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破了700万大关后,院校结业生人数在去年一跃达到749万,下降势头不减。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教育部门及各相关研究机构对部份专业亮起“红牌”,频发预警。中国青年报记者结合多方数据,对在求职中竞争力有限的专业进行了归类与剖析。
“红牌”专业有什么
2014年10月,教育部通过其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公布了2012年和2013年低就业率专科专业的“黑名单”,乳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动画、表演等榜上有名。该名单还按照地域性差别,细致列举了分省就业市场情况,综合入选数频度最高的专业与全省榜单重合度较高。
自2010年始,旨在于学院生就业数据挖掘的麦可思研究院按照前3年综合审视的数据,每年发布一个专科和高职的代表性专业预警榜。该榜单中“红牌”专业为待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属于高待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仅次于红牌,“绿牌”则与红牌相反,为需求下降型专业。
在过去6年的预警榜上,法学和生物工程年年都属于“红牌”专业,动漫、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物理及体育教育次之,入选5次;日语专业4次入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美术学3次入选。值得注意的是,在15个历年入选的“红牌”专业中,5个是理科相关专业,4个与艺术相关。
2011年的预警榜与前一年相比,“红牌”专业从类目到排序均一模一样;2015年的榜单则较上一年度的榜单变动最大,生物技术、动画两个专业退出“红牌”序列,应用数学学、应用心理学及音乐演出首度入选。
青海学院2013级德语专业的卢馨迪朋友捕捉到了这种改变。让她倍感开心的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在2014年的榜单中“由红转黄”。“刚入学的时侯晓得自己学的是‘红牌’专业,非常懊悔,简直想休学补考了。”卢馨迪说,作为英语类保送生,她不能转到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学习,见到德语专业从2014年开始成了“黄牌”专业,就业前景相对有所改善,她才稍为放下心。
中国青年报记者剖析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数据发觉,“绿牌”专业每年均有较大变化,但基本均为文科专业,而“红牌”专业较为“稳定”,变化不大。
麦可思研究院的专家马妍这样解释榜单变化的缘由:一方面与社会经济的总体情况是相关的,其次是国家新政对于产业、行业的影响,还有就是该专业总体的开办数目,是否出现某专业开办过分密集的情况,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诱因。她同时说,三类专业没有具体的边界,并且有些“红牌”专业表现出“持续性”。
小众专业难找对口工作
上海理工学院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解释道:“不好就业的专业分两类,一类是结业生数目严重短缺,大规模扩招、扩建造成其成为‘红牌’专业;第二类要看其学科的属性,例如哲学、历史学,这种专业本身比较冷门。”
在中国青年报记者进行的走访中也发觉开设生物物理专业高校,多数受访者觉得“就业难”的专业是哲学专业。但是记者发觉,哲学专业并不在“红牌”专业榜上,仅在教育部统计的广东省就业率较低专业中出现过一次。
据麦可思研究院公关总监周悦介绍:“冷门专业多指结业生规模极其小、涉及的高校数目也十分少的专业,这类专业我们一般不会列入三类专业估算。但公众也应给以关注。”
山东某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2012级哲学专业的李梦琪,对未来的发展仍然很苦恼,她实在想不出哪些就业方向是和她的专业对口的。西安工业学院2009级数字媒体专业的谭雪朋友也说:“我的朋友中没有一个找到对口工作的,干哪些的都有,买家具、进建行、做网店、卖校服,总之目前没有成功步入设计行业的。”
智联急聘《2015年应届结业生就业力督查报告》显示,从已签约的中学生处督查得出,近四成学院结业生就业并不对口。相比之下,工学专业、医学及管理学,因其知识实用性较高及行业排他性较强,就业对口率均在60%以上。
以被称为“万金油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中国青年报记者发觉,在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发布的数据中,该专业在“2014届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主要专科专业(前10位)”中排行第8,就业和专业相关率仅为45%。爱拼网《各专业就业前景报告》显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结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很广”,“教育/培训/科研”、“金融/投资”、“房地产/建筑”、“影视/传媒/出版”均在列,具体职位包括销售代表、销售行政专员/助理、客户服务专员/助理等。
学院设非优势专业现象常见
华北理工学院2012级新闻学专业中学生孟凡,近来正在上海的一家公司实习。她说:“我的中学在杭州其实还可以,牌子蛮亮,并且在外省笔试,人家基本不晓得华工还有新闻专业。”今年大专结业于中国传媒学院南广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俞莎朋友发觉,相较于同专业、就读于以文学类专业著称的院校的学生,俞莎“专业课纵深不够是最大劣势”。
曾在上海工业学院读翻译系的郭雨萌,在以理工专业为优势专业的学院读哲学系的李梦琪,她们读的都是中学的非重点专业。
以传媒方向为例,中国青年报记者用“传媒、新闻、广告及传播”为关键词,对上海市66所专科院校(包括7所公办中学)是否设有相关大学及专业的情况进行了统计。
在66所高校中,近60%开办了传媒相关的专业。7所综合类、两所体育类、1所军事类及1所民族类均筹建了该专业,在语言类、财经类、师范类和理工类高校中,半数及以上的高校筹建了该专业,只有3所医科中学并未开办传媒相关专业。
进一步观察专业设置规模,中国青年报记者发觉,在上述开办传媒专业的39所院校中,设有传媒相关大学的有26所,仅对应“系”的又分两类,其中5所将该专业放在人文大学等其他大学中,还有3所高校的传媒专业作为系单独存在。另有12所相关专业或大学皆与“艺术”字眼相关。
理工学院设文史院系,语言高校“发展计算机”,这种现象比较常见。上海外粤语学院就业中心一位老师觉得,这一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智,要结合每位中学特征去剖析专业的竞争优势。“对于北外来说,在德语这样的基础性品牌专业上,要继续保持和强化培养质量,巩固排头阵营;在法学、计算机等新兴专业上,应结合中学优势,培养‘外语+专业’的高竞争力人才。但语言仍是结业生的突出竞争优势。”
中国青年报记者统计发觉,不少特色高校建系办学的本意正是依托和发展自身原有的优势。上海外粤语学院主打国际新闻与传播,中国农业学院媒体传播系以农业与乡村传播为特色,上海体育学院构建体育传媒系,立足“大体育、专新闻、泛传播、全媒体”开设生物物理专业高校,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互动较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专业性不强是始于专业资源水平不够,“资源挺好就没有这些情况了,例如北大的工科专业,水平并不低,中学性质不起决定作用”。
(文中受访中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