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描述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与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比值。 这是光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折射率用符号n表示,估算公式为:n=c/v,其中c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⁸m/s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吗,v为光在介质中的速度. 不同的介质具有不同的折射率。 例如,水的折射率为1.33,这意味着光在水底的传播速度是真空的1/1.33倍。
折射率决定了折射现象。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折射现象。 折射现象可以用 Snell 定理来描述: 。 其中 n₁ 和 n₂ 分别是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₁ 和 θ₂ 分别是入射角和折射角。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折射率越大,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越慢,折射角越小。
我们一般认为折射率是一个正实数。 例如,空气的折射率约为1,水的折射率约为1.33,玻璃的折射率约为1.5。 并且,在个别情况下,折射率可能不是正实数,而是复数或正数。 在这种情况下,光学现象会有何不同? 为什么折射率会有这样的变化?
复折射率
复折射率可以表示为: ,其中n₁(ω)和n2(ω)都是实函数,ω是光的频率,i是虚数单位。 复折射率表示介质对光的两种影响:色散和吸收。
色散是指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光的频率有关的现象。 不同频率的光在同一介质中可能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从而导致光的波长和波矢发生变化。 色散可以用复折射率的实部 n₁(ω) 来描述。 实部越大,色散越明显。
吸收是光在介质中传播时损失能量的现象。 当光遇到原子或介质中的原子时,会与它们发生相互作用,使光的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如热能)。 吸收可以用复折射率的虚部 n2(ω) 来描述。 虚部越大,吸收越强。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理解复杂的折射率。 假设一束单色平面电磁波,其在真空中的电场为: ,其中 A 为振幅,ω 为角频率,k 为波矢。
现在让这束电磁波步入具有复折射率的介质中,那么波矢k也将变成一个复数:。 这样,电场变为:
从公式可以看出,电场的振幅随着x的减小呈指数衰减,这是吸收的疗效。 电场的相位随着x的减小呈线性变化,这是色散的影响。 为此,复折射率的实部n1(ω)决定了光在介质中的相变,即色散; 复折射率的虚部n2(ω)决定了光在介质中的振幅衰减,即吸收。
负折射率
据悉,还有一类特殊的人工合成材料,其折射率可以为正数。 这种材料被称为“负折射率材料”或“超材料”。 负折射率是指光在一种介质中的折射率为负,即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吗,折射光与入射光位于法线的同一侧,而不是相反侧.
负折射率理论最早由南斯拉夫化学家 于1967年提出,但直到2000年才得到实验验证。光的波长。 通过改变单元的形状、尺寸和排列方式,可以控制材料的电磁特性,使其同时具有负介电常数和磁导率。
负折射率材料具有反向传播、超差分成像、完美透镜、反常色散等许多独特而有用的性质。负折射率材料在电磁波、光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仍面临许多技术挑战和研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