师,周友祥老师
面授教育启动:暑期游学营!点击左侧☜黄色图标了解详情
面对面
更多第一手资讯,还请收听每天17:30北京城市广播电台《教育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