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抗疫
与你同在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液体浮力》
廊坊市第十七小学田正炜
01
教材剖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浮力》是对浮力知识的延展。既巩固了上节浮力知识,又为之后学习大气浮力、浮力的知识做好了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晓得液体内部存在着浮力。
2.认识简易U形浮力计。
3.了解液体内部浮力的特性,晓得液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诱因有关。
过程与技巧
1.通过演示液体对容器顶部和侧壁都有浮力,强化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用“控制变量”的研究问题技巧。
情感心态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产生擅于探究、乐于探究、敢于探究的品质。
2.培养中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验科学规律对生产建设的指导意义,迸发中学生学习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液体内部浮力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液体内部浮力大小的诱因。
02
教学讲义
03
视频讲解
04
学因而用
1.下述关于液体内部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内部没有浮力
B.液体对容器顶部有浮力,对容器侧壁没有浮力
C.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浮力都相等
D.液体浮力与深度有关,与液体
密度无关
2.如图所示,一个空的塑胶药盒,瓶口扎上橡皮膜,竖直溶入水底。第一次瓶口朝上,第
二次瓶口朝下,两次药盒在水里的位置相同,发觉橡皮膜都向内凹,且第二次比第一次凹坑得更显著。关于该现象液体压强教学视频,下述说法错误的是()
A.深度越深,水的浮力越大
B.此时水对橡皮膜向下的浮力小于向上的浮力
C.水向下和向上都有浮力
D.假若没有橡皮膜,水也就不会形成浮力
3.玻璃圆筒的侧壁开孔处扎有橡皮膜,放入液体后,观察到橡皮膜会向外突起,这说明,这是由于液体具有。
4.如图所示,容器中间用搁板分成左、右两部份,搁板上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橡皮膜右侧浮力
不同时其形状为一凸面。图中显示橡皮膜向两侧凸,说明在此处____(
选填“左”或“右”)侧液体形成的压强悍,两侧液体的密度____(选填“大”或“小”)。当左、右两边分别放入h1和h2(h1>h2)深度的水时,橡皮膜将向____侧凸。
5.如图所示,装满水的密闭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其上、下底面积之比为4
∶1,此时水对容器顶部的压力为F,浮力为p。把容器倒置后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对容器顶部的压力和浮力分别为(B)
A.F,pB.4F,p
C.F,2pD.F,4p
6.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两圆锥形容器装有相同质量的水。水对甲、乙两容器底的压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分别是:F甲____F乙;p甲____p乙。(均选填“>”“<”或“=”)
7.如图甲所示,密闭的容器中装有一定量的水,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若把该容器倒置于该桌面上,如图乙所示,这么容器对水平桌面的浮力将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力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水所受的重力。
8.右图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研制的深海载人侦测器“蛟龙号”。“蛟龙号”进行了7000m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m,此处海水形成的浮力约为7×107Pa,借此数据估算:海水对“蛟龙号”每0.05m2外表面形成的压力为____N。“蛟龙号”在海里加速上升的过程中,所受海水的浮力大小将____。
9.如图所示,一尖头圆锥状酒杯置于水平桌面上,瓶子的底面积是60cm2。杯内放入8cm高的水后,瓶子和水的总质量是0.6kg,则瓶子对桌面的压力大小是____N,瓶子对桌面的浮力是,水对杯底形成的浮力是。(杯壁的长度忽视不计,g取10N/kg)
10.连通器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所示的例子中借助了连通器原理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如图所示,甲、乙两个相同的烧杯置于同一水平面上,甲量杯内盛有水,乙量杯内盛有酒精,两个烧杯内顶部所受液体的浮力相等。两液体内同一高度上A、B两点液体的浮力大小分别为pA和pB,则()
A.pA>pBB.pA=pB
C.pA<pBD.难以判定
12.右图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台形容器。将1kg水放入甲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浮力是p甲,将1kg酒精放入乙容器中,酒精对容器底的浮力是p乙,则p甲与p乙的关系为()
A.p甲>p乙B.p甲<p乙
C.p甲=p乙D.难以判定
13.如图所示,一装满水的密闭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将其倒
置后,水平桌面遭到的压力将____,水对容器底的浮力将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如图所示,A点遭到的液体浮力为2352Pa,则该液体的密度为()
A.0.48×103kg/m3B.0.8×103kg/m3
C.1.2×103kg/m3D.1×103kg/m3
15.如图所示液体压强教学视频,水平地面上有一轻质薄壁容器,其下部横截面
积为上部横截面积的3倍,向容器内注入密度为ρ、重为G的某种液体时,下部柱形液体与上部柱形液体高均为h。下述说法错误的是()
A.液体对容器内壁A处的浮力为ρgh
B.液体对容器内壁B处的浮力为2ρgh
C.液体对容器顶部的压力等于G
D.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G
16.如图所示,玻璃槽中装有水,A为两端开口的玻璃管,B为塑胶片(质量不计),塑胶片B在海面下的深度为18cm,向管内缓缓注入氯化铜氨水(ρ盐酸铜=1.2×103kg/m3,g取10N/kg),当塑胶片B正好开裂时,玻璃管内液柱的高度为()
A.15cmB.18cmC.12cmD.21.6cm
17.学好化学用处多,例如随手涂鸦也能兼具美与科学性。小娟朋友想画鱼儿嬉戏时在水吐出气泡的情境,聪明的你请帮她在图中选出正确的画法吧()
A.甲图B.乙图C.丙图D.三图都正确
18.如图所示,底面积不同的两个圆锥形容器中分别盛有深度不同的不同液体A、B。已知A液体对容器顶部的浮力小于B液体对容器顶部的浮力。则()
A.液体A的密度一定大于B的密度
B.液体A的密度一定等于B的密度
C.液体A的密度一定小于B的密度
D.液体A的密度可能等于B的密度
19.如图甲所示,用微小浮力计探究液体内部浮力的特性。(ρ盐水>ρ水)
(1)实验中,将液体内部的浮力大小转换为用U形管外侧液面的来表示。
(2)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显著,U形管中的液体最好用(选填“有色”或“无色”)的。
(3)将探头分别置于图乙所示水底的A、B位置,观察到U形管外侧液面的高度差hB>hA,经过多次实验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这说明同种液体内部的浮力随的降低而减小。
(4)将探头分别置于图乙所示两种液体内部等深的B、C位置,观察到U形管外侧液面的高度差hChB(选填“”),这是为了研究液体浮力与液体的关系。
(5)由以上实验可知,图乙所示两种液体内部A、B、C、D四个位置浮力最大的是位置。
20.一个空药盒,瓶口扎上橡皮膜竖直地溶入水底,一次瓶口朝上,一次瓶口朝下,两次药盒在水里的位置相同(如图所示),下述关于橡皮膜的说法
正确的是()
A.瓶口朝上时
向内凹,瓶口朝下时向外凸,形变程度相同
B.瓶口朝上时向内凹,瓶口朝下时向外凸,朝下时形变程度更大
C.两次都向内凹,形变程度相同
D.两次都向内凹,瓶口朝下时形变程度更大
21.下述各组实验器材完好,初始状态如图所示,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甲所示,该容器倾斜一定角度后,各管内液面仍将保持相平
B.如图乙所示,微小浮力计的探头步入水底后,U形管外侧液面仍将保持相平
C.如图丙所示,放开手腕后,玻璃管中的液面将
会降到和槽内液手相平
D.如图丁所示,向吸管B使劲吹气后,吸管A内的液面和烧瓶内的液面仍将保持相平
22.如图所示的希罗喷泉,用3根管子联接3个容器,容器a是敞口的,容器b和c是密闭的。容器中有一些水,管B有水喷吐。管A中水流的方向是向____,容器b中二氧化碳浮力的大小比外界大气压____,要降低喷泉的高度,应降低容器____的高度。
23.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空玻璃杯,它的底面积为0.01m2,它对桌面的浮力为200Pa。
(1)求玻璃杯的重力大小。
(2)在玻璃杯中放入1kg水后,水对杯底的浮力为900Pa,求水的深度;并通过估算猜想出玻璃杯的大致形状是图中甲、乙、丙的哪一种?(水的密度为1.0×103kg/m3,g取10N/kg,杯壁的长度可忽视)
24.一只重2N,底面积为0.02m2的尖头薄壁容器置于面积为0.8m2的水平桌面中央,容器内所盛的水重30N,容器高为15cm,容器中水深为12cm。求:
(1)容器底遭到水的浮力;
(2)容器底遭到水的压力;
(3)桌面遭到盛水容器的浮力。
25.如图所示,足够高的薄壁圆锥形容器甲、乙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甲、乙顶部所受液体的浮力相等。容器甲中盛有水,水的深度为0.08米,容器乙中盛有另一种液体。①若水的质量为2千克,求容器甲中水的容积V水。②求容器甲中水对容器顶部的浮力p水。③现往容器甲中加盐,直到与乙容器中的液面等高,此时水对容器顶部的浮力减小了196帕,求液体乙的密度ρ液。
1.C
2.D
3.液体对圆筒侧壁有浮力,流动性[来源:Z.xx.k.Com]
4.右,小;右
5.B
6.=;>。
7.变大,大于。
8.3.5×106;变小。
9.6
,1000,800
10.C
11.C
12.B
13.不变,不变
14.B
15.C
16.A
17.C
18.C
19.(1)液面高度差
(2)有色
(3)深度
(4)>;种类。
(5)D
20.D
21.A
22.下,大,b。
23.(1)0.2kg
(2)0.09m;a
24.(1)1.2×103Pa;
(2)24N
(3)。
25.①甲容器中水的容积为2×10﹣3m3②容器甲中水对容器顶部的浮力为784pa③液体乙的密度为800kg/m3
班主任寄语
一分泪水,一分耕耘;
一分操劳,一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