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学素养行动计划(2年)》指出,科学领域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研究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 精神,并具有一定的运用其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这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培养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质和关键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能力”。
物理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物理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能力。 “物理概念”中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对物理课程中重要思想、概念、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思维”中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对研究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和认识。 掌握,例如初中物理课程中用于研究多因素问题的“控制变量法”、高中物理课程中用于忽略次要因素的“理想模型法”等; “实验探究”中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交流和评价等; 而“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对科学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如能够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不迷信权威、有节约资源的责任感、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近年来,一些一线物理教师开展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实践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要检验这种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必须依靠学术能力测试。 笔者在初中物理试题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些以知识为载体考察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题型:
一、物理概念检验
此类试题主要测试学生对物理学科发展中的核心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在所有试题中占比较大。 这里我们以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的一道选择题为例进行分析: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上的木块正在加速向右移动。 木块的速度逐渐增加。 分析木块所受的力:()
A 重力,传送带的支撑力;
B. 传送带上的重力和压力
C、重力、输送带的支撑力、向右的摩擦力;
D、重力、输送带的支撑力、输送带的压力
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 主要考验学生对力的认识以及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是木块,因此要确定的受力对象应该是木块。 学生很容易排除B、D这两个选项。根据题意,木块正在向右加速,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我们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如果木块只受到重力和支撑力的作用,这两种力相互平衡,运动不会改变。 因此,该块必定受到传送带向右的摩擦。 由此可知,本题应选C选项。
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我们还可以问学生:如果木块加速到与传送带相同的速度,此时木块上受的力是多少? 区块会继续加速吗? 通过思考这个主题和扩展问题,学生将对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2.检验科学思维。
初中物理试题中对科学思维的考察主要出现在选择题或实验题中。 这里我们以2015年泰安市中考为例:
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人类总结了许多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价替代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等,以下是几种初中物理研究实例:“研究电流时,将电流与水流进行比较; �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应线”; �在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光”; ④研究动能与速度之间保持物体质量不变的关系。 其中,采用相同研究方法的有()
A. 和 B. 和 C. 和 ④ D. 和 ④
这道试题难度不大,但比较全面,考验学生根据研究对象进行判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在学习电流时,为了使学生形象地理解,通常将电流比作水流,采用类比研究方法; 在研究磁场和光的传播时,由于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光的传播路径是无法清晰的。 为了描述水平测试 物理试题,我们引入了“磁感应线”和“光”两个理想模型。 它们实际上并不存在水平测试 物理试题,但它们帮助我们解决身体问题; 在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这是一种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学生很容易想到。 由此判断,本题正确答案为B选项。
这类试题的出现对于一线物理教师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物理知识的传递,还要关注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 思维。
3、实验探究的调查。
实验题是各地中考必考题型。 该类题的考试内容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仪器的选择与安装、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处理与记录、规律探索、实验结果分析等。 表达等,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浪潮,实验题考察学生的难度逐渐加大,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 这里我们以深圳中考为例。 2018年《考试须知》中指出,教师在课本测量实验中除常规方法外要注意特殊的测量方法,还要注意实验中的生成问题,如数据的选择、处理、错误分析等等,并给出了样题,下面是一些例子。
(5)小斌仍然用上面的电路来探索“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他选择了阻值R=5Ω的定值电阻,调节滑动压敏电阻滑片P,测量流过定值电阻R的无电流,对应的电压值如表所示。 老师看完后说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 他帮小斌分析错误是在____次,原因是。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电压 U/V 0.5 1.0 1.5 2.0 2.5 3.0
电流 I/A 0.1 0.2 0.3 0.4 0.5 0.6
根据问题分析,电源电压始终为3V,滑动变阻器的铭牌为“20Ω,2A”。 这样,电路中的最大电阻应为25Ω。 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为0.12A,因此判断第1组数据错误。
在较为常规的电学实验题中增加这样一类生成题,不仅考验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更考验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更具有区分性,也能在教学过程中给教师带来启发。 学生不应“纸上谈兵”,而应有真实的动手体验,学会自己分析和处理数据,从而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4.科学态度和责任考核。
纵观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大多采用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图片素材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和分析对象。 例如,2016年深圳中考的计算题以“长鼻子校车”为背景,测试学生力学中的速度、固压力和做功的计算; 2017年深圳中考选择题以“大亚湾核电站”为背景,考察学生对能量转换的理解,计算题则以家里常见的“升降晾衣杆”为背景。背景 测试学生对滑轮组和机械效率计算的掌握程度。
这类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身边物理的亲切感和家乡情怀。 这类材料不仅引导学生关注科技成果和社会热点,而且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物理试题越来越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的联系。 在考验学生基本物理概念的同时,也力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探究。 思维、科学态度和责任的评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清晰的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