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物理 > 综合其它

哲学研究“儒、道、佛”梁政法学院

更新时间:2023-12-24 文章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次数:

ZheXueYanJiu☆哲学研究☆“儒、道、佛”生死观认识与比较梁政法大学儒道佛三教的身体观,南京琳(南京师范学院)摘起着深刻的影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儒、道、佛”三家关于生命伦理的思想各自都具有着极其丰富的理论价值,举办深入研究三家生命伦理的思想,思辨地对待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汲取精华,弃其糟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能够指引我们选择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键词:生;死;生死观;佛道佛中图分类号:B8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027—02要:“儒、道、佛”三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份,在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其他方面发展都作者简介:梁琳(1983-),男,河北省讷河市人,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哲学专业2007级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与死只是自然生理过程,原本没有生命伦理可言的,但生死不仅仅牵连到生理问题,更重要的是与大众心理和社会文化相关联,对它的思索反映了人关于生命的本体意义和终极追求问题的深思,彰显了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问题的总体掌握。RRh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对生死的思索是生者对伤者的礼遇,是生者对向生趋死的心态。于是生死问题因而成为道德哲学最高的问题。“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三大支柱,真正理解中国“儒、道、佛”生死观思想,汲取其中积极的伦理思想可以引导和改变人们的现实生死心态,平衡人对于“生”的贪图与对“死”的惧怕,使人可以正面的、积极的面对“生”与“死”。知名学者郑晓江说“精神见之于谈吐的合和体。”很显著生死心态是由生死观本体、生死价值观主宰着的一种对生死认识的总体趋于。一、“儒、道、佛”对待生死的观点(一)儒学对待生死的观点儒学指出通过人生前不懈的努力来追求生命的价值,在有生之年树立人生的壮歌,进而达到生命的不朽。对待生的想法是道家生死观的重要内涵。《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叔孙豹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话基本上抒发了儒家用创造不朽以抵抗对待死亡的心态。所谓立德,即通过道德修养,突破自己的所思所求,产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人们学习的人格楷模,因而生前受人爱戴,死后受人推崇;所谓立功,指生前为国家、民族作出光辉业绩,功垂天地,造福后世,因而世代深受人们的崇拜。RRh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象孟子所赞颂的大舜一样,“创业垂统”,“为法与天下,可传入后世。”(《孟子·离娄》)所谓立言,就是说出具有社会性、人类性、导向性的言论,写出赶超时代的永恒性专著,留下思想给后人作精神财富。儒学的三不朽境界,就是让人努力拼搏,立德、立言、立功因而名扬于后世。生命是有限的,惟有不朽的名才能留芳百世,借此能够赶超死亡,达到死而不亡。孔子所谓“未知生,焉知死”表层意思是还没有搞明白应该怎么活,又如何能晓得死亡是如何回事;深层的意思是,假如人能活得很明白,就自然而然晓得怎样样对待死亡了。(二)道教对待生死的观点道教的生死观主要彰显在《道德经》和《庄子》中儒道佛三教的身体观,道教生死观的最高目标是要达到由生至,死而不亡的境界。老娘说:“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老子·三十三章》)庄子觉得,人的形体总归要死去,霉烂然后化为黄土,但人们可以通过“坐忘”(自我忘却)、身体的存在及欲望,在精神上与无所不通的“道”合为一体,利用于道的永恒,达到个体生命的永恒。老娘说:“吾之所以有大病人,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十三章》)庄子说:“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天地》)入于天就是融迹于自然,就是生命的赶超。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庄子·大宗师》)人一旦忘记肉体生命的存在,便能大彻大悟,心情都会像朝阳一样清爽清澈(朝彻),就可以“心斋”(心灵的五戒)忘记“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27RRh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发表评论

统计代码放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