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大结局样卷第1部分
例1(2010年中考(南京卷)第24题) 雨滴穿过云层时,不断与悬浮在云层中的小水滴相遇结合,其质量逐渐减小。 现在上述过程被简化为沿垂直方向的一系列碰撞。 已知雨滴的初始质量为m0,初速度为v0,增加距离l后与静止的小水滴碰撞合并,质量变为m1。 经过相同距离l后,雨滴与静止的水滴碰撞合并,质量为m2,m3...mn...(假设每个质量都是已知量)。 忽略空气阻力。 (1) 如果不考虑重力,求第n次碰撞后雨滴的速度vn'; (2) 若考虑重力的影响,a. 求雨滴第一次碰撞前后的速度v1和v1'; b. 求第一次碰撞后雨滴的速度 n 次碰撞后雨滴的动能 mnvn'2。
解: (1) 无论重力如何,整个过程动量守恒,m0v0=mnvn'
得到v'n=v0
(2) 就重力而言,雨滴在生长过程中,作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运动,碰撞后动量守恒
A。 第一次碰撞前,v12=v02+2gl,v1=
第一次碰撞后 m0v1=m1v1', v1'= v1=■■①
b. 在第二次碰撞前,由公式①得到v22=v1'2+2gl
v22=(■)2v02+(■)2gl②
第二次碰撞后,由公式②得到v2'2=(■)2v02=(■)2v02+(■)2gl
同理,第三次碰撞后 v3'2=(■)2v02+(■)2gl
...
第 n 次碰撞后 vn'2=(■)2v02+■2gl
动能mnvn'2=(m0v02+2gl mi2)
例2(2009年期中考试(上海卷)第24题)如图所示,ABC是一条固定在垂直平面上的光滑轨道,BC段是水平的,AB段和BC段平滑连接。 质量为 m1 的球从静止在低位置 h 沿轨道下降,与静止在轨道 BC 段上的质量为 m2 的球相撞。 在此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 求球m2碰撞后的速度v2;
■
(2)碰撞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定律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探索这一规律,我们采用简化的热模型,其中多个球依次碰撞,碰撞前后的速度在同一条线上,并且没有机械能的损失。 如图所示,在固定的光滑水平轨道上,几个质量为m1、m2、m3……mn-1、mn……的球依次碰撞。 定义第n个球连续碰撞后获得的动能Ek与Ek1的比值作为第1个球对第n个球的动能传递系数k1n
A。 求 k1n; b. 如果m1=4m0,mk=m0,m0是确定的已知量,求m2的值时,k13的值最大。
解: (1) 假设碰撞前速度为v10,根据机械能守恒原理,
m1gh= ①
假设碰撞后m1和m2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根据动量守恒原理m1v10=m1v1+m2v2②
因为碰撞时没有损失机械能=m1v12+m2v22③
①、②、③式联立解,v2= ④
将①代入④可得
v2=■
(2) 根据式④,考虑Ek1=■,Ek2=■m2v22,根据动能传递系数的定义,
对于球 1 和 2 k12=■=■⑤
同理,球m2和m3碰撞后,动能传递系数k13应为
k13=■=■·■=■·■⑥
等等,■
■
解决方案
b. 将m1=4m0、m3=m0代入式⑥可得
为了最大化k13,只需使
■ 为最大,即■ 取最小值; 从■可以看出,当■最大时。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发现,当物体之间存在多次交互且运动重复时,就需要使用递归的方法来处理。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通用术语。 处理方法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顺序,枚举前面的几种运动关系,总结出通项,也可以选择任意有代表性的化学过程进行分析,直接根据化学定律计算出通项,如例3,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高考数学大结局样卷第二部分
关键词:中考化学期末出题速度图像运动量
历届中学化学考试试卷各有优劣,试题主要考察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广东中考化学期末试题中,涉及的内容是带电粒子在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中的往复直线运动。 带电粒子的运动更为复杂。 如果考生在分析问题时考虑不周全,或者因疏忽而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失误,就会失去得分的机会。 中学生如果能从速度图像入手,就能准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得到正确的答案。
1、2010年安徽中考压轴题
如图A和B所示,当t值为0时,板B附近有一个电子,其质量可用m表示,其电荷为e。 当电子受到电场作用时,它会从原来的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 运动过程中,电子不会与极板A相遇,无需考虑重力感应。
1、当k取5/4时,电子在0~2r的时间范围内不能到达A板,求d的满足条件。
2. 如果电子在0~200r范围内不接触B,求电子速度v与t的关系。
3. 当第N周期电子的位移为0时,求k的值。
2.分析运动量并制作速度图像
(1)在分析加速度问题时,我们可以结合牛顿第二定理和电场的内容,确定带电粒子在每个周期的前半周期和后半周期形成的加速度值分别为dm和分别为.dm。 这两个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类似于两个电极之间的电流随时间的变化,两者的周期均为2r。
(2)分析速度时,由于带电粒子在运动过程中存在复杂的速度变化,这种情况无法用文字或代数公式准确表达,可以通过绘制速度-时间图像来分析速度变化。 正确解决问题。
(3)中学生在分析位移问题时,可以通过速度图像与时间轴形成的区域来分析位移情况。 针对这个问题,中学生不需要运用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和解题。 但中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画出带电粒子在一个周期内的运动来分析带电粒子的往复运动。
3.利用图像分析解答数学试卷
(1) 解决第一个子问题:当d满足条件时,可以通过速度图像进行分析。 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如果带电粒子当时无法到达A,那么在0~r处也无法及时到达。
(2)在解决第一小题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在0~r的时间范围内,带电粒子的运动是匀加速运动,其初速度为0。根据计算式中,我们可以求得 和 值。 当时间在 范围内时,带电粒子做匀速运动,最终速度为0。根据公式,可以得到s和r的值。 从题中可以看出d>s+s,最终可以得到d的值。
(3)分析第二个小题。 从图3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个周期中带电粒子的速度。 该图像是在上一个循环的基础上平移得到的。 在每个周期的前半个周期和后半个周期中,带电粒子处于不同的加速度下,但这个速率的变化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所以分析问题时,应该将周期分为两部分来思考和借助一般公式得到最终结果。
(4)求第二个小问题的解:求电子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时,需要遵循图4中2nt≤t≤(2n+1)r时间内vt的关系。 t值为0~2nr时,带电粒子将经历nr的加速和减速两个过程,此时的速率为 。 最后根据公式得到最终值。
通过图5分析时间(2n+1)r≤t≤2(n+1)r与vt的关系。当t取值为0~(2n+1)r时,带电粒子处于分别为 (n+1)r 和 nr 时刻的加速度和减速度,由此可以得出,当 t 在 (2n+1)r 时,其速率为 (n+1),该值可通过公式。
(5) 分析第五小题,可以假设在2nr≤t≤2(n+1)r的时间范围内有一个循环N。 从图6可以看出,根据位移公式与纵轴的面积可以得到k和n的关系,然后根据n和M的关系可以得到k的值。
(6)解答第五小题时,有两种解答方法。 下面主要介绍一种方法。 假设N个周期的前后周期速度为零,从图6可以看出,速度图像和纵轴一共产生了4个三角形,这个面积公式可以借助2a得到。 根据题意,当速度与纵轴围成的面积等于0时,即可判断满足条件。最后,通过估计即可得到对应的k值。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求解周期性变化电场中带电粒子往复直线运动相关问题时,可以利用速度图像进行分析求解。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地分析问题,而且可以保证解决方案的准确性。 由此可见,考生在做中考化学期末题时一定要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最合适的解题方法,合理分析问题。 取得好成绩。
参考:
[1]唐洪明. 利用速度图像分析解答中考化学大结局[J]. 广东分校数学,2011(4)。
期末数学题范文第三部分
一、结题题的特点
高考语文结题题的设计大多具有以下共同特点: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路难找、解法灵活。 纵观近年来全省物理高考大结局题,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从题型来看,除了传统的函数综合题外,还有运算题、开放题、图信息题、动态几何题、新定义题等。 题型、探索题等等,让人赏心悦目。 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形势下,近年来全省各地涌现出一大批精彩的压轴题。 丰富公正的背景,精致优美的结构,全面展现了解答物理问题的多种思维方式,贴近生活,聚焦热点,常见中见拙,拙中藏巧妙,提出多重问题,并层层进步,为不同层次的中学生创造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2. 结局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近年来全省高考语文压轴题的特点,在高考备考阶段,一定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因为基础知识是“不变的”,而所谓考试的“热点”,只是与出题方式有关。 要有效回答高考期末题,关键是要以不变应万变。 加强综合题训练,加强解题能力训练,强化物理思维方法渗透,注重“基本模式”的积累和变化,调整中学生心理,提高做事的信心。中学生。
中学生期末题的困难可能来自于多种原因,如:缺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乏解题经验或训练不足、缺乏自信心等。学校学生的最后一个问题可能是:“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不知道该去哪里”。 在解答高考语文期末题时,注意灵活运用一些物理思维方法,是解决期末题的重要工具,也是保证期末题能解的重要前提”正确而完整、完整而美丽”。 下面结合具体题型来说明分类讨论思路、变换思路、数形结合的应用。
例子。 已知: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y中,梯形OABC的边OA在2轴的正半轴上,OC在2轴的正半轴上,OA= 2、OC=3。 ∠AOC 过原点 O 的平分线与 AB 相交于 D 点,与 DC 相连,经过 D 点形成 DEDC,与 OA 相交于 E 点。
(1)求经过E、D、C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公式;
使DKOC在K点经过D点,则DA=DK。
DAF≌DKG,KG=AF=1,GO=1EF=2GO
(3) 点P在AB、G(1,0)、C(3,0)上,则设P(t,2)。
PG=(t-1)+2, PC=(3-t)+2, GC=2
思路分析:这最后一道题是一道将二次函数与平面几何结合起来的函数综合题。
第一题结合“形”的特点求出D、E、C点的坐标万唯中考物理压轴题,然后建立二次函数的通式,利用待定系数的方法得到二次函数的解析公式。 展示理解函数问题时常用的“数字与形状的组合”思想。
高考数学期末作文范文
考试学习
中考化学结业题的分析与拓展,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
考试学习
中考化学期末题的解析与拓展
2011年广东中考第22题是一道数学压轴题,通过全新的数学画面和巧妙的联觉,考验中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 很多考生和化学班老师对试卷上显示的化学图片和提供的诸多推论都充满了批评:粒子的运动轨迹真的是这样的吗? 为什么它具有空间周期性? 那么粒子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呢? 粒子运动与圆周运动和平抛运动之间有联系吗? 下面针对这些疑惑做一些简单的解释。
试纸如图1所示,在x>0的空间内,存在沿y轴负方向的均匀电场和垂直于xoy平面的均匀磁场。 电场硬度为 E,磁感应强度为 B。将质量为 m、电荷为 q (q>0) 的粒子从坐标原点 o 以初速度 v0 沿x 轴正方向。 无论粒子的重力如何,粒子的轨迹如图 A 所示。
(1)求粒子运动到y=h时的速度v;
(2)现在只改变入射粒子的初速度,发现不同初速度的粒子似乎有不同的轨迹(yx曲线),但具有相同的空间周期性,如图2所示; 两个方向的运动都是简谐振动,并且都具有相同的周期。
Ⅰ. 求粒子在一个周期内沿x轴方向的距离S;
二. 当入射质点初速度为v0时,其yt图像如图3所示。求质点在y轴方向简谐振动的振幅Ay,写出yt的函数表达式。
【参考答案(1)(2)Ⅰ.Ⅱ.,】
1 粒子运动多项式和运动性质
当粒子运动到P点时,其受力和运动如图4所示。图中,vx、vy、Fx、Fy分别表示粒子的速度和x轴、y轴上的洛伦兹力。 的投影,其中 Fx=qBvy,Fy=qBvx。
根据牛顿第二定理,在x轴方向有
①
在y轴方向有
②
进行适当的运算得到二阶微分方程
③
多项式的通解为
④
式中,K和θ是由初始条件确定的常数。考虑到初始条件t=0,vy=0,θ=0,所以
⑤
由②⑤公式得
⑥
因为,在初始条件 t=0、x=0、y=0 的情况下,积分为
⑦
⑧
⑤⑥⑦⑧公式分别描述了粒子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运动规律。 中国出版物全文数据库。
2 粒子的运动特性
2.1 粒子x轴方向的运动特性
由式⑥⑦可知,质点在x轴方向的运动是速率为 的匀速运动和具有振幅、角频率、周期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2.2 粒子在y轴方向的运动特性
式中⑤、⑧可知,粒子在y轴方向做简谐振动,振幅为,角频率,周期,Ax=Ay。
3 粒子的轨迹
⑦⑧粒子轨迹的参数多项式可以用计算机来描述粒子的运动轨迹,但需要给出相关的具体数据。
以质子为例,其质量和电荷分别为m=1.67×10-27kg,q=1.60×10-19C。假设电场硬度E=1.67×104V/m,磁感应硬度B=1.67 ×10-2T,可估算
,
将u0和ω的值代入公式⑦⑧,得到关于t的参数多项式(所有化学计量单位均为国际单位)
图5是几何画板界面。 图中描绘的8条轨迹及其对应的v0值如下表所示。 (u0=1.00×106m/s)
追踪
v0
0.4u0
0.6u0
0.8u0
1u0
1.4u0
1.6u0
高考数学大结局范文第五章
与2013年中考相比,采用新课程标准的全省第一册,三省第一、二理科课程:山东I1 538、II 478; 新乡I1 505、II 443; 山东 I1 493、II 440 进入21世纪,2000年后,2013年中考分数线只比2003年高一些(2003年一年级513,二年级469),但在采用相同试题的省份中,得分仍然是最高的,因此,如果广东省没有其他改革行动,全省学校之间的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班主任面临的挑战将变得更加激烈。越来越大。
有13个省份采用本省新课程标准试题,但有10个省份选择新课程标准全省卷二。 第二卷和第一卷有什么区别? 您可以通过比较第一卷和第二卷来帮助准备考试吗? 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
1. 话题分布
全部采用8-2-2-1模式,即8门选择、2门实验、2门估算、1门必修课。 选择题为前5道单选题,后3道选择题,4道热学,电磁学,实验题一力一电,估计题一力一电。
2.知识点分布
新课程标准省卷第一卷:
14-测试是伽利略对斜面实验的研究,主要是运动学知识,间接是化学史,简单; 15-测试的是静电场的知识,简单; 16-测试的是静电场知识和机械能守恒定理,同时对估算、介质有一定要求; 17-考查感应电动势、欧姆定理、内阻、介质等知识; 18-考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考察19-运动学知识,中; 20-考查天体运动、圆周运动、万有引力、超重与失重等引力与圆周运动、介质的相关知识; 21-考的是运动学知识、动力学知识,同时考的是力量,全面,难度相对较大; 22-游标千分尺读数,了解偏差,并检查运动学相关公式、介质; 23-用多个水表、电阻、介质测量电动势(22、23这两个实验中规中矩,难度适中); 24-是运动学题,主要考察用物理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5-测试的是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与之前大结局只测试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相反,物理思维主要是微观元素或极限思维,这也是整个中学数学训练的基础。 想法。 本题主要考察电磁学和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它很好地测试了选修1、2和必修3-1、3-2相关知识。 内容很全面,也有难度。 34-选题3-4填空题考的是机械波问题,估计题考的是光纤问题,难度中等。 35-选择题3-5填空题考察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的反应。 估算题考查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和动能定律,难度中等。
新课程标准省卷二:
14-选修1 牛顿第二定理理解能力常规,简单; 15-必修1 力与物体运动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应用物理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6-必修 3-2 电磁感应与力 理解物体运动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应用物理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况比较熟悉,但全面、有难度; 17-必修 3-1 分析分析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能力 18-必修 3-1 电场、电场叠加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情况比较熟悉,但能力要求高且困难; 19- 选修3-2 磁场史实考察史实记忆能力常规、简单; 20-选修2万有引力定理、牛顿运动定理、匀速圆周运动、函数关系问题的应用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物理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21-选修1 分析理解圆周运动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新,难度适中; 22-必修1平抛运动问题、函数关系问题和能量问题、图像处理问题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难度适中; 23-必修3-2热力实验,水表安装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难度适中; 24-必修3-1圆周运动、电场、动能法化学情况处理能力和模型转换能力,难度中等; 25-必修1 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理、物理图像处理问题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难度适中; 34-必修3-4弹簧振子模型考试基础模型、光折射和全反射实验探索能力、推理能力、应用物理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场景新颖、轻松; 35-必修3-5 (1)原子化学较难 (2)动量守恒与能量关系问题 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场景较常规但综合难度中等。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全省第一卷和第二卷的考点分布几乎相同。 从难度上来说,第一卷有两道选择题,难度稍高,第二卷中等。 第一卷最后一题很难,第二卷最后一题和2012年新课程标准第一题估计一样难。 这似乎是最后一个问题,而且非常简单。 第一卷和第二卷最大的区别在于最后的问题。 除了常规的准备之外,还应该在期末题上下功夫。
3.审核建议
1、抓基础和教材,基础知识要详细、完整。
2、增加难度万唯中考物理压轴题,强化压轴题型,经典题型与新颖题型并重。
3、有意识地改编题或做原创题,注重语言能力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