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软件剖析疑难数学问题
——以“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像距和物距仍然不等”为例
文|吴彬彬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性是要求中学生操作的实验项目。实验中,中学生用白色玻璃板取代平面镜探究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得到像距略小于物距的结果。究其缘由在于,班主任常常将问题归结于玻璃板宽度,觉得玻璃板长度与像距物距之差在数值上大致相等,而选用薄玻璃板供学生做实验。虽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像距和物距的差值比玻璃板长度要小好多。在玻璃板很薄的情况下,差值可以忽视不计,师生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像距与物距相等的推论。为何在实验中像距和物距不等?像距和物距的差值究竟和玻璃板的长度有哪些关系?笔者将运用软件剖析缘由,并动态改变玻璃板长度引导中学生观察像距和物距的差值变化情况。
一、利用光路图剖析人眼“透玻观物”的情况
实验中,中学生将蜡烛B置于蜡烛A的像的位置,须要透过玻璃板观察玻璃板前面蜡烛B的情况。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蜡烛A像的位置。实际上,当实验者透过玻璃板观察前面的物体时,看见的虽然是经过玻璃板两个表面折射后产生的实像,此实像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并不重合(如图1)。
图1 物体经玻璃板两次折射成像
二、应用软件动态剖析像距和物距的差值
软件是一款结合几何、代数与微积分的物理软件。笔者研究后发觉,运用该软件可剖析疑难化学问题,将具象的问题直观、动态地呈现在中学生面前,以增强实验或则问题剖析的可视化程度。
笔者打开软件,按以下步骤演示和操作(见表1)。
表1 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蜡烛B与蜡烛A的像的动态位置关系
师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得到了成像图(如图2),其中K'点为蜡烛A的位置,K点为蜡烛A的像的位置,E点为蜡烛B的位置。实验者站在玻璃板两侧通过玻璃板观察蜡烛A的像和玻璃板后边蜡烛B,当二者重合时,可知蜡烛B到玻璃板两侧的距离(像距)并不等于蜡烛A到玻璃板两侧的距离(物距)。
图2 蜡烛B经玻璃板两表面折射成像
为便捷研究,笔者将所有点和线的标签隐藏掉,重新命名,并将玻璃板长度分别调为5、3、1,让中学生观察对应的像距和物距的差值,分别为1.83、1.1、0.37(如图3)。中学生由此得出三个推论:(1)光的折射造成测得的像距与物距不等,且像距小于物距;(2)像距与物距的差值比玻璃板长度小,当玻璃板的折射率为1.5时,后者大概是前者的0.37倍;(3)像距与物距的差值随玻璃板长度降低而降低。
图3 像距和物距的差值与玻璃板长度的动态关系
中学生推理获知,当玻璃板很薄时,像距与物距的差值可以忽视,从而得出像距与物距相等的推论。在平常的实验中,班主任选择较薄的玻璃板做实验是有道理的。
为便捷画图,以上模拟中的入射角比较大,这与人眼观察视角并不相符。笔者将入射角尽量调小,将玻璃板宽度调为1,得到像距和物距的差值为0.33。笔者保持入射角不变,逐步减小玻璃板宽度,估算像距和物距的差值(见表2)。
表2 像距和物距的差值与玻璃板长度的关系
依据表2中的数据,中学生发觉像距和物距的差值约为玻璃板长度的1/3,二者之间有明晰的关系。
三、几何证明像距和物距的差值与玻璃板长度的关系
笔者进行如下设置:设玻璃板的长度为d,玻璃的折射率为n,蜡烛A与玻璃板右表面的距离为物距u,蜡烛B与玻璃板右表面的距离为像距v,蜡烛B发出的光线经过玻璃板左表面折射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别为α和β(如图4)。
图4 入射角很小时,像距和物距的差值大小
按照几何关系可得:
utan α-dtan β=(v-d)tan α。
整理可得:(u-v+d)tan α=dtan β。
因为玻璃的折射率n一定,所以像距和物距的差值与玻璃板的长度d成反比。玻璃折射率n取1.5代入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二者之间确实是成比列的关系,与之前运用软件模拟的结果相符。
四、总结
中学生探究光的折射问题被安排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以后,在新讲课过程中,班主任未能给中学生解释其中缘由。并且在备考过程中,班主任完全可以借助这个“真实验”中发觉的“真问题”带领中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具象而复杂的问题,班主任难以用现有的知识或借助现成的实验器材为中学生解答,此时可以利用等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剖析,引导中学生观察、探究和思索。班主任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知识储备,提升专业素质,优化教学方式,能够高效教学,科学育人。
注: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TPACK理念的学校数学微课设计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2020/02/151)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市相县城春申学校班主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