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现任解放军火箭军研究院某研究所总工程师的女将军李贤宇增补为工程管理学院院士。
《政事报》注意到,1965年4月出生的李贤宇身上有许多耀眼的标签:黑龙江科学状元、北大硕士生、韩国人、女少将、女导弹专家。 她也是国家优秀科技工作者。 ,享受政府特殊补贴。
第九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1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15年7月6日,在原二炮部队晋升上将军衔仪式上,她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火箭军历史上第一位女上将。
李贤宇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韩国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一名会计师。 1982年,17岁的她以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当时最前沿的无线电物理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李贤宇考入北大时,他才高二。
“1982年,高二读完,我要么升读高三,要么直接参加高考。我想,既然我已经完成了考试,我就尽快参加高考吧。” “我的自信是有根据的。在中学时,我从来没有在年级中排名第一。” 李贤宇曾经回忆道。
“当我来到北大时,我才发现还有另外一个人。” 刚到北大时,她“学习很辛苦”。 四年后,她成为班上第一个被保送所在系攻读硕士学位的人。
1990年7月硕士毕业后,正值大学生出国留学、经商热潮。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导师一起去拜访了原二炮部队的一位老领导。 领导对她说:“像你这样有高科技知识的年轻人,如果能在导弹部队工作,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随后她参军,加入了原第二炮兵部队。
1992年,军队开始筹备建设第一个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 28岁的李贤宇成为科研团队中最年轻的技术人员,负责整体网络建设和实时数据传输两项关键任务。
经过几年的努力,指挥自动化系统已初具规模。 1995年盛夏,原二炮奉命在某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无线电物理专业,系统成功。 当时,军委一位负责人对李贤宇说了三个“不简单”的字。
该项目开创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先河,成为全军的“标志工程”。 该成果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贤宇也荣获三等功。 随后,她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3年后,原二炮任命当时刚刚担任某研究所总工程师的李贤宇负责某机动指挥系统的研制。
经过几年的努力,李贤宇的成果在2006年的一次军事演习中揭晓,当时的二炮首长称赞她:“能‘统一’这么多系统无线电物理专业,真是了不起!别看一个弱女子,却能胜过我们几个导弹旅长。”
该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贤宇因此被授予二等功。
《政事报》注意到,李贤宇也是军队综合指挥信息系统师长组成员。 她用六年时间打造了战略导弹部队的“中国剑网”。
2007年,李贤宇率先提出自主研发指挥信息系统软件。 三年后,这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指挥信息系统问世。
2013年,再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2018年任全国政协委员。
《政事报》注意到,近年来,李贤玉向全国人大、人大提出的议案和建议,大多与军队信息化建设有关。
2013年全国两会上,她的议案是《推动国家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建设和发展》; 2016年她的议案是“用科技推动新型作战能力提升”; 2017年她的议案是“加快军事领域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
“信息化是高端技术的游戏,核心技术买不来,简单模仿走不了多远,靠引进是行不通的。” 她相信。
生活中的李贤宇是相当耿直的。 她形容自己的性格“有点虎气冲天”。
“我有点老虎,看我开车就知道我是东北人,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2013年,她接受中央媒体专访。 《政事报》注意到,李贤宇在这次采访中谈起自己的学习、工作、家庭生活都相当坦诚。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李现宇说:“我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也没有什么长远的计划,我的特点就是一步一步走下去,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去做。”抓住它,无论做什么,我都会踏实、坚持,一定能做好。”
“我告诉儿子,我们不能只想着造原子弹,每个人都要从小事做起,才能干大事。” 李贤宇说。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