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小文章,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就八年级语文第二册关于“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矛盾问题给我回复。 很多学生在文章后回复时表示想起了旧版课本。 他们表示,旧版教材例题较多,问题较多,自学即可理解。
这让我想起了小学数学课本的沪粤语版。 我不知道广东省所有城市是否都在使用这个版本的教材,但我居住的这个江南小镇仍然在使用它。
不知道其他版本的高中数学教材怎么样。 专家介绍,沪粤版教材的最大优势是探索活动较多。 全文充满了实验,仅简单介绍了实验的步骤。 没有公式,也没有推论。 ,所有的公式和结论都必须是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 听说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大大增强女儿的思维能力。
从理论上来说,专家的设计并没有什么问题。 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推论还可以培养儿子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甚至增强女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儿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心和内在的动力。
但在实际学习中,能否达到专家的预期呢? 那只是个玩笑。 我的母亲正在这个小镇最好的小学之一学习。 虽然是在这所中学,但大部分实验都没有做。 具体原因我还没有问过。 可能是没有实验设备,或者老师不愿意。
我去爸爸的班听数学课。 老师正在讲台上做大气压实验,中学生们围了三层楼。 一些中学生甚至站在桌子上。 如此一来,不少中学生表示没认清楚。 幸好老师实验没有成功,赶紧报了推论。
后来我问妈妈安徽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公式,老师平时都是这样教的吗? 妈妈说明天爸爸妈妈会来上课,老师做了一些实验,但平时我根本不做实验,所以老师会汇报推论,让中学生记录下来。 有时老师读得太快,中学生记不住,有时听不清楚,记错了。
我想,如果这个学校都这样的话,其他学校不可能比那里更好,农村学校更不可能比这更好。
这样的教材可能适合北京、广东等顶尖小学,而90%以上的中学似乎不适合使用这个版本的教材。
这样的教材,除了中学生自学看不懂,就连老师也看不懂。 父亲曾经问我安徽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公式,为什么光在透明介质中一定会发生折射? 我说过,如果介质不透明,只能发生反射,不能发生折射。 我说你应该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以获得此类问题的答案。 妈妈说她问过老师,老师讲了一会儿,也没解释清楚。 因为这类知识课本上没有提到,所以需要做实验才能得到结果。 如果你没有做过实验,很可能会成为老师的知识盲点。
专家们坐在办公室里,甜蜜地想象着,要求中学生用五彩笔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然而专家们忘记了,很多中学生没有笔,中学生既不会用手,也不会动脑。 专家的预测远非完美。
所以我个人认为教材应该注重过程和演绎并重,至少让中学生在不会做实验的时候也能知道结果,否则只能逼着女儿去上课外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