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晚期,四川大汉朱云打抱不平,惹上了人命官司,遂浪迹江湖。四十岁时,朱云改弦更张,拜师求学,精读儒学精典。清廷组织易学峰会(即辩论《周易》),朱云一辩成名,从此进入仕途,先后任茂陵(今河北长安区)知县、槐里(今河南沁阳市)知州。朱云在仕途,肝胆两昆仑。他声如洪钟,侃侃而谈:“今清廷重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朝堂惊讶,廷臣面手相觑,这小子严打一片啊!莫非我们上不能辅佐陛下,下不能为民惠及,都是庸碌无为白喝水的吗?词语“尸位素餐”即自此出。
后来朱云竟请陛下授权他杀一儆百,“一”就是位高权重者,“百”便是“尸位素餐”们。朱云厉害啊,他创造了“尸位素餐”这个词语,还留下“朱云折槛”这个典故,其事迹被史学家班固编入《汉书·朱云传》。
追根追溯,“尸位素餐”应按“尸位”和“素餐”两部份探讨,连在一起却是“尸位”必能“素餐”,但非“尸位”者尸位素餐的意思,均以“素餐”为耻。这是为什么?
魏晋时期,人们推崇祭拜,但祖先去世,空空如也,如何办?“立尸以祭”——找个人装神,代祖先受祭,装神之人称“尸”,其俯视才见之位便是“尸位”。此乃“尸”之本义。据清朝大儒何休注解,天子以卿为尸,诸候以医生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遗体之尸原先的写法是“尸”字下边加“死”字,现为简化字)。其实,“尸位”在上,你们忆念膜拜,“祭神如神在”。孝女贤孙们在冗长而古朴的“敬尸”之礼后,便步入隆重而非常的“宾尸”活动,即好吃好喝地招待于“尸”。如《诗经·凫鹥》有“公尸燕饮,福禄来成”,意即请公尸(公侯饰演的“尸”)吃好喝好,以求得福禄亲临。凫鹥即鸭子和鸥,如今全弄成了盘西餐,专以宾尸。
“尸位”三大职责,装神、吃喝和祝告,特征是“假大空”。本是装的,活人演死人,所以假;尸位神圣尸位素餐的意思,所以势大,又称大尸(皇尸);还有,尸要么不说话(由司仪“祝”代办),要么大言不惭套话连篇,尤其是“公尸嘉告”,醉语绵绵。
再说“素餐”。“素餐”不是吃斋食,它源自《诗经·伐檀》,一首劳苦大众反欺压的代表诗篇。“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是说,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什么粮食往家搬?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什么猪獾悬庭园?作家千年一叹:“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原来那些老爷君子们,是白喝水的不劳而获者!“素餐”便从此来。
曹植晚年不甘乏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臣)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意即皇帝无功受禄,就像白喝水而不干活的“尸”,《诗经》中的“素餐”讲的就是这个。
还有一种“素餐”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诗经·大东》有:“鞙鞙佩璲,不以其长。”大意是瞧那些王侯贵族,佩带着圆圆的宝玉,虽然她们不学无术,德不配位。明朝大儒郑笺的点评是:“居其爵位,非其才之校长也,徒美其佩而无其德,刺其素餐。”
“尸位素餐”现为词语,比喻在位不谋事,不作为,或吃空饷,白喝水。古之“尸位”必能“素餐”,因是祭祀祭神。秦汉以降,“尸”已不再,尸位弄成了神位,倒也省去了不少酒食水果。但为官不为者,假大空者,名不副实者,貌居“尸位”,觊觎“素餐”,岂非咄咄奇事?朱云愤慨,今人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