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弹性”课程计划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高中物理《弹性》教案,仅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高中物理“弹性”课程计划 1
1.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
2. 知道压力、支撑力、绳索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在力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变形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和弹簧的变形量成正比,这就是胡克定律。能运用胡克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 流程与方法
1.在实际问题中判断弹力方向的能力。
2.具有自行设计和开展实验的能力。
3.了解实验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并尝试用图像的方法处理数据。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学生在运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养成将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确定有无弹性以及弹性的方向。
2.弹力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困难
确定是否有弹性,以及弹性的方向。
探索、教学、讨论、实践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弹簧、钩子、泡沫块、粉笔、烧瓶(带红色墨水瓶,插有细玻璃管),
用来证明胡克定律的铁架、尺子、弹簧、钩子重物等。
高中物理“弹性”课程计划2
学生学习了弹力的知识后,知道弹力是一种基本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物体受力分析中最重要的力。弹力来源于形变:“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消失”(高中物理必修课)。但弹力与形变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由于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比较复杂,所以只给出了定性的关系。为了减少难度和知识的跳跃性,本课程设置为探究性学习,只研究弹力与弹簧伸长形变的定量关系。
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新颖,形式生动,有讲解、实验、板书演示、讨论、总结、练习等形式,是一堂典型的探究式实验教学课,改变了课堂视角,在培养学生科研方法的教育上做了一些探索,让学生重新走科学家探索的道路,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弹力与变形关系的理解,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实验得到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3.学习本课题所使用的科学方法;
4、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5.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教学法】
实验法、谈话法。
【准备】
教师准备:(弹簧秤、钩重物、直尺、铁架)12套、CAI课件、多媒体展架。
同学们需要准备:三角尺,笔,草稿纸。
【授课地点】
物理多媒体实验室。
【课程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1. 复习知识,引入主题
老师:[多媒体演示]
1. 什么是弹力?弹力的方向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3、什么是变形和弹性变形?
学生:回忆并回答。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批改、总结,并将答案用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来。
1. 变形的物体会对其接触的物体施加一个力,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个力叫做弹力。
例如,一本书放在水平桌子上,它受到桌子的弹力,弹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桌子朝向书本的;而桌子上的弹力方向是垂直于桌子向下的。
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电线弹力的作用,弹力的方向是沿着绳子并且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2、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互相接触,并发生弹性变形。
3、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变形;物体变形后,若撤去外力,物体又能恢复原来形状,这种变形叫弹性变形。
师:【投影仪演示】用手拉动弹簧,弹簧会伸长,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大,松开手,弹簧会立即恢复原状。请分析演示的实验原理。
出生:……
教师:分析并提出问题
弹簧被拉长后会伸长,在平衡状态下,弹簧所受的弹力与外力相等。弹簧伸长量越大,弹力越大。由此可知:伸长(原因)→变形(原因)→弹力。那么弹力与伸长量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本课中,学生将通过实验探索这一关系。
2.实验探索
老师:【多媒体投影思考题】
1.用什么方法对弹簧施力?
2. 如何确定弹力的大小?
3. 你需要测量什么数据?如何记录数据?
4. 弹簧是否可以拉伸过度?
5. 弹簧的伸长量是多少?如何测量?
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前后两张桌子,阅读课文并讨论问题,提出统一的答案写在草稿纸上,并准备派代表回答。
生:阅读文本,积极讨论。
老师:巡视实验室,询问情况。
…
师:请大家一一作答……
师生们共同总结:
1、采用挂钩码法对弹簧施加拉力;
2、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当钩重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钩重的重力相等。
3、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有:弹簧的原始长度和每次钩重对应的弹簧长度,数据可用表格形式记录,也可以用有序实数对形式记录。
4、施加于弹簧上的拉力不宜过大,防止弹簧伸长过度,超过其弹性极限。
5、用尺子测量弹簧钩住时的长度与不钩住时的长度,其差值即为弹簧的伸长量。
老师:把乐器分发给学生,每4人一套。
学生:学生讨论并得到实验方法:
将弹簧上端固定在铁架的支架上,下端挂上挂钩,保持静止,其弹力等于重物的重力,测量弹力F的大小,从固定在垂直支架上的直尺上测出挂上重物时弹簧的伸长量x(或总长度)。
学生:学生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高中物理“弹性”课程计划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变形的概念,知道物体发生弹性变形时会产生弹力。
2.能正确判断弹力的存在和方向,正确画出作用于物体的弹力。
3、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利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结合实际问题判断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1.基础知识与技能:
1.基本概念:
1. 弹力:物体变形后,会对其接触的物体施加一个力,使之恢复原状,这种力叫弹力。
2、弹性极限:变形超过一定的限度,物体的形状就不能完全恢复,这个极限叫弹性极限。
3、弹力的大小与变形的大小有关,变形量越大,弹力越大。
4.变形包括拉伸变形、弯曲变形、扭转变形。
2.基本技能:
1.利用胡克定律解决弹簧等物体产生的弹力的大小。
2. 根据不同的接触面或点绘制弹力图。
2.重点难点分析:
1. 弹力是物体变形后产生的力。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确定弹力的方向和大小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导
1. 关于解释弹力产生原因的教学方法的建议
1、在介绍弹力时,要演示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会改变形状的事实。可以演示椭圆形玻璃瓶被紧紧握住时的形状变化,或其他明显的变形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变形、夹钳的变形、钢尺的变形等。还可以利用媒体材料演示一些研究和观察物体微小变形的方法。通过演示高中物理弹簧知识点,可以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会把微小的变化“放大”,以方便观察。
2. 关于弹力方向讲解教学方法的建议
1. 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重点。接触面关系具体可分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简化问题。弹力的方向往往是以“面”或“接触点在面上的截面”为依据来确定的。
如下图所示的简单图表:
2. 注意在分析两个物体间的弹力时,可以分别分析每个物体所受的力,并准确说明是哪个物体的变形产生了弹力。在结合课本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进行分析。
第三节 弹性
教学方式:实验法、讲解法
教具: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子)用于演示变形。
教学流程设计
1. 复习题
1.引力的成因是什么?引力的方向是什么?
2.复习初中内容:变形;弹性变形。
2. 新课程教学
通过演示和解释从复习过渡到新课
1、演示实验一:揉捏橡皮泥、拉压弹簧、弯曲钢尺,它们的形状都会发生变化,老师总结变形的概念。
变形: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变形,变形的原因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弹性变形的概念是根据橡皮泥变形后的形状变化总结出来的: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变形叫弹性变形,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变形叫塑性变形。
2、把挂钩挂在弹簧上,固定好弹簧的另一端,将弹簧拉长。问题:
(1)什么力作用在钩子上?(重力、拉力以及这两种力的平衡)
(2)谁给鱼钩施加拉力?(春季)
(3)为什么弹簧会对钩子施加拉力?(弹簧发生弹性变形)
这引出了弹性的概念:
3.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变形,会对与其直接接触的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继续针对上面的实验提出问题: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变形。
(2)弹力的方向
问题:一本课本放在桌子上贝语网校,书本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本的支撑力各是多少?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方向是什么?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撑面,并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缩的物体)。
5、支撑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撑面并指向接受力的物体(被支撑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的拉力、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分别是什么力呢?
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谁?作用方向又是什么?
分析、讨论、总结。
6、绳子的拉力是绳子对所拉物体产生的弹力,其方向总是沿着绳子本身,与绳子收缩的方向一致。
7.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变形量有关,对于同一物体,变形量越大,弹力也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变形量的关系为:
在弹性极限内,弹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
该公式称为弹簧的刚度系数,单位:N/m。由弹簧本身决定,不同弹簧的刚度系数一般不同。此定律是由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称为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变形。
8. 练习运用胡克定律,强调变形的幅度。
对高中物理弹性教学的思考
这节课注重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只是一句口号,而要落实到实践中,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教学实践中难以落实的问题。
一般来说,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与弹性时,经常会举出几个生活中或学生接触到的弹性与非弹性物体的例子,用归纳法推导出塑性与弹性。在处理这道题时,没有按照常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老师给出的几个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方法。不同的分类标准,导致分类结果也不同,这让学生很兴奋,纷纷尝试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借着分类的翅膀飞翔起来。
从学生生活出发,注重学生体验。物理不是独立于生活而抽象出来的,初中阶段尤其如此。在组织教学时,我们没有过多地注重基础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出发,比如学生经常听到、看到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器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弹性。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两位学生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会到拉力大小的差异,体会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变形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学生亲身参与物理知识的建构,当然理解得非常深刻。师生关系融洽,也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
主要缺点:
学生在做分类的时候,思路没有完全打开。为什么学生的答案和这一节的内容是对应的呢?为什么没有一个学生按照材料的成分来分类呢?为什么没有按照材料的电导率或者密度来分类呢?这是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这一节讲的是弹性和塑性,那当然是这样的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分类,选出一组按照弹性和塑性来分类的,让他们分析这个分类的标准,这也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高中物理“弹性”课程计划 4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变形,了解物体的弹性;
2.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撑力、绳索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在力图上画出它们的方向。
【流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可以提高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判断弹力方向的能力,体会运用假设推理方法解决问题的巧妙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了解变形的有趣现象,感受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养成将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困难】
判断接触物体是否变形以及弹力的方向
3.教学过程
第一步:介绍新课程
教学开始前,将弹簧和尺子分发给每个学生小组,让每个小组试着玩这些物体,例如拉或压弹簧、弯曲尺子等。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和弯曲的尺子有什么共同点。大家能不能试着举出一些生活中其他弹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物体形状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物体受到了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弹力。
第二节 新课程教学
1.弹性变形与弹性力
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变形。
问:刚才举的例子很容易观察,如果把一本书放在桌子上,书和桌子会变形吗?
学生可能会有疑惑和不同意,但此时教师不需要详细解释,而是可以做现场演示实验1,让学生观察用手挤压时XX的变形情况(双手握住盛有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插在上面的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还将用视频来演示实验二:激光演示桌面微小变形(在一张大桌子上放上两面平面镜M、N,让一束光线依次经过两面镜的反射,最后打在刻度尺上形成光点。用力按压桌面,观察光点在刻度尺上位置的变化。)
观察后,学生思考: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什么样的实验现象?采用了什么方法?当把书放在桌子上时,书和桌子是否发生了变形?
分析结论是,通过显微放大,我们发现原本难以观察到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变形。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会发生变形高中物理弹簧知识点,而变形又可分为很多种,有些物体在变形之后,还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就叫弹性变形。
问题: 经历了弹性变形的物体是否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恢复到其原始形状? 请举例说明?
学生可以指出,有时弹簧如果被拉得太长,就无法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指出如果变形太大,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在力消除后就无法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个极限称为弹性极限。
基于前面的准备,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弹力的概念:一个变形的物体,为了恢复原来的形状,会对接触的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个力就叫弹力。我们以蹦床为例来说明。
(二)几种弹力的方向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书本与桌子的相互作用力,并与学生分析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书本对桌子的压力、桌子对书本的支撑力都是弹力。
举个例子:给出一张吊灯的图片,进行分析。以灯为受力对象,将吊灯悬挂起来,链条指向链条收缩的方向,链条会变形。当链条被拉伸时,它会试图恢复变形。这里,施力对象是链条,受力对象是灯。此时,链条对灯的拉力方向是垂直向上的,指向链条收缩的方向。
总结一下:弹力的方向是施加力的物体从变形中恢复的方向;它与施加力的物体变形的方向相反。压力和支撑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受力的物体。绳索的张力始终指向绳索收缩的方向。
第三阶段:巩固提升
给出以下三幅图,让学生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概括:
三种接触情况下的弹力方向:
(1)面对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支撑物体
(2)点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支撑物体
(3)点对点接触:垂直于接触点的截面指向所支撑的物体。
步骤 4:总结
小结:师生总结弹性的相关知识点。
作业:预习胡克定律,了解弹力的特性。
4.黑板设计
5. 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弹性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教案:《弹性》01-11
弹性高中物理课程计划 11-17
高中物理《弹性》教案4 01-05
1. 弹性课程计划 12-17
物理教案《弹性》08-26
物理教案:弹力01-25
弹性学案 梁文顺 12-16
课程计划:弹力游戏 07-15
物理教案《弹性》7章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