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2022级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正在申请华北理工学院动力工程与工程热化学专业硕士学位。 本专业考试科目为:语文1、英语1、政治、812传质学。
一、关于择校及设置专业
首先,我们来谈谈择校。 俗话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自从踏上考研之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学的选择。 由于不同中学同一专业的专业课参考资料不同,每本教材的考试大纲优缺点也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复习过程中的学习规划和学习进度。 为此,我们必须重视择校这一步。
选校时需要综合考虑中学的专业实力、考试科目(尤其是专业课)、考试大纲、地理位置、招生比例、招生人数以及与上一年备案分数线的差异中学专业实力可以搜索“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查询各门类、各专业的高校实力排名。 以工程-动力工程和工程热化学为例,我们可以看到
院校有复旦大学、长沙交通大学、
院校有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级别越高、排名越靠前,说明校园专业实力越强。 关于初中的考试科目和初入学的学生人数(这两个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可以在研招网(研究生入学考试信息网)的总目录中检索到。 从下载准考证到查成绩再到复试甚至调整都会用到官方平台,我们可以在硕士目录上查询到各中学各专业的招生情况。 了解了中学的概况后,我们可以大致将范围缩小到几所中学,然后再针对某所中学进入其研究生院(如华东理工学院研究生院) )或学校(如华东科技能源学院、动力工程大学)官方网站查询近年报考数量、录取分数线、考试大纲、参考书目等数据。
以华北理工学院动力工程与工程热化学专业为例。 研究生人数约74人(呈扩招趋势)。 以2022年为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化学硕士已推荐105名学生,计划招生28名。 报报比1.46(每年报报比基本相同); 能源与动力硕士学位项目已有11名考生获得豁免,计划入学74人,已上线98人。 他们不接受校内转学(近年来首次不接受转学),报到比例为1.32。 2020年动力工程与工程热化学(校硕士)复试线为320分,最低成绩为323分,能源动力(专科硕士)复试线为320分,最低成绩为321分; 化学(学生、硕士)复试线为325分(相比今年+5),最低分数线为327分;能源与动力(硕士)复试线为325分(相比今年+5),最低分数为325分; 2022年,动力工程与工程热化学(硕士研究生复试线为375分(相比今年+50),最低分数线为377分,能源动力(专业硕士)复试线为345分(相比今年的+20),最低分数为348。通过数据不难看出,近年来,尤其是去年,华科硕士和硕士学位的分数相对下降(硕士学位尤为显着),再加上进修和硕士学位招生的减少,以及硕士和硕士学位招生的扩大,考生报考华北理工学院工程与工程热化学(硕士学位)的动机)的难度和竞争会更大,相比之下,申请能源动力(硕士)的难度会小很多。总体来说,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考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此外,国线也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 2022年华科考研新政调整,能源动力(专科、硕士)优先。 首次不接受动力工程与工程热化学(硕士)校内调整,意味着申请华北理工学院硕士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相对安全)预计2023年考生能达到390分),而申请硕士学位相对安全。 比较容易(2023年考生达到360分相对安全)。
2. 初步测试经验
2.1 政治
政治科目的备考可以从八月到十月开始。 不建议太早开始。 由于大部分知识点都是背的,还有时事政治,所以考前可以多做题,多背。 而且,政治题材的现实问题并没有那么大的价值。 我们在备考过程中重点关注选择题。 测试中,每位考生的主观题成绩大致相同(相差0-10分左右),因此客观题的得分率是差异的亮点。 我们一定要尽力保证我能拿到35-45分。 在备考过程中,每个考生都可以选择一本合适的参考书来进行知识点的准备。 对于选择题的准备,他可以选择几位考研名师的选择题集(如《千题》、《小八》、《小四》等),建议根据肖秀荣老师的《肖四》(全文需要背诵)来准备主观题,考前每天晚上背诵政治主观题4-5小时基本是必要的。
2.2 法语
英语课程的考试准备与政治正好相反。 主要以真题为主(尤其是近六年的真题)。 英语短语(考研核心词汇)每天晚上需要背诵半小时到一小时。 那么就早点开始吧。 建议6月开始英语阅读,每晚一篇。 流程是:做题——批改——精读全文(翻译生词)——解读长难句——复习总结,基本需要1-2个小时。 每天晚上坚持下去,考前六年最好至少做两次真题。 完形填空、翻译、作文、新题型等可以在10月份进行规划。 目的是多做题,多锻炼语感和逻辑感。
2.3 物理
物理是我们考研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的知识体系复杂而冗长,考试题目往往也较难,所以物理就成为我们拉开差距的最重要的学科。 一位著名的考研老师说:“数学将决定你能否参加考试。语文成绩好的考生往往能考到130分甚至更高,而物理较弱的考生可能只能考到90分左右,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学习,建议3月份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准备考试,放假前也就是6月份之前完成基础知识的准备,每天一定要学物理,至少三个小时。从放假开始到10月,物理和专业课成为备考的重点,物理也将开始强化阶段,这个时候我们遇到的题往往更接近考研的难度考试,所以我们每天晚上至少需要花四个小时的时间在物理上,并在晚上睡觉前对第二天的准备做一个总结和计划。从10月份开始,各科就已经开始准备考试了。 物理即将进入真题阶段。 10月和11月,六年来的物理真题至少要做两遍。 11月考试前,我们考试的主要任务是纠错(真题中的错误)和市面上的试卷(考生自行选择)。 一般来说,物理的学习贯穿于我们整个考研复习过程,需要我们每天晚上学习做题,持之以恒。 以我为例。 我从三月份开始准备物理考试。 我坚持每天晚上看知识点、做题。 考试前,我的物理笔记有800页A4纸。 所以物理需要我们努力,坐冷板凳。 勇于独立思考的科目高中物理68个解题技巧清华大学,过程很枯燥,但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最终我们的语文成绩将成为我们追赶竞争对手、拉大差距的有效途径!
2.4 专业课程(以812传质为例)
华北理工学院的专业课程是812传质。 中学给的参考教材是《传热学(第四版)》,杨世明、陶文泉编着。 据悉,我个人推荐的参考资料是《华中理工学院812考试真题(2000-22)》、《传热学重点难点及典型题论文(三义系列)》。 华科专业课考试题主要包括简答题(8-10题)、分析题(3-5题)、计算题(3-4题,分别为: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换热器类型)、其中简答题一般在64分左右,分析题在33分左右,估计题在53分左右。 总体来说,华科的试题难度不是很大,简答题和分析题基本都是2000年到22年的原题(2022年的简答题和分析题都是以前的原题),所以简答题和分析题都是2000年到22年的原题。分析题需要根据我们的理解来记忆,而估计题一般由三道题组成。 热传导部分通常是非稳态热传导,热对流部分通常是扫过平板的流体或强制流经管道的流体类型题,思路比较简单,散热部分需要画出求解辐射网络热容量图。 这三道计算题往往需要认真审题、认真作答,因为估算题分数大,很容易丢分,所以我们备考的重点就是各章的估算题。
一般来说,传质的研究可以从六月到七月开始。 建议考生在9月份完成基础知识和理解记忆(含基础和强化)的梳理。 以真题为辅,10月份会系统做真题。 这个阶段主要以真题和“三位一体系列”为主。 11月份之前,真题(尤其是计算题)至少要通过三遍。 主要以背诵简答题和分析题为主,同时还要注重巩固估计题和薄弱环节,开展系统的查漏补缺和考前冲刺工作。
热传导主要分为稳态热传导和非稳态热传导两部分。 热传导部分的重点是各种情况下热传导公式的推论以及推论的记忆(该部分的公式占考试大纲的60%,需要对听写更加熟悉)。 考试题目大部分为简答题和分析题; 部分重点是集中参数法和毕奥数的使用,大部分试题都是估计的第一题。
热对流的分类较多,试验采用无相变的对流换热:有限空间自然对流、大空间自然对流、流体扫平板、流体扫管束、管槽强制对流等.、以及相变热对流:凝结传质(膜凝结和珠凝结)、沸腾传质等。其中,有限空间自然对流、大空间自然对流、流体扫管束、凝结传质和沸腾传质主要考简答题和分析题,所以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传热过程及相关概念的理解; 而流体扫过平板和管槽内强制对流则主要采取第二个估计问题。 准备过程中要注意公式的记忆和传热场景的还原再现。
热辐射公式比较简单。 考试的重点是对辐射网络偏转图的理解和估计。 在准备过程中,需要结合电气电路的知识来比较和理解挠度图的相关估计。 如果你在备考考研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妨报读补习班,比如新相旭的考研各科一对一辅导课程,针对性很强,而且上课时间可灵活协商。 对于第一次考研复试的复习帮助尤为显着。
3.回顾经验
华北理工学院复试参考书目为《工程热力学》。 相对来说,复试的面试比初试的专业课程难度更大,所以在准备过程中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2021年,华科的复试面试题偏向于记忆和理解工程热力学基础知识,但2022年,华科一改以往的风格,面试时只考了四道应用题,难度不小。 对于这个题型,在2023年的复试中,不仅要注重基本概念的记忆,更要注重这个基础知识的应用。 改变,在面试中取得更高的成绩。
四。 概括
考研的复习过程是一个极其枯燥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报考华北理工的考生来说,这三年来试卷的样式发生了变化,复试的次数也稳步增加。 我们一定要认真准备考试,不能放松。 我也曾苦恼过,也曾对自己极度沮丧,但希望我们都不能忘记初心,学会发泄压力,不要放弃。 据悉高中物理68个解题技巧清华大学,考研也是一场信息战。 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多渠道、多途径收集信息,多查看大学官方网站,了解最新动态。 也许考试大纲甚至考试参考书目可能会发生变化。 ,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些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最后,希望你们以梦为马,不负青春,一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