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反应堆运行时,裂变链式反应在进行,这时的中子是裂变产生的,控制棒用来吸收富余的中子。但是在新装燃料的反应堆启动时,或是长时间停堆后再启动,就需要“点火”中子源。
中子可以由自发裂变的锎252产生,也可以用可衰变放出α射线的同位素如钚238、镅241、钋210和铍通过(α,n)反应产生。反应堆启动后启动中子源就可以移除了。
核反应中有不同的机制产生中子,即可以通过高能入射粒子与靶核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打出中子,也可以通过高能入射粒子与靶核发生相互作用形成高激发能复合核,然后“蒸发”出中子
α(2,4)+Be(4,9) --> C(6,12)+n(0,1)
这个反应首先是由玻特和贝克实验的,然后是居里夫人,起初将这种射线称为“铍射线”,最后查德威克揭开了谜题,将其命名为中子。
发现过程是用这种射线(中子);来轰击石蜡,发现有质子射出。从而得到的结论。
A、查德威克通过α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了中子,核反应方程是:
4
9
Be+
4
2
He→
12
6
C+
1
0
n;故A正确;
B、汤姆孙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故B错误;
C、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否定了原子的西瓜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C正确;
D、要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照射光的频率必须超过某一数值,即极限频率,故D正确;
E、群氢原子从n=3的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可以放出
C 2
3
=3种光子,故E错误;
故选:ACD.