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1:新教材体系的变化
所有学生必须学完三本必修教材内容,即可参加学业水平的合格性考试;如果选择参加等级性考试(即高考选择了物理),必须再学完选择性必修的三本教材。
变化2:教材内容凸显简约性
新版教材分7个模块,共有26章,147节;旧版教材分6个模块,共有27章,125节。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涵盖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内容。
新版教材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删减部分教学难度偏大或非主干内容,拆分部分“大章节”。
比如《必修1》把“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合并为“力的合成与分解”,突出力的合成,弱化力的分解,同时在下一节内容“共点力的平衡”中突出正交分解的方法。
变化3:物理实验凸显探究性
新版教材侧重学生实验,大幅减少教师的演示实验,增加学生分组实验,特别是必做实验,将近增加了原来的一半,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变化4:课堂例题凸显示范性
新版教材的课堂例题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解题过程凸显示范性,每道题都有确定的研究对象、用不同颜色的有向线段画受力分析图和运动过程图建立坐标系、根据物理原理列方程、代数据出结果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二是注重“一题多解”的示范,让学生应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物理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发散思维。
变化5:课后习题凸显情境化
新版教材重视创设习题的物理情境,物理情境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加注重物理方法的应用。
例如,在《必修1》中的“测量地铁启动过程中的加速度”这个习题的模型就来源于日常生活,利用身边的细绳、圆珠笔、手机和量角器,只要建构正确的物理模型,就可以估算出地铁启动时的加速度。
了解这些新旧教材变化,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变化”,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