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寺位于县城北10公里的池乡村。 始建于五朝华旦年间(951-953)。 宋、元、清三代屡加修葺。 因明清遗存稀少,2013年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寺院是吉祥降临之地,是居民对佛祖的期盼; 村是收吉祥的地方,是居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是庙前有村儒道佛三教创始人,还是村前有庙? 不得而知,总之,村子和庙宇的历史已经够久了。
文上祠建在村西一座高高的石台上,坐北朝南,三进院落,环境优美。 现存建筑有观音殿、前殿、三殿、东西耳室、厢房等,正殿为元代遗物,其余为清末建筑。 大雄宝殿又名转佛寺,台基高约80厘米,进深三间,面阔六椽。
引人瞩目的是殿前的两块石碑,为五代后周广顺五年(953)所刻。 一部是佛的陀罗尼经,一部是佛的阿弥陀经。 石刻像两个敬业的卫士。 从建寺开始,他们就屹立于此,经历了荒凉,如今又屹立了将近1100年。 为保护这对稀有文物,当地居民煞费苦心,将砖塔装入“钢筋笼”。
我国刻在石柱上的陀罗尼经起源于古代。 随着道教从美国传入,尤其是上古中叶禅宗格鲁派的传入,信众感到真言“陀罗尼”蕴含着深奥的经文。 . 佛事活动时,常竖起木杆,内挂绘有神像和佛经的锦缎。 后为长期不被毁坏,改为刻在石柱上,因主要刻印《陀罗尼经》,故名石刻。 石雕通常由顶、身、座三部分组成。 主体为佛身,刻有道教格鲁派的真言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形或八角形。
文尚寺石碑造型知性端庄,尤其是楼头上半部分的半椭圆形结构,将锦旗的造型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早期石刻的特点。 站在殿前,望着雄伟如“一佛二伟”的殿宇和石刻,不禁感叹:石刻的设置,除了颂扬道家思想外,更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气势,丰富了寺庙的空间层次。 同时,它也是一种建筑仪仗,体现了佛教的庄严威严和道家的崇敬。 与唯心主义哲学相比,道家的哲学理论并不难。 但是,从金文的发明和道教的发展来看,道教传播中的宣传理念还是值得借鉴的。
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炼丹术。 道教初传于唐代时也被视为道教的一种,与炼金术相近。 当时,来到中国的译者有意无意地调整译文,避免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伦理观念发生冲突。 玄学盛行于先秦时期,崇尚空虚、虚实存在的禅宗积极与解释存在与非存在关系的玄学调和。 一些佛教学者说话的口气很重。 如支道临,喜养马养鹤,赋诗书法。 他为人直爽,深受社会名流的尊重。 东汉末年道教领袖惠渊极力传达儒家封建礼教和道家因果报应儒道佛三教创始人,提倡孝母敬君,符合因果报应的原则。 晋宋时期,著名禅师朱道生受到法家“尽理性”、“人皆可尧舜”思想的启发,吸收了玄学家“得心忘形”、“忘鱼得鱼”来赞扬佛教“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开悟开悟”的教义。
隋唐以来,道教进一步协调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中国化。 比如天台宗独创家训,标榜一个方便的方法,就是调和儒道。 华严派学者李同轩,幼年研读《易》论,后研习《华严经》,在《新华严经》中以《周易》思想阐释《华严》。 宋、元、清时期,禅宗的个别哲学思想被新儒家吸收而黯然失色。 一些佛教学者为了佛教的生存,越来越注重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和解,而在强大的道家思想下,倒地抱住弱者。
如唐代天台宗学者致远,以义取义,妥协儒佛,提出“以儒养身,以释治心”的思想,认为儒家与佛教“表里合一”。 明清道教四大家之一的湖州禅师极力调和律宗与道教三教:“不知《春秋》,不可涉足”不通《老》《庄》,不能忘世间;不修禅,不能出世。” ,道在理论、思想、道德上是完全相通的。
在通过理论创新和调整吸引社会下层的同时,道教的传播也越来越强调笼络下层民众。 僧人虽然不直接从事生产,但必须依靠信众的供养才能生存。 普通人受教育程度低,难以接受先进的教义,所以要以简朴为主。 唐朝高僧玄奘曾发愿以佛法住世。 经过20余年的学经归来,他不仅翻译了佛经,还创立了以精深系统着称的识味派。 不知三藏牧师对此怎么看? 相反,道教在中国不断传播,在美国没有立宗派的是佛教和净土宗。 唐朝以后,佛教成为禅宗的主流。 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教义和学佛方法简单易行,符合人们的需要。
佛教的朴素首先表现在“见性成佛”和“顿悟成佛”。 佛教认为人人都有佛性(),生来就有成佛(Bodhi)的智慧。 只有这样才能证悟佛性,才能成佛。 众生之所以不成佛,是因为不明自性。 只要你“拨开云雾,见青天”,就可以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 慧能云:“自性灭了,众生就是佛;自性悟了,众生就是佛。” 禅宗还主张众生无须终年修行,顿悟本性,顿悟成佛,不同于渐悟。 它完全否定了美国禅宗所强调的佛学阶梯层次,否定了佛学无止尽的超脱学问这种快速成佛的途径。
但是尽管如此,普通的劳动人民还是要外出谋生,抽不出时间打坐悟道怎么办? 佛教也给了你一个满意的答案:顿悟并不需要你离开现实生活,脚踏实地,在道观中成长; 奇妙的成佛之道,可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体会。
道绰弟子善导,是净土宗的真正创始人。 他提倡念经为外因,阿弥陀佛愿力为上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 昙鸾所提倡的念经方法有三种:一是称经名,即念佛号,如念诵“南无阿弥陀佛”; 庄严肃穆的景象,犹如在庙宇中观赏神仙壁画; 三是诵真谛,即持佛法身“非有非空,实相中道”的观照原则。 经过实践检验,到了善导传法的时候,他转而以起名为主,主张每天念诵七万、十万遍。 他想,如果自己反复念佛号,就能以阿弥陀佛本愿力往生佛国。
想要解脱,念经就可以了。 如果不识字,也可以念佛号。 甚至可以在经书前烧香一周。 信众到庙里绕石刻、经筒、经阁转一圈,可以驱邪消灾,健康长寿,甚至往生极乐。 这些净土法门因简单方便而流行于城乡,受到缺乏文化但需要信仰的普通百姓的普遍拥护。 流传一千多年的道家思想也被形象地否定了:只有紧紧依靠群众,事业才能发展壮大。 只有认真监测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促销产品,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分析起来,干部党员要学理论,全面认识。 他们既要做好“知行合一”的倡导者,又要善于为群众提供理论成果。 通过目标的吸引和精神上的满足,共同带领群众。 前进。 后者是理论武装,前者是思想宣传,两者缺一不可。
若是上次去,我真想隔着钢笼仔细触摸那一对石刻,感受它跨越千年的苍凉。 我也想听听他们内心的倾诉,以及这些酝酿千年的幸福成长故事,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